-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社会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尝试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社会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尝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社会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地。在教学中,我着眼于社会小课堂(社会课堂教学),放眼社会大课堂(社会),努力挖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因素,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疑问为创新之始 “ 疑问”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能诱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素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一问一答,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少数教师也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对于常常提出问题的学生不感兴趣,甚至讥讽挖苦,时间一长,学生不敢质疑,即使有疑也不敢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己发展、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如学习《现代社会与通信》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爸出差外地,我们怎么通知他赶陕回来。学生纷纷说出了各种办法,如发电报、打电话等,还有的学生提出“我能不能一边打电话一边还能看到爸爸,给爸爸发一个E—mail可以吗?”到哪儿去发呀?“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根据现代社会的—些特点,勇于质疑,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二)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质疑 教师在学生敢于质疑的基础上,必须培养他们善于质疑。小学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很广,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但是由于知识面狭窄,在他们的大脑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适当点拨、启发,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可以在难点处、困惑处、无疑处、关键处质疑:可以在课文开头质疑,也可以课文中间或结尾处质疑,从而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如学习《我国的环境》一课时,我提出了第—个问题:看到了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下列问题:l、我国的环境受污染了吗?2、环境污染严重吗?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4、环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在讲到”环境亮出黄牌“时,为了让学生认清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我讲了一个故事—— 《从卫星照片上消失的城市》。1979年的一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在查看一张中国地区的卫星照片时,突然惊奇地发现:中国辽宁省的一座重工业城市从照片上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脑海中出现了许多为什么:这是由污染造成的吗?是由工业”三废“中的废气引起的吗?我国的环境污染在加剧吗?学生经过一系列思考和教师的适当点拨,明白了原来是这座城市的工厂里排放出的滚滚浓烟把整座城市上面笼罩起来,使它变成一座在卫星照片上看不到的城市了。由此学生认清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二、社会大课堂是创新和实践之源 小学社会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社会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能力是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的。恩格斯指出”人的智慧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常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常识,这不仅有利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必须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组织,也可结合学校活动组织,也可由学生分组组织,也可个人实践调查。无论什么形式的调查和实践活动,活动前教师都要确定活动的目的要求、活动的内容,然后再组织好活动的信息反馈。总之,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 (一)重视课前调查和课后的实践活动 由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的需要在课前完成,有的需要在课后完成,无论实践活动在课前还是课后,教师都要让学生到实践中去磨炼,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学习《家庭与社会》一课之前,我让学生调查父母及亲友所从事的工作,让学生到父母及亲友工作的环境里亲自体验、观察。在调查中,学生知道:社会上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们只有分工的不同,不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社会做贡献。学习《参加储蓄》— 课后,要求学生到银行或信用社去存款、取款。学习《寄信和打电话》后,要求学生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增加了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了提高。社会课有的课外实践活动则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又有课前活动和课后活动之分。如教学《西双版纳》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交流。上课时,学生们把他们搜集来的各种资料带到课堂上,当教师问学生对西双版纳有哪些了解时,他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抱着《百科全书》,有的翻着《民族知识手册》,有的拿着照片,还有的把傣族姑娘佩戴的香袋也带到课堂上。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不仅知道学生了解了许多课文以外的知识,我们更能感受到,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他们就一定能够提高和不断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活动属于课前实践。有的实践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安排在课后进行。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课上学习的”出厂日期“和”保质期“的知识,将家中的”袋装食品“、”罐装食品“、”药品“等进行整理,将那些过期的处理掉,快到期的摆在前面,以便尽快食用。社会课的教学也通过实践得到了落实。 (二)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创造自己想象的空间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再以《我国的环境》—课为例,学完这一课后,我要求学生调查城区环境情况。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城区有些地方的环境已被破坏:有的河水变成了黑色,并发出难闻的气味:汽车、拖拉机、工厂发出的声音太大;有些地方的垃圾堆积如山等等。然后我组织开展了”人人争当智能小博士“活动,课题是”给被破坏的环境治病并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有的学生设想发明一种”药水“,这种”药品“能净化污水,减少噪音;有的学生设想发明一种”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知道哪里的环境被破坏,并知道环境破坏的原因以及该采取什么措施……学生的不少设想看起来有些异想天开,但是若干年后,这些想法也许会变成现实。再如学完《商业与生活》这一单元后,在学生实践买东西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假如没有商业,人们的生活会怎样?未来的商业是怎样的呢?以此来推动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力求让创新的火花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燃烧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延伸,给学生的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有利条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