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探寻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文论文之探寻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中,情境教学“备受宠爱”,许多语文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在情境教学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语文课堂,重工具理性,少人文关怀的惯性依然存在。本文从创设“真实情境、艺术情境、人为情境”三个方面阐述追寻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有效途径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境教学 真实情境 艺术情境 人为情境 一、 聚焦情境,我们质疑: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许多教师感叹:“如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或是参加优质课比赛活动,如果没有创设情境,不知听课的教师和评委们会怎样评价这节课?” 不可否认,许多语文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语文课堂,重工具理性,少人文关怀的惯性依然存 ◆◆违背现实心理----“故弄玄虚”的情境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课文所反映的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他创设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老师扮演儿子的角色,学生则先后扮演母亲和父亲的身份。其对话过程是这样的: 师:妈,这是我刚刚获得的国际大奖,您看…… (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而后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面面相觑。半晌,在老师的不断激励下,才有个别学生举手发言,但表情十分不自然。) 生:真好,继续努力。 生:太好了,你终于长大了! 生:真是你写的吗?这太棒了! …… 师:爸,这是我刚刚获得的国际大奖,您看…… 生:还不错,继续努力。 生:只有更好,继续写出更好的书。 生:糟糕透了!不要太骄傲。 …… 【多元反思】: 为什么教师如此煞费苦心、勇敢地扮演了儿子的角色,学生却迟迟未能进入状态呢?我想,这情境太意外了,学生自始至终都不敢相信这是课堂事实,一时根本接受不了。所以他们的对话里没有称呼,内容干瘪,游离情境。 由于小学生受特定年龄、心理和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可能按教师预设的路径去学习课文,因为其注意力往往被动态的、形象直观的情景所吸引。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情境创设的诸多问题,如内容单调、主体单一、情境功能狭窄等。有的老师更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总喜欢用深奥、生僻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作拓展或补充,学生学得云里来雾里去。这样,“故弄玄虚”,任意拔高要求,不顾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实际的做法,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待尽。 大凡上述出现的种种现象,绝非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关注的视角不对,导致课堂创设的情境失效。而实质上,这是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 ◆◆脱离生活实际---- “生搬硬套”的情境 【案例:《滥竽充数》】 一位老师在教这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感悟寓意之后,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重新解读这个寓言故事。 师:如果你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回头看看这个故事,南郭先生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顿时,学生各个兴奋异常,跃跃欲试,课堂上小手林立。) 生:南郭先生演技很好,很善于装扮自己。 生:他很聪明,善于交际,所以信息也灵通。 生:他头脑特别清楚,做事果断,识时务。 生:南郭先生十分勇敢,敢于冒险,勇于挑战困难。 …… 老师见学生解读得如此多元深刻,很满意。于是,又让学生细读课文,要求改一改文中词句,让这个故事“新”起来。最后鼓励学生用慧眼给生活中受人们藐视的对象一个新的含义,并让学生完成这样的课外作业:改写一则寓言,题目《新……》,给古老的故事注入新鲜的血液。这堂课,老师匠心地设计了情境,多次让学生“新”编故事。 【多元反思】: 走出课堂,我不知道学生会怎样评价文中的“南郭先生”,也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南郭先生”。阅读要倡导多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对于这种严重叛离文本价值取向、天马行空式的解读要坚决予以摒弃,因为这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莫大的影响,而且这还是对寓言这种文体的流传价值的彻底抛弃。 真实的情境具有认知的价值,它最接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去关注、思考问题。然而,当前众多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存在着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他们认为无论什么课都要安排一个情境创设的环节,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于是,生拉硬拽、绞尽脑汁地设想,甚至捏造不符合常规情境的现象屡见不鲜。显然,这样的情境成了与生活实际相悖的随意杜撰,严重缺乏现实意义。实践证明: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结果反而只会束缚师生手脚,导致教学效益的低下或无效。 二、面对现状,我们思考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 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贺拉斯 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贯注感情的教学就如同纸花一样,是艺术的赝品,是虚伪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这也就有了“触景生情”之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难道仅仅是为了“有趣”,给语文教学“精美包装”;抑或是“有味”,给语文教学“添油加醋” 吗?不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情境的创设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从而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效地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必须把握两个基本要求:一是“适度”。缺乏“度”的限制,情境创设往往失之过滥。那种将情境创设“绝对化”,似乎不创设情境教学理念就不新,课就不是好课的观念要不得。二是“实效”。缺乏“效”的要求,情境创设常常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三、立足课堂,我们追寻 ◆◆真实情境:化作春泥更护花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所谓真实情境,即及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场景或情境,给学生以最真实的体验,从而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与是体验的前提,情境则是体验的磁场。这是因为,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能激发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及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场景或情境,创设一种鲜活的、生机的、灵动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环境气氛,为学生提供心灵舒展的空间,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深刻的体验。 【案例:《春天的雨点》教学片段】 一位老师在执教《春天的雨点》时,在分享了师生之间感人的故事之后,设计了“讲述《陈萍老师的故事》”这么一个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的付出远远不止这些,有多少感人的故事是你们所不知道的。今天,请允许我在这儿讲一讲我们学校陈萍老师的故事—— 11月1日,陈老师的丈夫遭遇了车祸,不幸身亡。噩耗传来,陈老师悲痛欲绝,哭得昏死过去。好不容易苏醒了过来,她一见到我,你们知道她对我说了什么吗?(老师眼圈一红,泪水滚落,显然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老师哽咽着往下讲述。)她说,下周轮到我们班国旗下讲话,内容我已经写好了,在我皮包的U盘里,麻烦你打印出来交给班长,叫她读熟练,演讲好。(听完故事,笔者的眼眶红了,这时才发现十几个听课老师的眼眶都红了,才发现孩子们的眼眶也红了,有些孩子的眼泪甚至哗哗地下来了。教室里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老师并没有马上去问孩子们,而是让他们静静地思考着,感动着……) 师:(在“缓”了一下自己和孩子们的情绪之后)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孩子们开始流淌自己的心声了……) 生:“听了陈老师的故事,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高大了。” 生:“如果我是陈老师班的同学,我一定用加倍的努力学习来报答老师的爱!” 生:“在伤心欲绝的时候,老师还能想到学生,让我非常感动。” 生:“我觉得老师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 执教老师在设计这一活动时,事先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控制不住情绪,更没料到会把孩子们惹哭。可能就是教师动情的讲述、煽情的泪珠所创设的这一情境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还有听课的老师们,在“泪的教育”中,大家接受了一次精神与心灵的双重洗礼。 诗人说,有感动的心灵才是年轻的心灵,有感动的人生才是幸福甜美的人生。试想:一个人不会感动,他又怎能感受他人的爱,怎能学会爱他人,爱社会呢?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是说理,而更要通过利用真实情境,让孩子们的内心有所体验,有所触动,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只有充盈着体验、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艺术情境:拨开绿叶闻花香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夸美纽斯 所谓艺术情境,即以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去启迪学生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 艺术手段,如一首歌、一幅画、一首诗词等都能带给人一种意境,给人以情感的体验,实现人的理智生活、道德生活和美感生活的统一。置身于美的环境中,心情会格外轻松。我们的品德教学如果给学生创设一个美的学习环境,一个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感到压抑,就会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情境所显示的鲜明形象,对于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儿童来说,可以引起无意识心理倾向,忘我地进入情境,引起他们的同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案例:春雨的色彩】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手势)——[课件出示春景图及课题] 生:(齐读)春雨的色彩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春天的礼物,你们听![课件播放春雨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沙沙沙……”的声音。[课件出示:“沙沙沙,沙沙沙…”] 师:谁想学学? 生:沙沙沙,沙沙沙……(读得很大声) 师:这可成了暴雨哦,能轻点儿吗? 生:再次读(有明显进步) 师:哪列火车来学学? 生:开火车读(师随机点评,如:再轻点儿!再柔点儿!) 师:一起来学学!(生齐读) 师:真美!瞧这儿——[课件出示春雨] 春雨又像什么呢? 生:春雨像一根根油条。 师:春雨有那么粗吗?再瞧瞧。 生:春雨像一根根头发。 生:春雨像一根根针。 生:春雨像我们身上的毛,细细的。 生:春雨像线。 师:是呀,春雨像针、像丝、还像春姑娘纺出的线,多美呀! 【多元反思】: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熟悉的人物、有趣的画面、动听的乐曲,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深深地感染着学生。雨声、鸟叫声,声声入耳;春景图、春雨图,直观入目,教师营造了审美化的课堂艺术情境,将学生的兴趣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兴趣,适时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他们更入情入境地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运用艺术这一手段来创设生动的场景,制造特定的氛围,全方位地调动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引发孩子一定的情感体验。好的艺术情境不仅能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真实的体验,而且能增强课堂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人为情境:千树万树梨花开 告诉我,我将忘记。做给我看,我可能记不住。让我试试,我就会理解。 所谓人为情境,即用人为的手段,故意创设一种活动的情境(如“小品”、“竞赛”等),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 活动是学习的开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学生的知识才能掌握,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活动情境,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经验、知识等,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情感体验的最佳契机,最终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案例:《落花生》】 我在执教《落花生》这课时,在对课文大意、写作顺序、重点词句等进行学习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下面老师模仿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办一个辩论会。怎么搞呢?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想做花生的为正方,苹果、石榴为反方。四人随意组合,我们进行正方与反方的辩论,讨论的时候既要热烈也要注意纪律,上面的同学发言,下面的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驳倒对方。 分三轮,第一轮:讲各自的好处。 正方先发言 生1:花生的好处是默默无闻,不求虚名, 生2: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反方发言。 生1:我们苹果色彩好看,还能吃。 生2:我们有许多营养,价钱也比花生贵。 师:现在进入第二轮,讲对方缺点。 反方发言 生1:中国生产的水果出口,可没有听说过花生出口。 生2:苹果可连皮一起吃,而花生却不行。 正方发言 生1:水果上有农药,多吃会中毒。 生2:苹果中有蛀虫。 师:现在进入第三轮。[现场指导](对反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做苹果这样的人?我做这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对正方)当代社会我为什么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给1分钟时间,四人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好,现在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刚才我们同学发言时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现在老师要求大家要讲一段话。 反方发言 生1: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稍微精明一点,如果全部都像落花生一样老实的话,迟早要给人骗的,像我们苹果比起来就稍稍精明一点,不会被欺骗。 生2: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的话,就不会被人发现,永远成不了才。 正方发言 生1:当代社会上要凭实力做,像你们只想炫耀自己,那不是豆腐渣吗? 生2:做人应该做一半苹果人,做一半花生人,既不会被淘汰,又会精明一些。 师:(赞赏地)通过辩论,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得到提高,还是有可能的。 师:照理说讨论到现在,老师应该给大家一个答复。但今天,老师不给大家答复,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问问你父母亲,希望大家搞一次社会调查,各行各业选一个代表去问一问,也希望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到中学、大学,以至一生中去思考,相信你们会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多元反思】 在这一课中,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采用了灵活开放的辩论会形式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说“ 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和“ 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 分两派展开辩论。一时间,课堂上唇枪舌剑,高潮迭起,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拘无束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辩论向正确的轨道发展。最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辩论,得出了“ 人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角色的扮演,促使学生与文本融合在一起,将学生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变理解文字为感悟生活,主体之情与文本之情紧紧地融为一体,碰撞、交流、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乐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