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情境交融,寓教于情——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歌唱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研究
音乐论文之情境交融,寓教于情——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歌唱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研究 情境交融,寓教于情——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歌唱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研究临浦三小 王继亚 〔摘要〕:教学构成是情意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统一,两种系统同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情境教学模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的获得知识、学习歌曲。创设情境、感受情境、表现情境、拓展情境、转化情境等环节的运用,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情境教学模式 歌曲教学 一、模式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音乐教育,无异于扑面而来的春风。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智育为主要目的的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主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的目的之一。而柯达伊先生认为:“音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歌唱的原则。”“ 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歌唱是歌唱者心理意志与生理协调共同完成的情感表达过程,在学习训练和艺术实践中,带动学生积极的生理活动,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和体验融入作品的意境,把乐谱所蕴含的情感演绎为具有灵魂的歌唱。 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偏小,他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他们很少能自己去体会理解一首歌、一段乐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性和情感化的美好情境,帮助学生投入音乐的活动。受此启发,我试探着将李吉林老师的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结合在小学音乐课堂歌曲教学中,以期使学生在充满智慧和情境的氛围中的学习,产生情感的共鸣,真正做到情境交融,寓教于情。 二、概念界定 情境:曾被简化为“一组刺激”,但在教育上却有着复杂深远的意义。凡是有成效的教学或教育,均需要有与其目标相应的情境。情境是多元、多构、多功能的。 情境教学模式:又称为暗示——领悟模式。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 该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作为扮演着情境“创设者、设计者”角色的教师与情感“陶冶者”、情绪“被激发者” 的学生之间形成相互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缩短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间的心理距离。并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理论依据 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模式设计的出发点。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情境教学坚定不移的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动、生性好强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学生生命的本性。列昂节夫强调,心理的发展,是个性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而成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过程,心理意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列昂节夫的观点给我们一个启示——研究学生的心理产生及发展,必须研究学生的活动,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情境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为模式设计提供的方向。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提出的“两最”——最佳方案、最佳效果,给人以思考。即用什么样的最佳方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情境教学的模式的提出,为选择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提出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教学模式的最佳方案,应体现出主体的主动性、感受性、创造性、教育性,使学生达到最大发展。 3、根据“发现学习理论”,是模式设计的关键。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音乐教师是一种演奏高超的艺术师,把讲台当舞台,把课堂当情感场,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共鸣。”可见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互动合作,使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4、根据情感驱动理论,是模式设计的核心。 成功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真正让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人。而情境教学模式从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统一的观点出发,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环境和个人之间的连续不断地信息交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又精神放松、放松愉快情况下进行学习,以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模式的实施(一)、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1、以情乐学,营造人人参与的愉悦氛围。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驱力。 〈1〉课——选准动情点 “感人者莫过于情。”音乐课教学中的“情”从何来?当然,这里的“情”,不是指那种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毫无生气的外部表面的摇头晃脑;也不是指学生在唱会了歌曲后老师加上去的;更不是毫无美感地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大人们演泽的所谓“表情” ,而是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发自内心的对音乐情感的真切体验和真挚的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和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化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例如,在教唱《校园里的小白杨》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因即将结束小学生活而与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分手时的情感,并让孩子们自编一个戏剧场面进行表演。整个过程中,歌曲的主旋律则一直轻轻地反复播放,学生被激起了真情,歌曲学会后,根本无须教师的诸如“唱出感情!”或“注意表情”!之类的提醒,孩子们自己把一首《校园里的小白杨》唱得泪水涟涟,恋恋不舍,情深意长。 〈2〉内——创设情景面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学过程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原因。学生准确、自然地运用表情表现音乐的情感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老师。所以教师要使自己形象而真挚的表“情”,在教学中“说”的动情;“跳”的形象;“演”的逼真,给学生一个听得着,看得见,体会和感受得到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兴趣盎然的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 ※诗话语 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会使音乐作品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我就这播放媒体,边向学生描绘歌曲的意境:“微风拂动着柳枝,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荡起层层涟漪。欢乐的孩子们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摇着小船,畅游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中。” 通过教师渗透情感的诗话语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童年的幸福、生活的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领进了音乐的神圣殿堂。 ※形体美 体态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感强。庄重而稳健的举止、潇洒而魅力的风度、健美的身体、传情表意的眼神等都是这种美的具本表现形式。如教唱《哈达献给北京城》这首藏族民歌时,由于其特点是后十六分节奏,我就着重抓住两个典型动作“退踏步前后甩袖”、“单靠双臂甩袖”,膝关节有韧性的一屈一伸,身体随着晃动。学生很快的掌握了歌曲的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配着音乐踢踏起舞,用自己的形体充分的表达歌曲的情绪,同时把身体对舞蹈韵律的感觉传递到歌声中。 ※表演真 教师的表演往往是学生争先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形象,直观的动作更能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例如,在教唱《打砖歌》这一课时,音乐响起后,学生说:“你好像拉着一车沉重的砖头。”教师就做出拉砖头的姿势,迈着沉重、蹒跚的步伐向前走着。“你累了,因为砖头越来越重了。”于是教师又做出挥手擦汗、气喘吁吁的样子……当时学生激动又惊讶于教师生动、逼真的表演,马上体会到了打砖人的艰辛劳动。 〈3〉外——连接情感线 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深厚、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使教学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主动,有助于音乐教学获得成功。教育的成功的技巧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和你交朋友,和你交心。 2、以趣激学,激发学生自主感受的发展动机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过程。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 (1)以新引趣。音乐教育若只是教会学生唱歌,过会强调学生掌握音乐的理论知识,就会降低学生感受音乐乐趣和魅力的兴趣。我觉得,学生学习音乐就象学习语文一样,在学习“语法”之前就应该让学生有充分享受音乐的权利。 常常听见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一首优美、抒情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用何种何种感情去演唱,感情怎么可以强加给学生? 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对音乐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觉得有新意。例如教学《祝你生日快乐》时,我作了这样的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唱《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后,还需老师强调什么情绪去演唱吗? (2)以疑引趣。大胆设疑,巧妙的穿插疑问,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在《我的愿望》这首歌曲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很好,音符上加了一个横线是什么意思?(保持音记号)为什么歌曲中出现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以表现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这首歌曲的前几句好像与什么歌曲相似?(前两句与《小号手》相似)。《我的愿望》这首歌,同学们就能谈到自己的理想,把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理想的内涵说出来。老师还可以假设问题,如果这首歌曲用稍慢的速度来演唱行不行?歌曲完全用跳跃的方法演唱行不行?大家进行讨论,课堂的气氛就更活跃了。 3、以创引学,强化学生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并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真正成为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人。因此,学生的发展,就不是通过教学听其自然地“随手拈来”。而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着的,其着眼点,是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 (1)丰富表象,为组合打下基础 表象是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形成记忆表象。人们对各种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丰富的表象积累可以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它所展示的形象不是那么具体的,它往往是通过比较抽象朦胧的、整体的感受来打动人的心灵。因此,儿童对学习认识的加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学习《小竹桥》一课时,在初步学会歌词后请学生轻声划拍唱此乐句,接着讨论带休止符的两小节的正确方法:强拍弱位轻声、休止干净,然后集体轻声练习,体会这两小节给人的感觉,有的学生会感受到此处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再听教师范唱,让全体学生再一次体会这里的特殊魅力,这时学生才自然地感受到歌曲的韵味,活泼清新的苗族风格和小竹桥闪呀闪的音乐形象。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和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 (2)注重想象,为创造提供契机 孩子是富有想象的。世界在孩子在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歌曲《小小的船》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我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的音乐演唱起来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契机,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的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揽月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一种自然、闲逸的状态下直接进入教师创设的意境。 (3)鼓励求异,为思维创造多维 创造就是对表象的改造,要创造出新的形象,求异思维产生很大的作用。“求异”即不同于一般,在“求异”中往往闪动着儿童创造的智慧火花。在教学中我就经常上这样的课: 1、让我们共同寻找。 ★我搜寻我的歌:每位学生都说一说,唱一唱你最近在课堂以外学到的歌。 ★想一想:你是从哪儿学到的?怎么学会的? ★归归类:哪些歌曲的旋律动听?哪些歌曲的词写特别好?哪些两者皆备? ★我们喜爱的歌:找出大家一致认为适合我们演唱的歌曲。 2、让我们唱一唱。 ★谁做我们的小老师呢?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地教大家唱。(你会发现每位学生都兴趣盎然,教者尽职,学者尽心。) 3、自我评价。 ★谁是最好的小老师?谁是最优秀的学员? ★所学的歌曲什么地方吸引你,是旋律、歌词还是演唱形式…… 我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开放形式,逐渐让学生明白自己有主动选择音乐的权利,鼓励大家突破常规,以此让自己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正如柯达伊一再强调“要使每个孩子可以拥有打开好音乐的钥匙,并且同时有对抗坏音乐的护身符”。当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向大家介绍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并教大家演唱时,我知道我的这一举措有了很大收获。 4、以合促学,架起学生互相合作的情感桥梁 本着《新课标》中提出的“探究、合作” ,我们就把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本课题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1)互相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小团体讨论,会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得以融合,出现让老师惊喜的答案。如学习歌曲《爱我中华》,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让学生讨论怎样唱更好听、内容更丰富。于是大家讨论有的说:“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二声合唱的学习。”有的说:“领唱由文艺委员担任,二声部由所有女生担任,主旋律则由男生担任。”有的说:“让老师唱领唱,学生伴唱。”如此一来,一首形式多样的歌曲在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呈现。 (2)互相竞争。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性和内在潜能。在达到各声部已能熟练、和谐的演唱自己的旋律时,再进行第二次分工,让各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演出最精彩。让喜好唱歌的同学组成小组唱,到台上表演;让爱好舞蹈的同学围着声乐学生形成半圆表演舞蹈;让爱好打击乐器的同学组成演奏队,手拿各种打击乐器按音乐的节奏进行敲击;大家表演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来了。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互动,可以使爱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善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发展其表现力。 (3)互相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有时候往往比教师有评价来得更为直观和坦诚。如在学生学会歌曲以后,教师发给大家一张评价表,让学生自己评一评其他同学唱的怎么样。通过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优秀的,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回“小老师”。附表: ※评价表 (二)运用情境,构建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 情境教学的模式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2)参与活动;(3)总结转化。根据音乐歌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我们构建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下面以《海洋公园》这一课的歌曲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环节:感受情境、诱发思维 构建主义认为以兴趣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海》一课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导入:“欢迎小朋友来美丽的海洋公园,今天的公园与以前有哪些不一样?对了,今天,我们要坐在自己动手布置的美丽海滩边来学唱一首夏天的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创设海滩情境,引发学生美好的感情。由于学生能如此放松的自由活动,整个课堂一开始便进入一种师生都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师生共同创造的海滩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后。教师马上将节奏教学引入课堂,多媒体演示海底世界的画面,学生畅所欲言:“海草在扭动它柔软的身体翩翩起舞;小海星在向我们眨眼睛问好呢!小贝壳唱起了欢快的歌;小鱼和螃蟹、热带鱼在欢快地游来游去……”这时,我及时的要求学生,能用小鱼的游的“游”、螃蟹爬的爬“爬”、海星的“星”来读读节奏“X X”、“XX XX”、“X O”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而且还将节奏组合排列。教师马上根据学生排列的节奏设计了以下的发声练习: 1=G | 5 6|5 3|11 76|5 3| 白 云 白 云 飘 呀 飘 呀 | 1 4|3 2|12 34|5 0‖ 太 阳太 阳 笑 呀 笑 在教师示范后我问孩子们:“你还能怎样填词?”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分别汇报:“蓝天蓝天蓝又蓝呀,水草水草嫩又绿”;有的唱到“小鱼小鱼真可爱呀,游到东来游到西”;还有的同学唱到“小佳小佳学习好啊,我要我要学习他”。这种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引导,既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了学生心理需求,又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环节:表现情境,鼓励创新 表现情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环节描绘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愉快的学会歌曲,并尝试创造性的用自己的声音,肢体语言,所学技能等各种方法来表现歌曲的情境。为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打开孩子的思路,鼓励学生在反复学唱中展开想象活动,进入音乐的情境状态。如《海》一课歌曲学唱时,首先教师出示歌曲曲谱,然后让学生模仿海浪的哗哗声,海螺的噜噜声来模唱旋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熟悉旋律。在熟悉旋律的一板块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创编各种“身势”给歌曲伴奏;边听音乐边用彩色笔描绘图景;边听音乐边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等。在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表现歌曲。我们提供了以下的方法: 1、确定学习目标 在整堂课中让学生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巩固休止符、音乐名称等音乐记号。②能力目标:导思育能使之善学,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创作能力。 2、提供学习策略 歌曲的演唱注重的是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受,教师可以只在歌曲的重点和难点处作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其他的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