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再谈语文创新教育的思维冶炼功能
语文论文之再谈语文创新教育的思维冶炼功能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纵深推进,新课程理念渐趋深入人心,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冶炼,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当前的语文教学很强调创新教育,但在认识上还有一些误区,不尽合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实际,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于创新教育的内涵,目前各家说法还不尽统一,大同小异,笔者倾向于以目的为主要的界定,简言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应该能源源不断的开启、磨砺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主体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可持续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那么,语文创新教育在其中的角色怎样?语文创新教育的功能到底有多大?下面谈一些笔者的散见。 创新教育的实质还是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归结到提高人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或者说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的素质的层级关系来看: 第一层级:智能素质,即理解、掌握、运用学科知识所必需的一些素质,诸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 第二层级:人格素质,是支撑第一层级素质的素质,包括直觉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自制的能力、持久的毅力等。 第三层级:人文素质,是支撑前两个层级素质的素质,包括反思的能力、持续信仰下的兴奋、终极的关怀、创造的能力、理想及坚持力等。 从上面划分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创造品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要素之一,而且创新能力、创造力并不直接等同于知识、智力,实际上创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较为密切,知识渊博、智力水平高并不一定有强烈的创造欲望、高超的创造能力。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和文化性都很强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格素质、人文素养上有特殊的角色定位,其在创新教育中的功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既不能缩小,也不宜盲目夸大。 一般地说,自然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格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影响更大。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不可能对学生的智能素质产生太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奢望通过语文创新教育,就去培养出多少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那不是语文学科的事。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功能,还在于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再造,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先进的文化滋养,通过厚重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大胆的开拓精神,强烈的创造欲望,为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人格、创造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力求对语文创新教育的功能作一个明确的界定,可能不很精确,只是大致如此。 (一)学科性功能。在文本的解读和摹写过程中,通过多向的、立体的交流和对话,让学生先入书,在出书,养成听、说、读、写、查、搜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水平、交际能力,从而逐渐具备创造性地终身学习、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今天的学语文,是为他们明天的自主学习、运用语文打下基础。 (二)工具性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创新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力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为他们日后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间接的但又是重要的影响。 要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功能发挥到极致,语文创新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冶炼。巴尔扎克说:“思维,这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受一定的思维支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必须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核心,这一点,对于语文创新教育尤其关键。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充分说明。 首先,我们可以用信息论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把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流程看作是信息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电脑的工作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信息的输入阶段:通过听、说、读、查、搜等形式从各种媒介中获取信息。 (二)信息的处理阶段:大脑类似于电脑的中央处理器,将第一阶段获取的信息进行确认、复制、重组、再造,以产生新的信息。 (三)信息的输出阶段:通过说、讲、写等形式将大脑已处理过的信息输送出来,实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由此,语文创新教育应在三项能力上很下工夫,且各有侧重: 输入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应该是越多越好,可见积累的重要。 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关键,应该是越新越好,可见思维的重要。 输出能力的培养是归宿,应该是越用越好,可见实践的重要。 很明显,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语文的流程中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书袋式的装填,只能对人类的文明、文化囫囵吞枣式的吸收。这样的学生就只能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了,就不能创造性的参与社会实践,就是想有所创新,也是力不从心。 其次,从传统语言学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来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真正的直觉思维是极少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的思维活动都是要靠语言来实现的。要形成概念,需要词语来表达;要构成判断,需要句子来表达;要进行推理,需要句群来表达。即使思维的成果不外化,它在人脑中还是表现为无声无形的语言。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在本质上还不是思维学、逻辑学,但是语言能力的高超、文化素养的深厚是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达思维的。同时,结合对语言、文化、文学的学习,还可以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铸就他们坚毅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既然对学生的思维有这么多好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我们强调语文创新教育中思维冶炼的重要,但还需要指明一点,那就是语文创新教育的载体和方式只能是语文的,那就是文本的解读和摹写,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和主弦律,当前语文界呼唤文本教学,也许就是希望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的语文教学往他的本来面目上回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