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苏教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苏教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论文之苏教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实施十年来,固然因“依托阅读专题,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构成写作实践板块”受到赞誉,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摆在大家面前:忽视学生的思维特点构建的“教学序列”,过分强调人文性的追求,其结果难以实现以人为本、生活作文的新理念。所以,在实施苏教版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重组、细化、拓展教材,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    关键词:苏教版 高中作文 重组 细化 拓展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十年来,因“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新课改理念,模块设计突出语文课程学法指导”受到广泛好评。但是,面对后课改时代的新形势,一线教师不仅要考虑怎么用教材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才更有效的问题。教材内容只有“教学化”,即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有人称为“二次加工”),才能使教学活动具体而高效。‎ 一、现实的困惑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标必修教材,依托阅读专题,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构成写作实践板块。它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用“写作观”‎ 引领学生的写作方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活作文的新理念。它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把写作当成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视为一个“发现”的动态发展过程。五个模块的“写作观”所体现出来的序列强调人的写作能力的动态发展,体现了编者理解的人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的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从而实现教材的教育功能。‎ 仔细研究,我们发现苏教版的写作序列其实是一种写作的内容上“内在序列”,而不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构建的“教学序列”,它是一种人文性的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习得语言文字运用,人文性必须凝聚并体现在语文的工具性当中,这种“更高的更有人文性的更有情怀的追求”,如果不遵循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常识,其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凌空蹈虚。教材显示,这些写作内容分散于五册教材中,从教学角度而言,时间跨度较大,“序位”繁杂不清,“阶梯”层级不明,难以形成写作指导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例如,同为议论文训练,必修一“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与必修三“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两个密切相关的专题,居然相隔一学期之久。另外,从升学的角度来说,苏教版必修课本的写作指向与《考纲》写作目标指向也不完全一致。教材写作训练的设计着力于写作观念,注重于写作综合素养的提升,与《考纲》文体上偏向于记叙与议论,内容上倾向于能力是不对称的。苏教版教材将写作能力训练单列于每个主题单元后的“积累与应用”中的“写作实践”中,本身也有轻视写作教学的嫌疑。‎ 二、优化的策略 钟启泉教授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言中说:“‎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或者用更专门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相对于‘形式学科’而言的‘内容学科’,从逻辑上说,所谓‘内容学科’是以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与意涵为课题的‘实质训练’的学科。”语文既然是“‘实质训练’的学科”,就必须追求训练的科学性,如果作文内容编排的序列是混乱的、断续的,导致无序可循、无法可依,就难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线教师也总是期望教材能有一种既包含隐性人文,又具有显性序列的呈现方式。教材编排的序列,既要尊重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客观规律,也必须考虑教师指导写作的适用性。当然,在教材暂时还没有做较大修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绝不能无所作为,怨天尤人,而应该灵活处理,化短为长。深刻认识苏教版教材主题化与序列化的根本价值,两相结合,不断优化与完善,是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教材”,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凭借。语文教师要深刻领悟“用教材教语文”的新课程理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主动改进和优化教材,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调整顺序,形成梯度 现行苏教版高中作文内容的编排是对“在技术化道路上渐行渐远的作文教学”的反拨,但是简单地把序列性视为作文教学弊病的重要根源,并将它驱逐出作文教学是值得商榷的。仅仅依靠主题化的“写作观”‎ 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勉为其难。事实上,教学的序列性是客观的,没有序列性的教学更容易混乱,学生也更不容易掌握。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这可能是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文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更在于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因此,不难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旗帜鲜明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必须突出过程与方法。对于写作的过程,古今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 在遵循苏教版作文教学“写作观”的前提下,笔者依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观察→思考→表达)对“写作指导”作了如下调整:‎ ‎ ‎ ‎ ‎ ‎ ‎ ‎ ‎ ‎ 写作能力 ‎ ‎ ‎ ‎ ‎ 写作观 ‎ ‎ ‎ ‎ ‎ 写作指导 ‎ ‎ ‎ ‎ ‎ ‎ ‎ ‎ ‎  ‎ ‎ 观察 ‎  ‎ ‎ ‎ ‎ ‎ ‎  ‎ ‎ 你的生活很重要 ‎ ‎ ‎ ‎ ‎ 激活我们的诗情(记叙),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记叙),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记叙),生成诗歌的意象(文学)‎ ‎ ‎ ‎ ‎ ‎ ‎ ‎ ‎ ‎  ‎ ‎ 思考 ‎  ‎ ‎ ‎ ‎ ‎ ‎  ‎ ‎ 独立思考,‎ ‎ 善于发现 ‎ ‎ ‎ ‎ ‎ ‎ 要有描写意识(记叙),夹叙夹议枝繁叶茂(记叙),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述),学会分析(论述),看好处说门道(文学)‎ ‎ ‎ ‎ ‎ ‎ ‎ ‎ ‎ ‎  ‎ ‎  ‎ ‎  ‎ ‎ 表达 ‎ ‎ ‎ ‎ ‎  ‎ ‎ 写作,也是对话 ‎ ‎ ‎ ‎ ‎ 写出你的真实情感(记叙),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记叙),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论述),文学短评的写作(应用:评论),准确、及时与便捷(应用:通讯)‎ ‎ ‎ ‎ ‎ ‎ ‎ ‎ ‎ ‎ 言之无文,‎ ‎ 行而不远 ‎ ‎ ‎ ‎ ‎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论述),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说明)‎ ‎ ‎ ‎ ‎ ‎ ‎ ‎ ‎ ‎ 人文情怀 ‎ 与公民意识 ‎ ‎ ‎ ‎ ‎ 演讲稿写给听众(应用:演讲),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论述)‎ ‎ ‎ ‎ ‎ ‎ ‎ ‎    2.循序渐进,细化分解 写作离不开训练,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师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个性自由当然是需要的,章法训练也不可或缺。当前很多高中生毕业后还写不出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到了大学还不知道论文的写作,就是因为我们的写作教学还没有交给学生规范。作文教学首先要给学生以规范的框架,然后才可以谈个性。早在1922年,梁启超就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教以作文理法”的主张。1963年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作和使用语文工具。”教材应将写作的方法指导完整地体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写作的“规定动作”“分解动作”,逐渐逼近写作方法。面对教材“写作指导”大而化之的现状,下面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例,根据高考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相关要求对苏教版必修教材的“写作指导”作一细化分解:‎ ‎ ‎ ‎ ‎ ‎ ‎ ‎ ‎ ‎ 文体 ‎ ‎ ‎ ‎ ‎ 高考 ‎ 等级 ‎ ‎ ‎ ‎ ‎ 写作指导 ‎ ‎ ‎ ‎ ‎ 细化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记叙文 ‎ ‎ ‎ ‎ ‎  ‎ ‎  ‎ ‎ 基础 ‎ 等级 ‎  ‎ ‎ ‎ ‎ ‎ ‎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 激活我们的诗情,‎ ‎ ‎ ‎ ‎ ‎ 观察细致,情景交融 ‎ 掌握叙事的方法 ‎ 描摹人物的肖像 ‎ 刻画人物的动作 ‎ 锤炼人物的语言 ‎ 揣摩人物的心理 ‎ 表现人物的性格 ‎ ‎ ‎ ‎ ‎ ‎ ‎ ‎ ‎  ‎ ‎  ‎ ‎ 发展 ‎ 等级 ‎  ‎ ‎ ‎ ‎ ‎ ‎ 要有描写意识,‎ ‎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 写出你的真实情感,‎ ‎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 ‎ ‎ ‎ ‎ 情由景生,以景衬情 ‎ 记叙文的短篇小说化 ‎ 写出事件的波澜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托物言志,“志”“趣”相生 ‎ 画龙点睛生光彩 ‎ ‎ ‎ ‎ ‎ ‎ ‎ ‎ ‎  ‎ ‎  ‎ ‎  ‎ ‎ 议论文 ‎ ‎ ‎ ‎ ‎  ‎ ‎ 基础 ‎ 等级 ‎  ‎ ‎ ‎ ‎ ‎ ‎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 学会分析,‎ ‎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 ‎ ‎ ‎ ‎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 议论文要论据充分 ‎ 议论要有条有理 ‎ 议论要讲究论证方法 ‎ ‎ ‎ ‎ ‎ ‎ ‎ ‎ ‎ 发展 ‎ 等级 ‎ ‎ ‎ ‎ ‎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 ‎ ‎ ‎ ‎ 立意高远,深刻透彻 ‎ 逆向思维,标新立异 ‎ 辩证分析,体现哲理 ‎ ‎ ‎ ‎ ‎ ‎ ‎  3.以本为源,读中悟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读与写的关系向来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这些优秀的文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最大化利用文本的价值:可资借鉴的方面既有素材积累的,也有写作技巧的。以苏教版必修二为例,第一专题后面的“写作指导”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将其细化为三个写作目标后,在实施“抓描写,添细节”这一教学目标时,将课本原来的三个栏目(写作观—写作指导—‎ 写作实践)中的“写作指导”加以调整,变为:(一)课文示范(以鲁迅《祝福》(必修二课文)中祥林嫂二次进鲁家的肖像描写和孙犁《荷花淀》(必修二读本)中水生嫂月下编席子的细节描写片段为范例),(二)写作指津(对细节描写的作用与方法进行解析),(三)佳作展台(通过鲜活的学生优秀习作片段来引导指路)。除了对课文的直接借鉴外,还可以通过扩写、仿写、改写、续写等方式,使学生在更深层面理解文本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写作修养与技能。从丰富精神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灵活化用语言、把握文意思路和掌握写作技巧角度入手,开发课本写作资源(这也是补救苏教版重人文轻工具的一个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的写作实践活动,完善读写教学的新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充分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育理念。‎ ‎4.活用教材,拓展思维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课文选材、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外阅读知识的拓展以及教材编写的结构规划上面都体现了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的特征,这既是他的长处,也是常常为人所诟病的地方。教材提供了许多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为教师引导学生与这些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写作欲望和写作方法提供了便利。思维质量往往决定了议论文的质量,这些经过作者千锤百炼、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作品,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看,为我们培养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提供了典范。‎ 如在学习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时,引导学生就“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与“有志者事竟成”进行辩论,高下之别,越辩越明,对学生养成全面深刻地看问题有极大的启发。学习苏轼的《留侯论》,发现本文一反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定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历史人物,创造性地提出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成就了张良和刘邦的观点,由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只有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才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5.以专题为支点,拓展写作空间 新课标把写作视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学校与社会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写作理念可以使学生有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宽广的文化视野,从而避免学生写作时闭门造车的窘迫。我们看到,近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也在努力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编写思想,追求学和考的和谐统一。如,2011年江苏卷作文“拒绝平庸”,2012年江苏卷作文“忧与爱”,2014年江苏卷作文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分别呼应了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苏教版“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立人’;选修部分横向为五个系列,纵向则兼顾文学、文化发展的流脉,都有助于体现立体感”。编者的表述非常明确:注重知识面的拓展,文化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塑造。如必修一第一个专题选入的相关教学内容都与“青春年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编者取名为“向青春举杯”,意在激励青年学生感受青春,激扬青春,让青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该专题由三首诗歌和四篇散文组成,既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又都以青春为“圆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信心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未来的征程。但是,这三首诗歌和四篇散文与高中生写作实践之间尚有一定距离,因为学生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却难以直接转化为写作资源,教师必须为二者搭建衔接的桥梁。为此,我们开发出相关子话题(梦想、修养、责任、信仰等),编写贴近生活的相关阅读材料(体例为:经典素材、内涵挖掘、三维解读等),既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也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把学与考较好地结合起来。‎ 教材内容“教学化”,是以适合教学,即适合学生学习为要旨的。教材是教学的一个支点,一线教师必须深刻领悟教材编写旨意,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将教语文变为学语文,创造性地重组、细化、拓展教材,把握好“教与考”“用与练”关系,才能收到显著成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参与式作文评改的行动研究”(批准号:B-b/2011/02/062)的研究成果之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