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内外兼修韵自生——也谈低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初级养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内外兼修韵自生——也谈低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初级养成

语文论文之内外兼修韵自生——也谈低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初级养成 ‎ ‎ ‎ ‎  松门镇中心小学   王小燕 ‎  【摘要】有效的语文实践,是培植学生语文素养的得力渠道。基于知识的基础性与童性的纯美性,低学段的语文实践活动宜有形有神、有益有趣。对准学生的“胃口”,化理念为行动,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独创性,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故,因“趣味”而生,故常练“底功”;让“活力”四射,须深练“内功”。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从潜心涵咏中修炼。‎ ‎  【关键词】 趣味   活力    素养 ‎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随着对新课标的不断探索,对叶老的话有了进一步的解读:“语文课堂教学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它承担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等任务。”‎ ‎  由此可见,课堂上的有效练习是培植学生语文素养的得力渠道。它不仅关系着“学什么”的问题,而且把“学什么”明确地提到了“怎么学”的前面,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将语文素养的生成及优化,提到了一个相对重要的高度。当“素养”与“课堂练习”练习相融合时,“练习”就不再是纯机械性的操作活动,而是一种有形有神、有益有趣的语文实践。‎ ‎  笔者长期实践于中低段的语文教学,有感于童性的可爱与纯粹。对于语文实践活动,深感“有益有趣”,要比“有形有神”易于接受。那么,对于低学段学生,在语文素养养成的初级阶段,是否考虑,在不离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将语文实践活动作适当的偏移呢?即充分考虑年级的特点,将“有益有趣”的成份适当增大,在实践过程中,融进语文“形”与“神”的要求,先侧重式的“单练”,再综合性的“同练”,内外兼修,随堂练“功”。‎ ‎  一、因“趣味”而生,故常练“底功”‎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更需要激发他们求知好奇心,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热爱语文,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那么,让课堂实践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呈现形式,既不离本质,也不失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功能性服务中,打开自己求知的“胃口”。‎ ‎  (一)恰分寸:趣悟韵自成 ‎  一堂课的语文实践,根据文章的不同,可以是字词的训练,也可以是句、段、篇的训练。如进行词的训练,可以是拼音的练习,也可以是近义词、反义词等选词填空、词义理解等不同形式的训练。根据文章的重点,设计相宜成趣的练习,增强学生练习的兴趣和效果,切忌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  在教学完《阳光》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板画了山上的小树、田里的禾苗和长长的小河,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阳光的作用,进行了以下教学活动:‎ ‎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快点去看看阳光到过的这些地方?‎ ‎  师:那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看看自己的头脑中会出现什么?(各自朗读想像)‎ ‎  生:我好像看到山上的小树长高了许多,还长出了许多叶子。‎ ‎  生:我好像看到田里的禾苗变得更加绿了,后来又长出了许多稻穗。‎ ‎  生:我好像看到小河了,小河上洒满了阳光,闪闪发亮可漂亮了。(学生尽情地说,学生说到哪,教师就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进行教学。同时指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在原有的板画上进行创造性地画,并让学生多次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  师:小朋友们的想像力可真丰富。那么,阳光到过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了呢?(课件展示小树、小河、禾苗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配上音乐伴以深情地朗读)‎ ‎  师:小朋友们,你觉得阳光怎么样?‎ ‎  生:我觉得阳光的本领很大。它能使这么多的东西发生变化。‎ ‎  生:我觉得阳光很厉害,我很佩服它。‎ ‎  生:阳光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世间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而且阳光还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如果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了。(教师带领学生给予这位同学最热烈的掌声)‎ ‎  师:是啊,阳光的本领很大。想想看,阳光除了让小树、禾苗、小河发生了变化,他还使那些东西也发生了变化?(出示句式“因为有了阳光,更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加以帮助。)‎ ‎  生:花坛里的花,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 ‎  生:竹竿上的衣服,因为有了阳光,更干了。‎ ‎  生:天空中的小鸟,因为有了阳光,飞得更高了。‎ ‎  师:这些,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阳光说些什么?‎ ‎  师:阳光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能不能再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  生:能(让学生带着对阳光的喜爱、感谢和佩服的情感,齐读--互读)。‎ ‎  基于低学段的考虑,对于语文实践的设计,须以顺应为先,不拔高要求,阅读高段化;也不后时而动,过了情境而再补,那就是强加。捕捉恰好的分寸,是对即时教学情境的最佳把握,也是对教学要求的最佳入位。过犹不及,当机而动。也让低段学生在“灵光一闪间”,有悟有得,悟意得言,融为自己的东西。‎ ‎  (二)兼形神,趣演活语文 ‎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语文实践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课堂学习的有趣不仅在“玩”,更在于玩中的自然感悟。‎ ‎  《影子》是一首简洁生动的儿歌。歌词琅琅上口,童趣十足,同时还融合了关于“影子”的常识。特别是歌中用“小黑狗”与“好朋友”来写影子与人之间“形影不离”的关系,使知识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通过看幻灯或课件,学生很难体会到其中真正的乐趣。何不让学生到操场上去亲自体验一番,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轻轻松松地学到知识?‎ ‎  于是,笔者选择了一个晴朗的日子,把课堂放在操场上,与孩子们一起做与“影子”有关的游戏。‎ ‎  游戏1:“找影子”‎ ‎  “小朋友,我们在操场上找一找你自己和别人的影子,好吗?”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在操场上四散,不停地追呀,找呀。不一会儿,孩子们就跑来争着说:‎ ‎  “老师,怎么我跑到哪里,影子都跟我到哪里?”‎ ‎  “老师,为什么我转来转去,影子都在这一边?”‎ ‎  “老师,怎么每个人都有影子?”‎ ‎  “老师,影子怎么都是黑色的?你看,我的衣服是红的,安妮的衣服是白色的,还有别的同学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可影子都变黑了。”‎ ‎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向我说个不停。‎ ‎  师:对呀,人人都有影子,影子都是黑的,课文里说它是什么?‎ ‎  生:一条小黑狗……‎ ‎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背对太阳,来说一说: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  游戏2:“甩掉影子”‎ ‎  师:小朋友,咱们来比一比谁最聪明,有办法甩掉这条小黑狗。‎ ‎  孩子们又向操场跑开了。没过多久,就有孩子跑到我这边。‎ ‎  “老师,我跑,影子也跑。我走,影子也走。我站着不动,影子也不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  “老师,我怎么也甩不掉影子,这个操场我都跑了好几圈了。”‎ ‎  话没讲完,只见一群孩子从围墙边跑来,兴奋地喊到:“老师,我找到办法了!老师,我找到办法了!”“只要站在围墙边,影子就没有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听他们一说,其他孩子纷纷跑向围墙边,不停地喊道:“我甩掉影子喽!我甩掉影子喽!”‎ 一张张兴奋的小脸乐开了花。‎ ‎  “可是一出来,影子又出现了。”一个孩子从围墙边走出来说道。‎ ‎  师:是呀,只要在阳光下,影子就会在我们的身旁。它多像我们的--‎ ‎  生:好朋友……‎ ‎  师: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  将语文实践定位在学生的主观能动上,那么一切活动都有了它别有的意趣。课堂学习的形式上,少了正襟危坐,多了一份从容自然。语文知识的呈现,不一定是绝对式的专门指向,却有着宜恰的方式,在语境运用中得以体现。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了这些知识的生活功用。换言之,这种语文知识在不自觉中已积累,在语境运用中化为能力,成为了他“自己的东西”,那就是素养。‎ ‎  二、让“活力”四射,须深练“内功”‎ ‎  语文课堂实践不能只局限于识记型的基本操练,更应该注重理解型、运用型的练习。因此语文课堂的语言实践活动要灵活多变,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  (一)复现:在“外”与“内”间走个来回 ‎  复现是一种记忆过程,是把识记过的事情重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是用心的,有目的的。从而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习效率提高。‎ ‎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给予树》时,‎ ‎  第一步:重现课文情节:‎ ‎  妈妈给予每个孩子                                         。‎ ‎  金吉娅给予兄弟姐妹                                       。‎ ‎  金吉娅给予陌生女孩                                       。‎ ‎  学生经自主阅读后,口头叙说。教师相机指导,着重说最后一项。‎ ‎  第二步:简要复述故事。‎ ‎  第三步:即兴演练。‎ ‎  加上故事发生的时间,用上关联词“却”‎ ‎,就可以概括故事内容了,把长长的文章说成了短短的一句话:圣诞节前夕,妈妈给予每个孩子20美元,金吉娅给予兄弟姐妹50美分的棒棒糖,却给予陌生女孩一个昂贵的洋娃娃。就学段而言,三年级的孩子要初步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是,这对于只有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给予树》这样的文章,篇幅很长,学生概括起来相当难。那么如何给孩子调低台阶高度,降低难度呢?老师在解读文本之后,有了自己的创想,通过重现的形式帮助孩子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概括。同时,这种方式的呈现既有重点词汇、语句的运用,又是基于文境的综合理解与创新性表达,可谓一举多得。‎ ‎  复现,既可以是文中的重点知识,如生字新词、有特别形式的句子、饱含丰富情感的语段,还可以是推演性的言语结构、顺序分明的表达逻辑、意象丰富的生动意境。这是对语文现象的综合体现,而非指单一的训练。这样的语文实践形式,在充分考虑学生学知水平的基础上,降低了难度,增加了趣味,有文理有意趣,让语文实践更适合于低学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增值。‎ ‎  (二)替拟:在“物”与“我”间增进体验 ‎  语文的实践活动,在倡导“动态前进”的课标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言语形式的实践,还是思笔形式的表达,都基于理解性的积累,在实践方法的同时,得到螺旋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适合当下年级的言语形式的衍生,还要兼顾综合语感的生成。当然,对语文内容本身的关注必不可少。‎ ‎  “替位”,是对阅读内容的自觉性介入。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当成文中所述的对象,在相应的意境中,进行着物象运动,表达着经理解融合后的情感。而“拟化”‎ ‎,则是自主感应性表达的一种拓展,基于已理解的言语内容与形式下的自主创新。‎ ‎  替位与拟化,对于低学段的学习,有着独特的功用。审视低学段,以童话式、韵文化的课文为主,纯美性的文章,非常贴近纯粹性的童真。如二上《找春天》,既有写实性的人物行动描述,孩子们脱掉棉袄奔向田野找春天;又有想象性的物象形态描绘,害羞似的春天万物都探出头来看春天。这为语文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可以化静为动,转换文句,变成一句句可爱的对话;又可以角色分配,加上动作,进行有形有趣的朗读表演。既可以变换形式,让文中的几种句式在不同草物间再加表达,又可拓展想象,让生活中的更多生物在多种语境下随机呈现。不拘一格的灵动空间,让低学段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与表达选择权,对于他们语文素养的初极养成,有着无可非议的作用。‎ ‎  语文课堂的言语实践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需。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过程,生成知识,形成能力,升为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  随堂实践,随学而行,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我们本着一切为孩子发展的宗旨,充分挖掘课文的丰富内涵,才会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的吹拂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步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  参考文献 ‎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漓江出版社,2011年7月 ‎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3、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