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心灵背景映照下的习作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心灵背景映照下的习作教学

语文论文之心灵背景映照下的习作教学 ‎ ‎  温岭市方城小学 徐淑萍 ‎  摘要:心灵背景是写作主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其生活经历,在其心灵上的建构结果,是写作主体的情感倾向性、价值判断标准和语言系统的综合结构。建构学生的心灵背景一要沉淀生活感受,为心灵背景奠定深厚的基础;二要丰富心灵文化,为心灵背景充实深刻的内涵;三要优化语言环境,为心灵背景拓展深远的空间。有了心灵背景的映照,具备了主体人格意识的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成就本真作文,赢得作文与人格的共同成长。‎ ‎  关键词: 心灵背景  习作教学 ‎  写作主体的心灵背景是写作主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其生活经历,在其心灵上的建构结果,是写作主体的情感倾向性、价值判断标准和语言系统的综合结构。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马正平认为,“写作表达是逻辑化的、理性智慧化和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这需要写作者应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写作主体,并形成写作主体人格。而“‎ 写作主体人格的形成、成长与完善,还必须是以健康、丰满、广阔的心灵背景为基础的”。‎ ‎  “写作”,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在小学的第三学段,被称为“习作”。可惜,多数的习作教学,并没有看到建构心灵背景对习作教学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学生缺少习作题材的归因,总是归咎于“缺少生活”。其实这是对“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的肤浅理解,这种肤浅的理解导致了作文教学中的许多高耗低效的教学行为。如为学生“人造生活”的活动作文、游戏作文,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而对学生习作语言的沉闷、呆板问题,也简单地归咎于“积累太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好词好句”。结果,背诵了大量的“好词好句”之后,作文几乎成了“搭积木”的游戏,新鲜而有活力的习作语言,还是产生不了,更遑论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了。‎ ‎  其实,习作当中的“无米之炊”问题,本质上也是语言的问题,和习作语言缺少生命力的原因是一致的。语言“本体论”的观点告诉我们,语言不是形式,语言就是内容,是存在本身,是第一位的。程文超在《深入理解语言》中也说:“语言是一种符号,是人的特征。作为一种基本结构,语言具有组织新话语的能力,是接近人类心灵的结构。”‎ 所以,在习作训练中建构学生的心灵背景,才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根本措施。建构学生的心灵背景,应该成为习作教学的自觉追求。‎ ‎  一、沉淀生活感受,为心灵背景奠定深厚的基础 ‎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但未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没有生活感受,就失去了观察生活的眼睛,失去了体悟生活的灵性。学生的生活经历需要定格,生活感受需要启发。要在生活中学会求真、求善、求美,唯有这样,生活经历才能转化为习作所需要的“生活”,并逐步累积,彼此作用,最后奠定心灵背景的基础。生活感受越深厚,心灵背景的基础也越深厚。在习作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重视学生生活经历中的心灵历程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真实、实在地观察、判断、推理,启发学生生动而深刻地感悟生活、积累情愫,主张学生作文从一己心灵体验出发,天真、纯真地再现生活感悟,透视其间蕴藏的生活的真谛和本质,达到胡风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有生活”的境界。‎ ‎  1.激发深沉的关怀 ‎  对生命的感受,离不开对自然对生活的关怀。关怀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情怀。因为关怀而关注,因为关怀而敏感,因为关怀而动情。相反,一个人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就不会感同身受,就会形同槁木,成为没有思想和灵魂的空壳。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执着,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视与呵护,悲天悯人,正是一个习作者建构心灵背景的需要。‎ ‎  首先要关怀自然。在作文教学中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活动,引导儿童走出书斋,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走向”的过程中,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让儿童浸润其中,还原童心童趣,放飞童真童情。游戏,就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方式,但不是象牙塔里的游戏活动,而是亲近生活,与万物对话、接触。自由的、真诚的游戏可以使学生摆脱世俗的种种束缚,激发出生命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生命变得完整与丰富。如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作文中,儿童对话自然、享受自然、关爱自然、表达自然,既感受到了自然的温情,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痛苦。一篇篇以“自然”为主题的作文就这样产生,它们有的呼吁环保的重要性,有的把草木看成了自己的兄妹,向自然界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和水土风雨,倾注了天真的人文关怀。当这种情怀成为心灵背景,就会在其它的生活和作文中得到反映。‎ ‎  其次要关怀生命。“‎ 只有对生命燃烧起深重的体验情感,对宇宙自然煽旺起无言的关怀激情,才会使你的每一个文字符号饱浸生活的奥妙,才可能使你的每一次写作行为融化贯注着深广的智慧与亮丽的美德,才可能使你的有限的写作人生荡漾着青春的魅力与永恒的微笑。”马正平教授如是说。对待生命,不能游戏,而是敬畏、尊重、珍爱。有了这种态度,才会感受生命的美丽与伟大,才会在面对生命遭受戕害和毁灭时,激发悲愤的悲剧情感。这也是习作教育张扬习作主体精神、发掘主体言语潜能的重要精神资源。教师应利用现成的资源,开发潜在的资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关怀生命。就在最近的作文中,在没有教师命题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写了《祈福马航》的作文,表达了对失联旅客的深深担忧和真诚祈祷。‎ ‎  2.放飞童真的想象 ‎  想象是孩子的天赋,想象的窗户一旦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就豁然开朗,真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丰富的想象能够联接已有的表象,激活已有的心灵背景,是创造新表象的动力源泉。奇特的想象,更是和个性化语言密不可分。所以,培植学生的想象力,放飞童真的想象,把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连通起来,让学生的心灵背景增加一块五彩缤纷的基石,是习作教学的一大重点。“创意想象作文”在开发学生的故事情节想象力方面,也许有着独到的功能。这种作文的内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指向学生的想象世界,契合了孩子喜欢幻想的天性。“创意想象作文”‎ 有根据词语想象情节、根据画面想象情节、传统故事新编、儿童小说等。如在看完《青铜葵花》之后,学生欣欣然又纷纷然尝试着写它的续集。其中有个情节创意是:葵花的父亲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和葵花团聚,并把青铜接到城里读书。‎ ‎  “学写儿童诗”是鼓励想象的另一方法。想象,本是诗歌的翅膀,学生在学习写诗歌的过程中,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冬天是一场彩色的梦》中写到:“冬天是一场五彩的梦/涂满了红的、绿的、黄的/蝴蝶正在悄悄粉刷各色的花朵/而彩虹还努力从阳光中偷盗水彩。”想象力的开发和放飞,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法,丰富了儿童的心灵背景色彩。他们睁开了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他们的世界变得充满灵性和美好。‎ ‎  3.加强感悟的建构 ‎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没有感悟就没有建构。感悟就是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产生“觉醒”。这种“觉醒”‎ 是原有心灵背景解构、新的心灵背景建构的标志。只观察不感悟,是好钢没有铸剑、骏马没有扬蹄。学生有了敏锐的感悟力,才能见微知著、化腐朽为神奇,就会从“熟视无睹”中发现“与众不同”,从“稍纵即逝”中捕捉“永恒魅力”。感悟力不会凭空产生,需要一次一次“用心”的观察思考的锻炼,需要一次一次观察的积累和碰撞。因此,多角度观察、比较观察,观察和阅读相结合、观察和争论相结合,是培养感悟力的好方法。‎ ‎  另外,还要把各种“感悟”进行进一步的建构。习作不是一个简单的由“纳”到“吐”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没有“建构”,外部形象进不了内心感受;没有建构,内心感受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心中无“感”,则眼中无“景”、笔下无“语”。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只满足于“积累”,但“积累”不是彼此毫无关联的“堆积”,而应是因某种关系形成的“结构”。“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参照背景映出其美丑真假,需要一个价值判断标准来去伪存真。日常的生活,进不了学生的心灵,是因为学生的“心灵”没有和生活建立“关系”,学生对生活没有情感响应、没有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对同一生活现象,组织一次“头脑风暴”;对同一题材作文,进行立意比较。如:教师组织学生了举行了一次“保蛋”活动,让学生对这项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要求要从“保蛋”联想到别的内容。于是有的同学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像保护脆弱的鸡蛋一样;有的认为“蛋”‎ 应该自己保护自己,只有自护能力才是最好的保护;有的打破蛋后,又偷偷地换了一个蛋,想到的是失败后可以从头再来;有的刚好相反,认为人生、机会、善良等等美好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却难以恢复等等。显然,学生开始尝试把阅读到的名人名言、自己概括的哲理性语言和这次活动的感受联系起来--这正是一个外部形象在内心的建构过程:当学生完整地把“事”和“理”说出来的时候,正是一个新的心灵背景完成建构的时候。‎ ‎  二、丰富心灵文化,为心灵背景充实深刻的内涵 ‎  文化关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在心灵背景的建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习作主体所拥有的丰富的学识、纯真的情感、鲜明的性格、健康的人性都能积淀成主体的心灵文化。没有丰富的心灵文化,心灵背景必将内容单一、肤浅,缺少深刻的内涵。‎ ‎  1.开展广泛阅读 ‎  博览群书,自然是所有教师和家长都极为推崇的。但是,仅仅关注文学书,还是远远不够的。鲁迅先生就曾谆谆教导:“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因为先前的文学青年“‎ 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 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等等方面的书籍,并非无足重轻,它们不但可以拓展知识面,而且它们也可以直接进入习作题材,是作文的直接材料。更重要 的是:广阔的知识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唤醒学生更多的潜能。如果有可能,还应该阅读一些浅显的儿童哲学著作。因为哲学为儿童提供了看世界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博览群书需要教师去推动。教师可以做的是,首先是设计书目。教师应该在认真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书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儿童的阅读设计书单序列,规定各年级必看的书目和推荐的书目。其次是辅导阅读。教师选定重点书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辅导,并用读书笔记、读书测试、读书演讲、读书征文等方式,催生阅读成果,推动阅读活动的持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活动,陶冶了儿童的情感,增长了儿童的智慧,滋润了儿童的精神。所以林海音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  2.培养高尚情趣 ‎  一个心灵丰盈的人,其必定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课业负担普遍较重的今天,学生的生活空间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逼仄。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小而言之、近而言之是为习作,大而言之、远而言之是为人生。教师必须树立“大作文辅导”的观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他们的高尚情趣,让他们有时间、有兴趣参与书斋之外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活动,提高艺术素养,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磨练意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访问、实习,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慈善活动。鼓励学生外出旅游、考察。教师自己可以组织培训、搭建舞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展示的机会。也应大力鼓励家长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成立“家长活动共同体”,专门为学生量身定制各项活动。培养了高尚的生活情趣,自然远离了低级的、庸俗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起来、立体起来,学生的心灵文化才会丰富起来。‎ ‎  3.鼓励独立思考 ‎  人,是个性的人。优秀的思维品质需要人自由思考,特立独行。儿童看待世界有自己的角度,思考世界也有自己的方式。锻炼儿童优秀的思维品质,既要尊重儿童天性,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保护儿童的稚气之美、率真之美,又要适度引导、启发,防止儿童因稚嫩而无法思考、偏激思考,从而不会思考、人云亦云。锻炼优秀的思维品质,教师有两方面可以做,一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鼓励儿童独创性的理解,甚至“误读”‎ 文本;二是习作教学,鼓励独立思考,发表另类意见。如有学生在阅读《我的舞台》时,就提出课文有点流水账,没有重点,泛泛而论,读完之后浮光掠影。这是对书本挑刺的可贵尝试,教师不但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还进一步指出:“不要迷信书,书上有很多缺点和错误,在以后的阅读中,还要继续挑刺。”这样一来,学生就开始了审视文本,在习作中,也会发表大胆言论。这个例子虽然只说明了思维的批判性品质,但是锻炼其他的思维品质也是同一道理。只有学生锻炼了优秀的思维品质,才能成就“本我”,走向“超我”。‎ ‎  三、优化语言环境,为心灵背景拓展深远的空间 ‎  语言,就是精神世界,就是存在之家。郑敏在《语言观念必须改革》中指出:“语言是意识、思维、心理、情感、人格的形成者,语言并非人的驯服工具,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与自己的框架,语言包括逻辑,而不受逻辑的局限。”也就是说,人的一切,都是语言造就的,没有了语言,也就没有了人,也没有了世界,所谓“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学生正在阅读的书刊的书面语言环境、学生日常生活所处的口头语言环境,还包括班集体对各种语言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使用习惯。优化语言环境,就是让现实的语言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走进语言的精神家园,拓展心灵背景深远的空间。‎ ‎  1.美化阅读语境 ‎  语言,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为了美化阅读语境,增强语言的影响力,在一定的时间单位里,可以集中某个主题的语言,进行鉴赏、体验和运用。教师提供适量的经过整理的相关主题的语言材料,以量的累积实现质的突破。一个主题,一次突破。多个主题,多次突破。时间集中,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力量强大。这样的积累,就可以凝重和升腾学生对语言的美感,从而为心灵背景的拓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主题”,可以是“月亮”之类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是言语风格、思想感情、写作体式等。再以“梧桐印象”系列作文为例,经过对梧桐两年的观察、体验和对话,梧桐已经在学生眼中穿上了情感的外衣,但骨子里还只是一种普通的树木。那么,六年级的“梧桐印象”,该怎样突破呢?专题积累就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师生共同选编了《诗经》、宋词、古今散文等含有“梧桐”意象的作品,学生从中认识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梧桐世界,对梧桐有了深切的了悟,理解了它与人性的精致细密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的心灵背景焕发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因此,学生习作中的梧桐,已经完成了从“植物梧桐”,向人文化的、情感化的“个性梧桐”的蝶变。‎ ‎  2.净化听觉语境 ‎  学生的语言环境,还有一个是听觉语境。学生的口语、教师的口语,以及视听媒体的声音,都是听觉语境的构成要素。听觉语境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听觉语境由于处在无序状态,很容易被污染,所以,净化听觉语境,也是影响心灵背景的重要举措。在净化听觉语境中,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口语能够文质彬彬,富有感染力。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无论是课堂上的讲述,还是日常的沟通,教师都应该尽量做到口吐莲花、妙语连珠,表现自己深刻的内涵。其次,还必须净化学生的口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十分密集,一些“时尚”的语言很容易在学生当中流行开来。教师要注意学生背后使用的第二套隐蔽语言,要特别注意消除网络中消极语言的影响。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朗诵、演讲、辩论、述说等活动,让美的语言占领学生的生活,占领学生的嘴巴和耳朵,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灵。再次,教师还应该取得家长的支持,对学生在家里收看的电视节目进行语言的筛选,让优秀的影视节目的语言,进驻学生的环境。家长自身也应该积极挖掘优秀的乡土语言,滋养学生的心灵。‎ ‎  3.优化表达语境 ‎  表达的语境,是优化语言环境的瓶颈。必须创设自由、宽容的表达语境,崇尚创意表达。创意表达,需要新的题材、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形式、新的语言等。丰满、广阔的心灵背景,是创意表达的前提。不同的心灵背景,决定了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决定了感悟生活的结果,最终也决定了习作的内容和言语方式。而创意表达,同样反过来为学生的心灵背景拓展空间。因为创意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的心灵背景重构的过程。创意表达需要在原有的心灵背景上产生,同时又要完善原有的心灵背景,甚至消解原有的心灵背景。创意表达本身会带来新的生活感悟、新的价值判断、新的情感体验,也会带来新的言语材料、新的言语方式。而且,创意表达本身,也是一个新的生活经历。这样一来,学生为了创意表达,不断地求新、探索,进一步拓展了心灵背景的空间。为了让创意表达成为个体的习惯、准则和追求,进而成为集体的习惯、准则和追求,习作训练中鼓励学生旧文新写、同文异写,特别是在高年级段,尝试多文体习作。只要学生愿意尝试的,都予以鼓励。同时,在作文评改中,也鼓励与众不同的习作,留下创意表达的美好回忆,沉淀美好感受。如“梧桐印象”的系列作文,学生写过诗歌,也写过童话,写过抒情散文,也写过叙事散文。在最后的总结性习作中,有同学还用了调查报告的形式。最后编印了《印象梧桐》的班级习作,并配上了梧桐的有关照片,也配上了同学们在这个系列活动中的照片。‎ ‎  习作训练不是好词好句的搭积木游戏,而是一次人格的修炼、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语言的“道说”。它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等心灵背景的建构。如果我们的习作教学,能够高屋建瓴,开阔视野,指向学生的心灵背景,那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习作训练中,也会学着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孕育主体人格意识,丰厚文化底蕴,建构心灵背景。有了心灵背景的映照,具备了主体人格意识的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成就本真作文,赢得作文与人格的共同成长。‎ ‎  参考文献:‎ ‎  1.程文超。深入理解语言。文学评论。[J]‎ ‎  2.马正平。当代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 ‎  4.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 ‎  5.邱熵。感受个性激扬文字[M].福建省泉州市 ‎  6.邓敏。解析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梧桐”意象[J]‎ ‎  7.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商务印书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