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谈“语文素养”
语文论文之谈“语文素养” 谈“语文素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刘贞福语文素养成为当今语文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它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并列使用,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所谓大纲的“过渡性”于此见一斑。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且看“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表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据说未定稿中概念仍旧不统一、不明确,最后定稿全统称“语文素养”。可以说,当今语文教学的许多时新概念都是从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或曰理念派生出来,或与它勾连的。整个一本“课程标准”,可以说是将语文素养化炼成为语文教学思想理论基石并矗立起宏大殿堂的,课标的指导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语文素养论” 。然而,一个思想里程碑式的理念诞生不容易,要给它恰如其分的、有利于指导实践的解说也不容易,而将教学理论成果转化成教学现实更不容易。令人遗憾的是,课标洋洋五万言,始终未对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作明确的解说。读了全篇,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它与过去所提倡的“知识”“能力”“训练”等和时兴的“积累”“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等有什么关系等,仍让人感到迷惑不解。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读物上听到或读到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一个很好的理念似乎变得“神秘”“模糊”起来了。因此,本文试着按义教课标的思想、思路以及语文课程的应有要求,试着从语文素养较为确定的或应有的含义,语文素养中各组成要素的层次划分以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语文素养理念的特点等几个方面,作一些个人解说。首先,推究语文素养到底是什么。义教课标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有一段话值得关注: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段话并没有说语文素养是什么,只是把语文素养当作总目标。然而,这些话为我们把捉这一理念提供了一些“线索”。可否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也确有权威性专家这么解释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解说道:“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这里把三个维度当作语文素养的内容加以申说,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仍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又将三个维度的内容具体细化:“《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要列举完备很难,似乎没完,还应有: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健康个性……前一种解释着眼于宏观,后一种解释着眼于微观,二者兼收并蓄庶几可成语文素养的较为全面较为稳妥的解释。单看前一种或后一种解释,都难以周到、周全:考察前一种解释,课标并未真正下定义,如果强说是定义的话那是解说者的解说,我们嫌其不足,因为语文素养应是一个含义更为丰富的理念,仅说三个维度,有些要项忽略了;考察后一种解释,那是解说者的推断性解说,好像近于完整而具体,但那是课标以外的“话外话”,需要对课标研究得通透并具备语文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理解力、领悟力才到想得到、说得出,普通教师难能为此。也就是说,概念不明确,不能不说是义教课标的一个缺失。其次,厘清语文素养这一理念内各组成项目的层次和其间的相互关系。一个含义如此丰富的理念,其组成的各要素的层次和相互关系必然组成一幅复杂或较为复杂的图式,正如课标所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个维度在课标表述中是平列的,但按语文课程论的性质和要求来说,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又各不一样。知识和能力是奠基性的, 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上文所述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方法、过程的问题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引起教育者、学习者的重视,上文所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属于这一范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上文所述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作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反映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处于基座位置;作为手段、途径的过程和方法,反映了课程的最新要求和较高要求,处于中间位置;作为高层次追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映了基础教育中的人文学科的共同价值目标,处于最高位置。质言之,知识和能力关乎语文素养的基础论,过程和方法关乎语文素养的过程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乎语文素养的思想论。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深入领会“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话,可以把握到三者之间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其间互为基础、互为目标、互为手段和途径,用三个互相关连的图式来演示: A B C考察三个图式可以得出结论:三个图式均可各自独立,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维度都可成为基座,也可转化成“上层建筑”;每一基座越牢固,“上层建筑”发展得越高。此外,本文还想得出一个更为重要的结论:只有A图式才是常式,其余都是变式。在兼顾其他两个维度的前提下,知识和能力一维度务求坚实牢固,是语文课程理所当然追求的目标。在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其他两个维度并不真正地、实际地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规定性,而是所有学科尤其人文学科共同的追求目标;舍弃或弱化知识和能力,去追求所谓“全面”“整体”,追求共同目标,势必导致淡化学科色彩、拆解科学内容和结构,直接的现实是课本渗进了过多的其他学科内容而成为混合读物,语文课不像是语文课,倒像是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 这恐怕不是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的合理目标。因此我们说,义教课标未能理清语文素养中组成项目的关系和层次,未能正视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的重要性,不能不说是它的又一个缺失。其三,试述语文素养这一全新理念的特点。关于语文素养的自身特点,也许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三方面六小点加以阐述。1.多维性和开放性。我们把语文素养确定为由三个维度支撑的一个复合性理念,这是近乎正确的说法,事实上它应该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立体建构的理念。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泛化了,由过去的一维(能力中心)发展到当今三维,这是一种进步,表明语文界的思想认识水平、理论水平有很大的跃升。但三个维度不能包容语文素养所应有的全部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语文课程要求的提高和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深入,这一理念应该不断更新内容。2.系统性和层次性。语文素养是一个各组成部分有机融合的系统,它的系统性作用有赖于内在各部分的恰当的措置和调配、各部分之间的恰当的协调互动。整体地、系统地发展和提高语文素养,意味着告别过去的单向度发展、提高能力(主要是应试能力)的时代,而走向一个按社会需要的尺度和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来培养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时代。但是,语文素养理念的开放性也是和它自身的、外部的限制性对立统一的,语文素养的基础、底座不能被淹没、颠覆或取代。单纯地追求知识和能力是倒退,但在语文素养的各个子目标上平均使用力量,提法做法新则新矣,却是在好心地颠覆和瓦解语文课程的基础。3.辐射性和延展性。我们说重视语文素养中的语文因素、语文特点,并不是说坚守学科中心论的阵地和旗帜。按新时代的语文课程要求来建构语文素养的理念,应拆除语文自身的壁垒和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隔断,建立一种具有科际联系的新语文课程,即“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义教课标语);甚至不限于学科互融,还要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的生活,即“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上),树立并实施一种“大语文” 思想;再有,语文素养的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学好语文,还要为学生将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基础,如义教课标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总起来说,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应该具有自我更新创造的功能,学校和教师所给予的外推力、学习自己所获得的内驱力应该延长至学生的未来乃至终生。但是,不管我们拓展了多么广阔的视野,怀有多么大的雄心,仍要坚持语文优先、兼顾其余的原则,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发展确定为语文素养的长久性发展、提高的主线。这也是语文界有识之士多所呼吁的,在当今语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带来新气象新局面、语文界人士既兴奋又迷惑的时期,这一呼吁显得尤为必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