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陈希同志在党校开学典礼讲话心得4篇与脱贫攻坚工作感悟4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陈希同志在党校开学典礼讲话心得4篇与脱贫攻坚工作感悟4篇

学习陈希同志在党校开学典礼讲话心得4篇与脱贫攻坚工作感悟4篇 学习陈希同志在党校开学典礼讲话心得4篇 ‎【篇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9月1日举行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强调,领导干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陈希同志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初心使命,真抓实干、务实笃行,用以人民为中心的“1111”密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拼搏进取。‎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守“一条红线”,确保政治上过硬。陈希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赤胆忠心对待人民,不断培植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时不我待、废寝忘食的紧迫感,去倾听、去了解、去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坚决不越脱离群众的“红线”,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确保思想上纯洁和政治上过硬。‎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订立“一个标准”,确保思想上纯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人民满意的就坚定不移地去做,人民不满意的就下定决心改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上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才能更好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校正“一个观念”,确保行动上自觉。陈希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所谓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和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如何从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政绩观发生偏差,爱慕虚荣,好大喜功,偷奸耍滑,投机取巧,为片面追求虚假政绩报喜不报忧,只想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这样的党员干部,是必定会被群众唾弃的。因此,党员干部要校正自己的政绩观,自觉把人民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多做顾大局利全局的事、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惠民生解民忧的事,一心一意为人民,真抓实干创佳绩。‎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发扬“一种作风”,确保成效上明显。陈希强调,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要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要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千方百计为人民解难题。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下身子听老百姓的知心话,做老百姓的知心人,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保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本色,以优良的作风,把工作成效体现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篇二】‎ 近日,陈希同志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陈希的讲话对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出明确要求,传递出要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课”的鲜明导向。‎ 拜人民为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民造福的前提在于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只有把虚心向人民学习作为“必修课”,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才能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正因如此,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坚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甘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通过走近百姓,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经常下基层、走村寨、进农家、访百姓,把向人民学习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千家万户,在不耻下问中获取“活知识”,在虚心讨教中学到“真功夫”,在群众指教中掌握“硬本领”,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在干事创业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之源。‎ 为人民做答卷。干部的职责,就是为民服务。领导干部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所有工作的第一目标,使一切工作的着力点朝着人民的需求而聚焦,人民群众期盼什么,干部就干什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来履职,自觉做到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可见,领导干部要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强化为民责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想人民之所想、思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之所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善于作为,在真抓实干中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人民来阅卷。干部政绩好不好、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一个地方的发展怎么样,群众最有体会、最有评判权,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工作成败的“试金石”。事实上,衡量各项工作的成败得失、政绩大小,从根本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第一标准。只有坚持把人民当成“阅卷人”,才能引导干部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造福人民的行动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领导干部要坚持把群众当“裁判”、当“考官”、当“评委”,一切工作让群众来“打分”和“验收”,做到群众不满意不放手,真正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把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使各项工作符合群众的意愿、得到群众的认可,真正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的合格答卷。‎ 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要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课”,始终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工作实践中,以人民至上的实际行动当好人民的公仆。‎ ‎【篇三】‎ 又是一年秋风紧,又是一年开学季。9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强调领导干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借这个机会,我也为广大共产党员献上一份开学寄语,与君共勉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愿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全国九千多万党员共同的宏伟志愿。每位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不懈奋斗的源动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的谆谆教诲。党员同志们要牢固树立造福人民的远大志向,坚定不移地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 愿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人民是一本书,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人民是一位教书先生,为我们“答疑解惑”。习近平总书记说:“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就是这个道理。党员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智慧中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人民奋斗出来的,也必然要依靠人民强起来,因此,人民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当好“人民小学生”,虚心向人民学习。‎ 愿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949年3月23日,在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时代出考题,人民是考官,我们党是答卷人。想答好这份试卷,就要深刻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做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因情施策,在复杂未知的环境中反复尝试,敢于试错,寻找最优“解”。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顾大局利全局的事、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惠民生解民忧的事。更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久久为功,不骄傲、不自满,让人民群众在幸福路上永不停歇、一往无前。‎ ‎【篇四】‎ 人民群众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近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的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陈希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坚持“人民至上”决不是一句空口号,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件事情抓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实打实的行动诠释“人民至上”。‎ 坚持在“聚民心”上付出真感情。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若是忘记了人民,脱离了群众,就如同河流没有源头,终将干涸;大树抽去了深根,终将凋零;大厦失去了基石,终将坍塌。实践一再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无论是一个国家亦或是一个政党,唯有与人民同心、同向、同行,才能顺乎潮流、乘风破浪。易地而处才能得到真心,将心比心方可赢得民心。领导干部要用心作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为官执政的必答题,不断涵养“干群一家亲”的深厚情怀,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之事当家事,把群众事业当家业,在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等环节上,始终坚持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主张贯穿其中,真正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扛在肩上、攥在手里、落到实处,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坚持在“听民意”上下足真功夫。《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太宗问宰相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广泛收集意见建议,是确保群众工作方向不偏、内容不空、措施不虚的关键。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做到呼声、骂声、吐槽声,声声入耳;急事、愁事、操心事,事事上心。耳闻之不如目视之,目视之不如足践之。领导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接地气,把根扎得更深些,走到问题突出、矛盾尖锐的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心声,把准群众心思,不断提高敢担当的底气和勇气。要一以贯之开门纳谏,积极搭建快捷高效的“空中桥梁”,畅通线上民意收集渠道,引导群众以电话、书信、邮件等方式表达诉求,切实做到“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 坚持在“解民忧”上拿出真举措。群众最怨的是只承诺不落实的形式主义,群众最怕的是打官腔耍官威的官僚主义。“解民忧”归根结底还是要摒弃本位主义,在“实”字上下一番功夫。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决不做“领导满意、群众泄气”的蠢事,始终把工作基点放在办好群众事情上,坚持不懈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事,诚心诚意办实事,以实干实效争取群众“加分”。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拿出一系列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成效更明显的政策举措,确保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脱贫攻坚工作感悟4篇 脱贫攻坚工作感悟4篇 ‎【篇一】‎ 铲除脱贫路上最后“荆棘”,兑现脱贫路上不落“一村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冲刺脱贫路上余下“百米”,需要基层党员干部绷紧弦,铆足劲,以“静”“竞”“净”之姿奋战,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沉心“静”气,思想上“咬定目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百米”,剩下的都是“贫中贫”“困中困”,最难啃的“硬骨头”。“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党员干部不能在这个时候“掉链子”。因此,基层党员干部要沉下身、静下心,既要克服厌战情绪、松劲心态,也要克服急躁冒进、侥幸过关的心理,咬定“脱贫标准”不放松,扎根脱贫土壤,靶心不偏、焦点不散、力度不减,迎难而上,矢志攻坚,向着最后的胜利发起猛攻。‎ ‎“竞”速前进,行动上“百米冲刺”。决胜脱贫攻坚已到“滚石上山”的最后关头,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扬苦干、实干精神,查漏补缺,奋力冲刺。动态查找“两不愁”“三保障”中的新问题,查找扶持政策、措施、项目、资金落实中的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持动态清零。同时对标脱贫标准,查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层治理、人居环境短板,查找贫困村、贫困户中存在的弱项,千方百计保证达标。关注特殊群体,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全面落实政策兜底保障,化解特殊群体难点、痛点问题,确保不漏一项、不漏一人。继续紧盯问题清零,使出“绣花功夫”,在问题排查中找差距,在监督整改中抓落实。做到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升“造血能力”,拔出致贫“钉子”、挖除致穷“病根”,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清零,保证脱贫的成色和质量。‎ 干“净”担当,作风上“清正廉洁”。脱贫攻坚关系着贫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基层党员干部要摒弃私心杂念,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克服“庸懒散浮拖”的不良作风,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搞数字脱贫、算账脱贫、表格脱贫、材料脱贫。不动扶贫项目资金财务奶酪,不滞留、截流、挪用、挤占和套取扶贫款物,确保每分“救命钱”“造血钱”真正用到贫困群众身上,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以求真务实的举措奋力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脱贫攻坚紧要关头,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以“静”“竞”“净”之姿,在“补短板、强弱项”上发力,“消痛点、补断点”上使劲,“巩成果、开新局”上用功,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气神带领贫困群众“弯道超车”,“收官战”必能“战”出水平、“战”出风采。‎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党中央果断作出决策,各级党组织立即部署安排,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奔赴战场,迅速构建起了防疫“人民战线”,将疫情向全国蔓延的势头遏制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当这场战役从整体战、阻击战转化为局部战、持久战时,当防疫、控疫成为常态化时,我们仍然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大使命。如果说对抗病魔是对生命高度的彰显,那么争分夺秒抢回脱贫攻坚遗失的宝贵时间,则是对我们党和政府决心力度的凸显,以及对民生关注度的最好诠释。‎ 坚定“人民至上”理念,举起为民服务“奉献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整个抗疫战场最响亮的一句口号,也是广大抗疫战士的追求目标。凡事想着群众利益,并全力抢救每一名患者,而且由财政承担治疗费用,将这种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全力决战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也是“人民至上”的一种表现。这要求广大扶贫干部在最后收官之时,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听取群众的建议,甚至接受群众的批评,以人民为中心作决策、干工作,实现群众期望的效果。‎ 保持“攻坚克难”势头,扬起勇于拼搏“战斗旗”。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防控难度大,但在民族大义面前、群众生命受到威胁之时,这些抗疫战士完全没有个人私心,而是选择与疫情较量作斗争,在疫情下抢救每一个生命。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不会轻易被啃掉,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最后不足三个月时间里,咬定青山不放松,下定决心,拿出勇气,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完成使命不撤走,顽强斗争到底,全力攻克贫困之“山”。‎ 涵养“恪尽职守”情怀,扛起舍己为公“模范旗”。为了阻击疫情,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排查患者,党员干部坚守在社区、公路要点、车站码头等点位,无数志愿服务者运送物资、宣传疫情防范知识,为此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这种无私奉献的情怀,让全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如今决战脱贫攻坚,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多讲奉献,少谈回报,多考虑群众安危,少计较个人得失,真正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困,甘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篇三】‎ 当前,我国已进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眼下,距离实现我们向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仅剩三个多月,在这“滚石上山”的关键节点,还需要我们的扶贫干部用好三个“锦囊”,攻城拔寨、闯关夺隘,最终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锦囊一”:“察疾苦,体民情”,始终保持心怀人民的工作态度。“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二字在我们共产党人心中永远力重千钧,我们党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休戚与共。“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打赢这场“硬仗”的攻坚时刻,扶贫干部们要一如既往地关心体察民情,做到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暖民心。只有以群众为师,他们才能敞开心扉,我们才能接收到客观中肯的意见建议,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只有以群众为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才能深刻了解贫困群众所面临的具体生产生活困难,才能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锦囊二”:“下苦功,肯钻研”,始终秉持勤学善思的工作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何一项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多思考、多反思,寻求工作“最优解”。扶贫工作亦是如此,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系列讲话精神,并结合我们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和问题整改清零行动,一一对标对表,沉下去身子、捞上来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做到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待群众的急难怨盼,要想方设法帮忙解决或加强向上呼吁;对群众因病因灾可能导致返贫的,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建立健全巩固脱贫长效机制,守住来之不易的攻坚成果。‎ ‎“锦囊三”:“明职责,正观念”,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根深,狂风拔不忘初心正,邪恶攻不破。”当前,虽然大多数贫困户早已告别贫苦的过去,过上了平稳有序的生活。但我们扶贫干部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更不能有“缓缓神”“歇口气”“打个盹”的错误想法。工作中要继续提高警惕,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事无巨细、科学严谨;生活中要慎微慎独、慎始慎终,管好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社交圈,时时处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精神上要保持高昂的战斗激情,马不卸鞍,人不解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如此,方能攻克贫困的最后一座碉堡,让胜利的红旗在群众心中高高飘扬。‎ ‎【篇四】‎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为后人称道。而在当下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一线战场,细细品味,无数扶贫干部与贫困户携手前进,摘下落后帽、贫困帽的过程,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2018年7月,我成为一名公务员,也成为扶贫路上的一员。刚入村时,负责扶贫的同志就为我介绍我所帮扶的两名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一位是因残致贫的孤寡老人陆大爷,另一位是因病致贫的张大娘。听了两位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我不由得眉头一皱,初上任工作,便承担着这样的重任,倍感压力重大。但为了尽快摸清情况,我开始入户走访。还记得推开张大娘家门的那一刹那,我被眼前的境况惊呆了。我怎么也没想到,在楼宇林立的今天,竟然真的有如此贫穷的地方。随意堆积的杂草堆、木桩子、生活垃圾,臭气熏天的旱厕,甚至连一间像样的厨房都没有。从门口到房屋中间只有一条歪歪扭扭的小道,路很短,但我却像走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屋子不大,70平方,陆大爷一个人居住,见我来了,忙拄着拐杖给我倒杯水喝。接水那一刹那,我的手微微颤抖着。大爷似乎一眼看出了我内心的局促,叹口气说,我腿脚不灵便,劳烦你们费心了。年近六十的老人,就这样在我面前,一瘸一拐地走着,看着他的背影,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一晚,我彻夜无眠……‎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何解决好群众的温饱问题,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生活,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心头牵挂。但当看到群众的笑脸肯定,便甘之如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2019年,陆大爷居住的房屋经过第三方鉴定,确定为D级危房,年底将危房改造完毕。张大娘居住的房屋鉴定为C级危房,房屋也将进行修缮。开工的那一天,陆大爷开心得像个三岁的孩子,不停地说,这下我这小破屋也要变成美新家了。那时候正好是梨子成熟的时期,我去检查自来水的入户情况,他还为我摘了一个金灿灿的梨,说,这可是自家种的,专门给你留着。我拿着梨,心里沉甸甸的也暖暖的。因为我知道,他把我当作自家人了。看见陆大爷忙前忙后的样子,我不禁感慨万千。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我们扶贫干部最大的成就感。将发放的富民生产贷资金顺利发放到位、为家中老人申请困难补贴、向人社与民政部门了解相关政策,认真填写表格信息,确保“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这些一个对我们来说举手之劳的简单行动,就能免去他们来回的数番折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扶贫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今年8月25日,是第八次主题党日,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为帮扶贫困户打扫卫生的日子。38度的高温天气让道路两侧的树木显得影影绰绰。当我踏进张大娘的家门时,大娘正在家门口剥果子,看到我来了,连忙起身,隔着巷口便喊我的名字。虽然大娘已经接近75岁的高龄,可记忆却是出奇的好。她总是说:“难得你还能想着我们,你来了好多遍,我都记得。”每每入户,大娘都会拉着我的手,喊我去屋里坐坐,有空我也会陪她聊聊天、拉拉家常。八月的乡间天地,有许多蚊子,嗡嗡的叫声让天气更加燥热。正在装订扶贫包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阵清凉,抬头一看,原来是大娘不知何时从屋里找到一把扇子为我扇风。我忙说不用,你看,咱家蚊子都不咬我,这点热又算什么呢。‎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当“两不愁、三保障”措施走进百姓的家门,充盈“菜篮子”“米袋子”“饭缸子”,我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守住群众稳稳的幸福。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我已经走了771天,在今年剩下的113天,我会继续秉持为群众谋幸福的初心,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