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挖掘文本,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扉
语文论文之挖掘文本,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扉 作者:苏艳芳 来源:咸丰第二实验小学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往往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它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无不闪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围绕语文教科书,在文本中挖掘文章内涵,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扉,提炼学生品质,铸炼学生灵魂。 一、借助古诗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古代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一辈子浸染在诗的酒香里,酿出了“温柔敦厚”的民族气质。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学 生在吟诵中了解诗歌的含义,体味诗歌的意境,能够生出美的情愫。小学语文新教材选入了许多意境优美、蕴涵哲理的古诗,她给我们搭建了在文本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如: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能感悟深远的意境……这些或雄浑或优美的诗句,无不能激起学生对广袤土地和秀美河山的深情,于润无无声中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激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等等名句,都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要爱国。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授古诗词,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了,因为,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二、借助名著,提升学生审美标准 “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人文精神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中国古今名著都蕴涵了深刻的思想,许多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够启发我们或者是引起我们的反思。小学语文教材的六本教科书,都编排了名著导读内容。如《西游记》、《红楼梦》、《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要着手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丰富的情感内涵,正是文学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体现了人们普遍的情感。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晶莹剔透的纯真,无坚不摧的意志…… 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从而激发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人生、情感的感受力。 三、借助名家文章,了解优秀民俗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反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作家们或优美清丽、或执白淳朴的作品,除了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生活情趣、社会现状之外,有的还表达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几民俗的礼赞。他们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并继续发扬光大。 中科院院士 杨叔子 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精当地说明了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至关重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思索的同时,付诸行动,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