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 如果不否认人因阅读而成长,那么那些不同阶段被我阅读的书,就是我脚下的阶梯,一本本书就我们脚下不断延伸的路。 今天,利用这次读书交流会,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探讨一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果和探索历程,生动再现了校本课程研究的全过程,全面总结了富有学科特色的实践经验与成效,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感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这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差异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育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综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与技术的案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实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等内容。 通过初步的阅读,我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术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我们课题组目前编写校本教材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这本书的第一章,这章主要两小节来展开综述,第一节分别从差异教育的来源和发展、含义、实施差异教育要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实施的措施等方面对差异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解读;第二节从差异教育的课程观、课程的构建和校本化实施策略等方面,对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作了详细阐述。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们是否以一个优秀生的标准要求了一个后进生?除了学习成绩我们是否对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养成有过关注? 反思我的课堂,确实容易忽视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就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个科学的分析,做到“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回想我们现在正在编写的校本教材,原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在编写低段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要更地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育才小学经典诵习《(论语)智慧二十课》课程开发的成效与反思。让我感触颇多。他们学校开发的是《论语》诵读课程的开发,不仅对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在研究如何“诵”如何“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了学生喜欢的故事,这样将枯燥的论语赋予了更生动的解读。结合我们自己的低段的校本教材的编写。我们也听取了上次雷校提到的,将传统节日里面的节日来历或者相关的传说,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视频,美术的则的关于手工或者作品赏析、音乐则配上了相应的音频,相信有了这些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知识在这本教材里面,是能达到便于师生甚至家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 三、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使课程适合小学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知识层次,教师对《论语》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吸收了多个版本,精心选择了20个对学生有意义和价值的章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针对课程资源去粗取精,课程资源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的确,要想备一堂这样没有教师用书的课真的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就一个节日的传说和说法而言,就有大量的不同版本,这就需要有取舍,于是得查阅大量的权威资料,毕竟这是要引领学生的教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阵子,上“惊蛰”节气课,对这个节气,在此之前我对“惊蛰”是没有什么太深的了解,也不知道这个节气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但是后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原来“惊蛰”也是如此的美。 传统文化不应当被供奉起来。要让传统文化具有绵延不息的生命力,就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课程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节气之美,美在帮助孩子与自然、节序建立连接;节日之美,美在唤醒师生对美的向往和拥抱。其实每每这样去深入研究一个节日或者节气,就有脱胎换骨之感。每备一次这样的主题课程大概要阅读六七种资料,总觉得不这样博观约取的话是很难带领孩子们自由出入传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于我自己而言,收获颇多。 四、学生的变化。书中在实践反思中有提到“学生对于《论语》从认知到情感均有了较大的变化。”反观我们自己的学生,其实不管是在学习习惯,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都是有变化的,这点在我们这个学期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得到了证实,比如我们这个学期第三单元,单元要素的阅读和习作目标都是有关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去搜集、制作有关创统节日的活动卡时,就随口问了一下他们,发现他们对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这几个节日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以及气候变化等等,感觉他们比我还记得清楚,所以这一切都得益于那时雷校提出的从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传统文化的主题课程的教学。 读了这本书,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更高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从自身做起,真正为教育做一些探索,要好好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怎样才能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主题课程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相结合。让我们的主题课程不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对学生的情操陶冶起到促进作用,让我们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强调,而是深植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的强大基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