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数学论文之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 ‎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孩子与快乐相伴 ‎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  益农镇中心小学二分校 李天生 ‎  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魅力使教育充满人性、人情、人道。‎ ‎  一、营造生活化氛围 ‎  营造数学氛围,课堂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  1、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成为生活气氛的享受者。‎ ‎  情境教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例1):每次上新课,我尽量以讲故事开头,并配上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 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没有无情感的纯认识,也没有无认识的纯情感。教师的引导如能引奇激趣,努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生动形象,富于趣味,就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迫不及待地进入你所设想的思维天地里。‎ ‎  2、媒体展示,激发学生成为情感需求者。‎ ‎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能够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 ‎  (例2):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  3、加强操作,引导学生做数学活动的发现者 ‎  曾经有位老师告诉我:“我们上数学课,没人听课是一讲到底,有人听课就一问到底。”事实上,不管是讲还是问,就像张奠宙教授说的那样: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在当今的课程改革过程中,究竟只是停留在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还是更多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做数学”“探索数学”,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要研究究竟采取怎样的教学途径,必须先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因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地学习好。(例3):在《认识图形》这节课中,我根据认知规律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有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等。‎ ‎  “分一分”是用实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辨认物体的形状,同时又把画中的“实物”让学生分一分,使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物体形状的表象,为建立图形概念打下基础。‎ ‎  “摸一摸”经历由大概到细致的辨认,由整体到具体的感知,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图形概念的形成,空间概念的建立,就是在这些分、摸、说的活动中逐步完成的。如果没有这些活动,孩子们就不可能有那些生动的形象的、极富情趣的表述。‎ ‎  “搭一搭”‎ 让学生进一步实实在在的区分这些物体的特征,感知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分组活动,组内四个同学开始意见并不统一,发生争论,最后在事实面前达成一致。由不统一到一致,由一种搭法到多种搭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  通过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趣,为图形概念的建立作了坚实的铺垫。教学过程从社会化时空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有时空性的社会化的实践过程,学生要进行操作,进行实践,就是三句话,在美国大使馆门前悬挂的三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由此,我们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操作的空间。‎ ‎  4、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的拥有者。‎ ‎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例4):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 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二、亲历数学的发生过程 ‎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发生过程”。‎ ‎  1、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  (例5):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4+6×‎ ‎4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我没有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学习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4元的书包和1本标价6元的书,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3本书,标价也都是6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4+6+6+6+6或14+6×4。然后分组讨论14+6×4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4与6的和,再乘以4;有的说先算6与4的积,再加上14。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我立即又追问:“为什么先算6与4的积,请根据以上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书包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最后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既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又应用新知识解决了问题。‎ ‎  2、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展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内容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  (1)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数学教学的技巧在于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数学知识与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意识地学,有意识地用。如在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又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编了一道这样的应用题:李洁同学把850元钱于2005年3月1日存在中国建设银行储蓄所,定期一年,那到2006年3月1日,他可以得到多少元(扣除利息税)?这个实例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学生对储蓄虽有所闻,但又不是特别清楚,这样的事例,学生兴趣很高,他们会自觉到银行去了解利率、利息、利息税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这样就沟通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不仅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一些金融常识,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  (2)开展各种活动,创设应用机会。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只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给学生创设应用机会。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出了这样一道调查题:李老师欲购买一台大屏幕彩电,为了尽可能少花钱,请同学们放学后到商场考察一下,李老师到哪儿买合算?第二天,同学们纷纷汇报结果:李老师想购买的大屏幕彩电在中百超市、三联家电、商业家电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是995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中百超市:全场九折;三联家电: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商业家电: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九折。李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大屏幕彩电?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进行了认真思考,并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因为每台大屏幕彩电的价格均为9950元,中百超市是全场九折,李老师如果去中百超市购买大屏幕彩电,那么应付:9950×‎ ‎90%=8955(元)。因为三联家电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李老师如果只买大屏幕彩电,需付:9950-900=9050(元);若再买其它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因为商业家电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九折,李老师在商业家电购买大屏幕彩电时,只要再多买5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9%=8900(元)。因此,李老师去商业家电购大屏幕彩电花钱最少。‎ ‎  以上题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学习机会,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观察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坚实的铺垫,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3)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安排这样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的信息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电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生活。‎ ‎  三、让孩子与快乐相伴 ‎  感受数学魅力要使教育充满人性、人情、人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 ‎  毫无疑问,数学本身也是一种人文事业,因而数学教育就更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是一个个带着不同经历,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个体,所以,我们倡导的应该是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数学教育,是以数学为基础,以人文为指向的教育。‎ ‎  教师的良好情感往往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新颖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愉悦的情感体验,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这是实践数学教学人文性的首要保证。‎ ‎  1、新颖设计,增强学生学习愉悦的情感体验 ‎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还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  有这么一道题“总务科朱老师带500元钱,买了80个文具盒,每个6元,还剩多少元?”这类题目,我们可改编成“总务科朱老师到文具店买六一活动奖品,准备买文具盒80个,每个6元,带了5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吗?”由于改造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形式和教材中的例题相比与众不同,问语具有挑战味道,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使学生兴趣大增,迫不及待地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①500-6×80=20(元)②500÷6=83(个)……2(元)③500÷80=6(元)……20(元)④80×6=480(元)480<500。都得出500元够买每个6元的文具盒80个。‎ ‎  2、尊重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愉悦的情感体验。‎ ‎  只关注学科的学习,还是更为关注人的发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的反映,学科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  在教学中,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促我不断反思。那是一位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将学生生活中的一半上升成理性的1/2,缩短孩子生活与新知的距离,首先请学生把生活中见到的一半的现象表现到黑板上。孩子们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倾诉着心中的一半,有的画了一个长方形,从中间断开;有的画了一个正方形,中间画了一道线;有的画了一个圆形,中间画了一道线;有一位大眼睛的男生却在黑板上细心地画了两块对半切开的桃子。他画得很认真、很形象。不仅有果肉、果核,而且还有两片桃叶,看上去很美。他回到座位上,正带着灿烂的笑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哪知老师在分析、概括、提炼孩子的认识时,却顺手把孩子们的作品统统擦掉了。就在这时,听到“啪”地一声,老师回身看见那位画桃子的男孩把铅笔盒猛扣在课桌上,他噘着嘴生气地斜视着老师。本来积极举手发言的他,这节课再也没举手,一直低着头自己生闷气。下课了,老师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他不说话。旁边同学说,他是我们班的小画家,曾在全校画展中获一等奖。噢!老师全明白了。他那么精心绘画,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老师别说去欣赏他的“作品”,就连看一眼也没来得及,在没有征得他的同意时,就顺手把他的“作品”毁于一旦,他能不生气吗?由于老师的失误,使他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连老师上的课也不接纳了。此时此刻,老师站在男孩面前,心中真不知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老师知道怎样的忏悔和歉疚,也弥补不了这样的结局。‎ ‎  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我,引起我深深地反思。教师不经意的一些话对学生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反之,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由此可见,教师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我们的课程实验可能要经过几轮,在我们的漫长教学生涯中,也许要经过许许多多这样的试验,但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次实践机会,一次一年级,一个童年,我们不可以有一星半点儿不珍惜孩子生命、不尊重孩子自信的想法和做法。‎ ‎  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学困生,他们有时说出来的话真的让人听了反感,甚至难以忍受。但我们要想到,他是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他的权力。大人有时还说错话呢,更何况孩子呢?他们什么都说得对、做得对还需要我们教师干什么?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尊重孩子的个性,谅解孩子的错误,相信孩子的潜能。教师要从内心里真正欣赏他们:他这一点可能不行,那一点上可能会行。我们不仅在教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去发展。教师有了这个心态,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一个教师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对他是否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检验。‎ ‎  综上所述,营造数学氛围,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魅力,会把我们数学教育带入一个新的理念,数学不再是一个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刻意追求,而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数学,这是数学教育的春天,也是我们应该构建的理想的教育大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