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论文之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人才。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本文主要就: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问题,拓展能力;展示探究成果三个方面谈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创设情景 探究问题 培养兴趣 拓展能力 我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历史探究课应该包括:创设历史情景和提出问题;搜集、处理材料,解决问题;合理评价得出结论和展示成果等阶段。探究式教学也可以看成是问题式教学。因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整个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感到新奇的、有悬念的问题,这是探究问题的前提,它关系到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创设历史情景,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只有当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教师才能顺水推舟,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对所学历史知识提出质疑,这本身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出来,说明他们喜欢学。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能刺激他们兴趣点的问题,而且可以找适当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参与的积极性更大。在教学中,我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上课的前2分钟,如果我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也会顺利完成。例如,我在讲到《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时,我问学生: 1.你们家有在台湾的亲人吗?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2.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台湾的亲人可以来大陆探亲吗? 这时很多学生摇头,但有一位姓周的学生站起来回答:听爸爸说,台湾人纷纷回大陆探亲好像是从1987年开始的,我家一个亲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回大陆来,到现在已经有三次了。 周同学的回答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所以他们把头转向这位同学,并且用期待和羡慕的眼光看着他,希望他能讲得更多一些。所以我就顺水推舟,也对着全班同学说,周同学亲戚的经历也许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周同学你介意吗? 周同学也显得很兴奋,说:只要是我能回答的,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时有一位同学问:请问你的台湾亲戚对我们大陆的印象和感情如何呢? 周同学说:这个问题我知道一些,听说台湾亲戚第一次来时,对大陆的印象不是很好的,他说大陆的经济不好,到处也很乱,他回来时还带了一些金首饰,还有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回来分给亲人们。但有一点觉得很好的地方,就是大陆的亲人虽穷,亲情却很浓。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回来时,他已经不再大包小包地带东西了,因为他知道现在大陆什么都不缺,对我们村的印象也是大不一样,他说我们的村容村貌太好了,路变宽了,新房变漂亮了,特别是以前很难找到厕所,现在家里也都配上漂亮的卫生间。 同学们都笑了,其实这花不了多少时间,因为问题把同学们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所以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接着,我再把问题一个一个地引向深入:台湾亲人为什么会与我们分隔几十年?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做出哪些努力才使台湾亲人能回到大陆与亲人团聚?近年来又有哪些事件有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这个构想在解决什么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这样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从现实到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热情。 二、 探究问题,拓展能力。 同一个问题的提出,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产生 不一样的答案。这样,探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探究,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前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呢? 1. 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搜集资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功, 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针对问题细看教材内容、上网查阅资料、翻看史书等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设计问卷进行人物访问。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资料搜集的能力及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如果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是在课堂上完成探究任务的,可以指导学生细看课本的有关内容然后提练观点来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是给学生课后探究完成的,可以指导学生参考哪些史书目或者是上什么网站查阅。可以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资料的搜集,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 营造百家争鸣的气氛。 通过上一阶段的资料和信息的搜集,接下来老师就要要努力营造一个百家争 鸣的气氛,让他们在争鸣中碰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讲完“洋务运动”后,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查看有关的资料,然后在下一节课在课前来讨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学生课后认真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果然是评价结果很不一致,有的同学从洋务运动使用机器生产方面来说明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的认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是在腐朽的地基上构筑漂亮的楼房,反而会延慢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有的同学看问题比较客观,一分为二来分析,而且是说得有理有据。讨论的时间不长,可是学生的语言很生动,唇枪舌剑之下足见学生的思维敏捷,知识面较广。他们从网络上、史书上、课本上搜集来有针对性的资料,甚至把电视剧《一生为奴》中的一些内容也派上了用场,学生的辩论非常热烈。学生的答案不一定都是正确,但是这种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辩论也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澄清错误认识,形成正确观点。 学生找到的资料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形成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 教师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来澄清错误认识,形成正确性的观点。在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为了标新立异,提出一些不太靠谱的看法,也有些学生的说法太过偏激,对于这些学生,我还是多鼓励的角度出发,先表扬他们乐于参与,在语言的表达上个性化,再指出他们的观点和说法的不足或是错误的地方。学生有错误认识的地方切不可含混,不然的话会在学生中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讲《鸦片战争》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是因为两次都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的说是由于战争的规模和影响比第一次更大了;有的学生说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迫使清政府又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我在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回答问题的精神之后,进一步指出:同学们说的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看问题应该看它的本质,就这个问题来说吧,我们应该从侵略者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出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者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所以说第二次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样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经过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澄清错误而形成正确的观点,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也使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展示探究的成果。 探究问题的成果展示是探究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对于巩固探究的成果以及为下一次的探究活动作准备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成果的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板报的形式,上网交流等形式进行。例如,我在讲到《新中国的政治建构》这一课时,把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拍成录像,里面有学生模拟两会召开的情景,两会讨论的内容和程序,还有一些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和图片,我把它上传到学校的网站,同学们可以上网观看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探究的成果,他们的家长及其他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上网观看,这样学生在家长面前、在学生中更加有成就感,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兴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习的心情和探究的动力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当然,探究式教学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不是相排斥的,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也要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和热情。 主要参考资料与文献: 《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研究》上海张扬 《探究式学习给课堂带来新气象》连建平《中学历史教学》2006.7 《趣味性历史教学初探》张小明《中学历史教学》2006.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