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借助生活启迪学生的数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借助生活启迪学生的数感

数学论文之借助生活启迪学生的数感 ‎ 借助生活启迪学生的数感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二小学     麦秀雅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随之也掀起了课改的热潮,把知识的获取过程回归学生,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然而沉重的学习压力和沉闷学习氛围都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变得被动而烦躁。这与日新月异的社会所需求的与时俱进、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相悖。那么怎样才能还学生一片天,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津津有味呢?本人认为,应在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中,把生活中蕴涵的数学知识巧妙地引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易于在熟悉的事物中理解和接受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尝到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喜悦和成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那么,学生就会自发地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热情也会随之高潮。一、           ‎ ‎ 借助生活中的数学例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接受新知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外的种种事物和媒体都在给人们传递着新知,也在不断地给人们以新的启迪。正所谓处处皆学问,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并巧妙地把它引入到课堂,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为教学的切入点,创造情景,制造悬念,使学生在倍感亲切的同时又收到耳目一新之效。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知识时,我先用课件演示了一自然界现象:水被热辣辣的太阳照射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空气变成云,云又变成雨落下来。这就是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循环。接着我顺势说:“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一种数跟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想认识这类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觉得新奇而又神奇,兴趣盎然,都很想知道这是一类怎样的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我还出示了一个日历,让学生看日历,从星期一起,接着是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这是一次循环,再观察日历,还是从星期一起到星期日结束,如此类推,这七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于是通过这一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到这个概念中最难理解并且是重点的词: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很好地借用生活中的数学去解释了课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易于掌握的同时,又深入领悟其中的真谛并且印象深刻。二、           ‎ ‎ 借助学生生活中形象具体的数学知识,解决同类型的抽象知识,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高年级的数学的教学内容以说理为主,较为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数学都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对于思维性的题目总是缺乏自信,容易被困难击倒。因而在解决较为抽象的问题时,最好借助生活中较为通俗易懂的同类型的事物的内在联系,迁移到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上,这样就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减少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劲头。如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习:(如图)长方形ABCD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阴影部分甲的面积比阴影部分乙的面积大10平方厘米,那么BE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个题目一出,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解答,而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组员间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是在思考后仍难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时,我让男同学每人拿5枝笔,女同学每人拿3枝笔,问:“每个人男同学的枝数和每个女同学的枝数相差多少?”“2枝。”“现在请你们每人再从笔盒中拿出2枝笔来,数数现在你手上共拿几枝笔?男:“7枝。”女:“5枝。”我再问:“现在相差多少枝?”“2枝。”接着我因势利导说:“从中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呢?”顿时,学生如茅塞顿开,欢呼雀跃,争着说:“两个数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差不变。”然后学生就用通过简单的操作总结出来的这个数学知识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题目。学生说:甲的面积比乙大10平方厘米,甲的面积加上梯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乙的面积也加上梯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ABE的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比ABE的面积大10平方厘米,所以列式是:(10×6-10) ×2÷‎ ‎10。看,一个如此抽象的题目,学生冥思苦想也苦无良策,通过一个如此简单的操作,便把生活中蕴涵的数学知识揭露出来,并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不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真的是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留心和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三、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巩固,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飞跃。当学生尝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喜悦后,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后,才会主动地学习。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学生掌握了圆的特征和画法,然后我就出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工人叔叔要在马路中修一个半径是    5米的圆形花坛,工人叔叔为难了,同学们,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帮他们吗?学生1说:“一个圆规不够大,我就用两个”。我说:“试试吧”。学生试完后嫣然一笑。生2说:“没这么大的圆规,所以应该不是用圆规来画。”那该怎样画呢?一时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引导他们从“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特征去思考,并让他们分小组讨论交流。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不一会就有小组的代表发言了,他说:“根据‘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这一特征,我们小组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用一条长5米的绳子,一端固定在圆的中心,另一端系一根铁枝,把绳子拉直,绕中心旋转一周,铁枝走过的轨迹就是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我马上表扬了他们:“同学们真了不起!”这样不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思维,走出了思维的定势和局限。又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后,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有一张四只脚的凳子,当凳子左摇右摆已是难已让人坐稳时,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凳子固定呢?题目一出,学生已是各抒己见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用一根木条斜着钉在两只凳脚上,这样就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凳子也就稳稳的了。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给学生的喜悦,是让人鼓舞的,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真的是有很多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来帮助解决的,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从而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也就更用心的学习数学了。从生活中挖掘和发现蕴涵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获得意外惊喜的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品出数学的“味”来。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交流沟通的时间,借助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身边的数学来理解、深化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感悟数学的魅力,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文获鹤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