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从对比中发现新课改的优越性
物理论文之从对比中发现新课改的优越性 近两年,教育行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新课程改革活动,我校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也处于这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本人有幸上了上届的物理课使用了新教材,因此既熟悉旧教材,又接触了新课改后的教材,对物理学科的教学和新课改的精神有些自己的认识。 首先,我学习并思考新课程改革精神之后,考虑新课标的意义,认为要正确认识就要做对比,所有的进步都是相比较而言的。以往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新课程的改革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人性化设计。 几乎大多数初中学生会说,物理太难学了,每堂课讲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或者有些学生感觉听的很懂,一下课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当然就更谈不上会做题提高了。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基本的物理概念都没有弄清楚。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物理定律、公式和学说的基础,而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把抽象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导致后面的学习步履维艰,所以物理概念的讲述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尤其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处于知识更新极为迅速的新时代,而以往的教材只是干瘪的公式和概念的框架上陪衬的几个小实验、小知识,整齐划一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和兴趣。由于物理知识较为严谨,而且有一个教学大纲在要求老师,老师只好由此来去评价学生了,所以,一般的初中学生就会觉得物理令人头疼,开始不知道物理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觉得物理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这时候老师又通过题目来巩固物理知识,这就更加没有意思了,怎么会给物理学习带来快乐。我们考虑“学生的感受”太少了。 新样化,关心科技的发展。比如,教材首先从版面上做了几乎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动,丰富的科学技术的实践的例子点缀上相应的物理知识,对知识的深度的要求是降低了,但是对知识的广度的要求是提高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这样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身心的发展水平的,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材的要求的,同时使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富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更具有弹性和充满活力。 二、知识框架以人为本。 以往的教材,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在自然科学的转型的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水平、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简单的课程设计确实培养了一批一批的人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课外掌握的知识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更容易对书本知识产生疑问,但以往的课程安排,使教师很难既能解答学生又能传授完整的课程,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因为原来的课程设计侧重于教师的功能是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式地获取知识,即被动地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急于获取知识,而不那么关心知识是从何而来,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也”,也就无法体现其本应当的教育功能了。 而新课改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让老师从单纯的关注物理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物理课程是通过物理这个素材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介绍物理学。 要能够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不能把学生看的很“单纯”,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习惯,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掌握和利用其中积极的因素,抑制其中消极的因素。每位老师必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正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学习、成长的心理过程,从而为教学工作服务。新课标不仅仅是从教材内容上的更新,还是对教师要求的革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浸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通过自己良好的品德言行去影响学生,搞好教学。 而能够准确观察了解学生的习性是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学生能主动的前提是对老师的信任。古人所言:“亲其师,信其道” 。所以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能否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乃至激情,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刻板教学,乏味讲述,那么学生也很容易对学习有敌对情绪或者恐惧心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等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无不源于其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酷爱。学生只有把物理学习当作好朋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广泛的好奇心,才能对物理学习有持之以恒的巨大的内驱力。新课改就是在各方面努力要求达到这个目标。 三、探究式实验综合能力和联系生活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仍然只是局限于学科知识,以往的教材涉及的实验虽然是经典的实验,但和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前沿的奇妙现象相比较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陈旧,更何况本来这些知识动辄就已经几百年了。 而新课标所体现的探究式学习,是以体验和感受为基础的,以发展人对新知的获取所需要的能力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增加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柳暗花明的喜悦,更增加了学习兴趣,所以需要探究式学习。比如,在讲授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时候,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分组按照猜想——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现象分析——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并讨论的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然而这样的一堂课并不是很容易准备的,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电流表的使用掌握程度,否则45分钟就乱哄哄的,学生既没有做好实验,也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本人起初的实验课发现很难控制学生乱哄哄的局面,仔细找找原因是学生太好奇了,对于笔者所在的地区的学校条件有限,学生很少能见到这些实验仪器,整个好奇心全放在了认识实验室上,怎么能认真做好实验呢,后来笔者理解新课标的新理念,侧重于学生的自己探究,基于我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了实际有效的方法,把一些仪器放在教室里,让学生有时间可以随时去了解仪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想,以后若学校有条件了完全可以允许学生像到图书馆借书一样把实验仪器借回家,自己慢慢琢磨会给学生带来更深的印象。然后就是对学生探究动力的引导了,关键是激发学生正确的探究力。 这样,新课程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但要组织好传统的接受式教育,还要积极去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把两种学习方法有机的结合,才能极大的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学生探究动力的激发,新课标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发展模板,有足够的开发空间去施展,比如物理学中的经典探究史例,常规的源于不同观点的撞击与争辩,对新事物、新科技最前沿的好奇与敏感都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价值,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同时,从本人的教学经验得出,即便有时候学生由物理知识联系的可能会达到其他的学科,这时,老师仍应当鼓励并去解释,有时会遇到学生问的问题也是自己没有考虑过的,在试着为学生解释的同时发现自己也明白了这个问题了。另外,在教学的时候适当穿插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去联系物理和其他知识。 总之,新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这也是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解放思想的活动,每个参与的教师都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但每个教师的教学经历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认识也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进步、为了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