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心得)之“精”于地理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精”于地理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地理论文之“精”于地理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平时教师也喜欢讲“精讲多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詹姆斯。 布络克博士提出了“精学法”,毛泽东同志曾提倡教学上的“少而精”。 精不仅包括“精讲”,还包括“精练”,甚至教学的一切方面都要贯彻 “精”的原则。   一、“精”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实践和讨论的深化,人们逐渐确立了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这种素质教育观是与我们 这个信息朝代、创新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人们常说“知识爆炸”,科 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折旧率越来越高。这一变化改变了知识 与能力的关系,发展能力显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是知识第一线的情 况。同样,知识第二线的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学生的学习、参加考试都 会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多为第一次接触,学生要从中作出正确分析, 创造性的解答问题,这就需要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能力。现在, 越来越多的学校为了更直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教学改 革,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这就使得知识的第一线与第二线的界线也变 得模糊了。因此,我们要从新考虑知识的价值,即哪些是基本知识,对 于提升人的认识境界和能力是必需的,是最有效的,也是不容易过时的; 哪些是边缘性的知识,只是提供某种教材,是一次性消费的。与此同时, 就基本知识来说,处理的重心和视角也发生了变化,要重视这些基本知 识的获取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包括获得知识的学习能 力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能力都得到增长。由此看来,知识不精,就缺少展 开获得知识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就不能有效地发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人也就只有靠大量利用一次性消费的材料性知识来“多练”培养能 力了。所以,精讲、精学和精练必须统一起来看。   当然,主张“精”与“渊博”的要求是不矛盾的,这两种要求 是统一的,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具体来说,只有学得“精”,才有 余力去向深处、向相关的、向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不断拓展,才有余力 博览群书,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渊博” 的目标。在这里,由“精”而渊博的知识结构是活的结构,是可以调动 组织起来运用于不同的情境的知识结构,包含着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记 忆的仓库。这就是说,学得“精”是渊博的前提和基础。   二、探新质疑,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1、地理教学要达到“精”的境界,就必须抓住人类认识史上 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来组织教学。探新质疑,就可以激发学生。 由于强调的是不同思想、观点、理论的相碰撞,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就调动起来了。因为疑难问题是思维和创造的动力,不仅能使学生积极 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为了解答疑难,必须 主搜寻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并运用它们来作出自己的证明,这样,学生 就学会了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也相应掌握了相应的基本知 识和理论。智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所学知识也是活的。   教学中,有的学生不喜欢问,也不善于解疑难题,学习不够活 跃。则须导其有疑,例如讲大气污染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些疑问:为什 么瑞典,挪威的 2 万个晶莹清澈的湖泊从生物学观点来看已经死亡?还 有 1 万多个湖泊面临严重的威胁?   当提出上述问题后,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工业排放出的大量 有毒的二氧化硫,遇到水蒸气则变成酸雾,随雨降到这些湖泊地区,破 坏了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了死亡的湖泊。还有的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了新的 疑问:这些酸雨都是这两个国家工业污染造成的吗?通过分析西欧工业 和北欧工业以及相关的气候知识,学生可以得出:是西欧的大气污染在 西风的作用下跑到了北欧,所以北欧的酸雨很重的结论。这时再设疑 问:”来自日本的酸雨也会降落到美国去吗?“以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 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很显然,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好的。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导其解 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将有关地理位置、气候(风向、降雨等)、 工业分布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原理联系起来,不仅发展了能力,而且所学 知识也得到了升华,更精练了。   总之,学生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 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围绕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观察、联想、分析并寻 求答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充分体现了精讲、精 学、精练的要求和特点。   2、要转变观念,真正从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灌输的模式中 解放出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公认的看法。这种看法其 实是似是而非的,如果不澄清,就不可能真正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 学模式。首先,从逻辑上来看,主导是与辅助相对称的,而主体是与客 体相对称的,从这两对关系中各抽取一方,硬性地拼成”主导主体“论, 这是不妥的。我们还可以提出疑问:如果说学生是”主体“的话,难道 教师是”客体“吗?回答当然不是。在这种暗示下,自然就变成了教师 是”主导“,而学生处于辅助、从属地位了,无法真正发挥主体性。从 实际情况来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导“往往变成了” 主“而不是”导“,而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而真正的” 主体“也就是并没有规定为”主体“的教师了。   所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至少是容易误导的。从前面所讲的教学实例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看 作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或根本是”导“,即主”导“,而学生 是主”学“,教师和学生互相激发、互相促进,这才是培养学生能力和 创造力的过程,其结果是”教学相长“。也就说,新的教学观是教师教 为主”导“、学生为主”学“、师生双主体互动、教学相长。这样的教 学模式才能真正转移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上。   三、”精“中育德,培养创造性人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它 内蕴藏着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统一或统一的过程,这就是说,结论是 精简的,而过程则是丰富的。培养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从传统教学 的重结论转向重过程(思维和认识过程,发明创造或发现实践过程), 并从过程中培养优良的品德就是创造性人格,或者说与创造性人格是一 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挖掘教材中重大事件、重大认识结论中丰富的 历史性或现实性的材料,在教学中将丰富多彩的过程展示出来,这学生 在科学的发明发现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教益,做到”精“中育德。在这 方面,地理教学有着自己的优势,因为地理教材几乎所有的重大事实材 料和结论都是在充满着神奇、冒险、甚至牺牲而又团结奋斗的艰辛中探 索出来的。如著明的地理大发现。   许多人研究了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的人格品质,发现关系密切的 因素有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勤奋心、自信心、合作、宽容、献身 科学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理智感等。戴维斯总结前人的成果,归纳出共 有 10 条人格品质是: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冒风险、具有好奇心、 有理想抱负、不轻易听从他人意见、对复杂奇怪的事物感到有一种魅力、 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又专一。   同时,人正是在自己所创造的新产品中观照人的自由创造的力 量,而这也就是美的本质,所以,美是最能调动人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 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思维的兴趣,对美的追求是人生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所以,美育也就内含在创新教育中。   总之,在教学中,传统的知识性、结论性环节”精“下来以后, 将更有利于展示丰富多彩的过程,而这是培养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 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同时,它也能够培养优良的创造性人格品质,实现” 精“中育德,在地理教学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