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浅析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浅析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历史论文之浅析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 ‎  【摘  要】美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素质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  【关键字】历史教学 美育 ‎  美育是以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美是无处不在的。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历史因其学科特点,在美育教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部浩瀚复杂的人类历史,从美学角度讲就是美与丑相互斗争而最终美战胜丑的历史。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 ‎  一、历史学科中的多种美育素材 ‎  1.自然之美。自然美是自然领域的美,它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未经加工的自然美,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宏伟壮观、如诗如画的画卷,可谓美不胜收;另一种是经劳动加工的自然美,比如蜿蜒万里的雄伟长城,贯通南北的恢宏大运河,巧夺天工的杰作都江堰,这都是人类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再比如讲中国古代史,绕不开黄河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因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灌溉便利,使我们的祖先能够在哪里采集、狩猎乃至走向定居生活,不停地孕育繁衍后代。这就是滔滔黄河、奔腾长江所散发出的自然美。感悟自然美,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生活的情操,从历史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  2.人物的情操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和发展人,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尚情操,能够起到历史典范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好素材。古代有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的豪言壮语同他们可歌可泣的人生一起缔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美的境界,使美得到升华。近代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维护民族尊严,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中国主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界大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公而忘私的传统美德。当代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态度都能极大地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 ‎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既有血染杀场的英雄志士,也有以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超人的毅力、智慧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杰出人物。汉代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遭奇耻大辱的腐刑。他痛不欲生,忍辱负重,终于写成扬名海内外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著——《史记》,实现了其”重如泰山“的人生价值。从司马迁于悲愤中奋起,创作了不朽名著的事迹中,学生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这对学生以后成长大有裨益:青少年从书本上的理想世界移步社会现实,一旦遇到挫折,目睹了丑恶,很容易灰心失望,举步维艰。这是缺乏对历史、对人生、对挫折全面认识的表现。历史美育可以培养我们的青少年养成坚毅的性格,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勇于面对人生各种挫折与困难。‎ ‎  3.文物珍品的艺术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砾石、兽齿、贝壳等制作装饰品,如山顶洞人从遥远的地方捡来赤铁矿末和海蚶壳,用以制作饰物;仰韶文化时期的人已有束发的习惯,发明了盘头发用的簪子———笄……这些无疑都显露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  唐朝是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精美的手工艺品既代表了唐朝的高超的手工业生产技艺,又表明人们审美观的发展变化。如唐朝邢州的白瓷”象银象雪“。杜甫有这样的诗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声”如哀玉“说明火候高,瓷胎密致。釉色”胜霜雪“则说明胎质细密洁白。而越州产的青瓷 ”象玉象冰“,正如诗人所描绘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这样,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学习古代手工业发展史时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色彩、充满情趣的美的享受。‎ ‎  4.文学艺术的意境美。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现实的折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从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从辉煌的唐诗、灿烂的宋词到绚丽的元曲、优秀的明清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使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好。如李白的豪迈奔放,杜甫的真挚写实,苏东坡的不拘一格,李清照的委婉清新等。‎ ‎  古代绘画艺术,有顾恺之笔下那”奇服旷世、翩若惊鸿“的美丽洛神,吴道子画中那飘飘欲仙、呼之欲出的美女,敦煌塑画中那体态丰满、自天而降自身绕风带和云朵的美丽飞天;古代书法艺术有王羲之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行书,张旭书法的汪洋恣肆、狂放不羁的草书……‎ 艺术的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珍品的美是隽永的,长存的。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不胜枚举,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思考,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  二、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  1.再现历史形象,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历史形象主要有人、物、景,即历史人物、历史物品和历史场景的形象,其再现途径是直观展示。所谓直观展示就是教师采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把历史形象再现给学生,从中让学生感知美的存在,并享受美。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做法:‎ ‎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插图。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神秘的埃及金字塔、雄伟的万里长城、庄严的布达拉宫等,都是人类历史的艺术精品,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审美情趣,可以唤起学生的无限遐想,从中揣摩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文明以及为之付出的艰辛……学生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对这些历史图片中展示的文化景观会油然而生深厚的感情,从而体验到祖先所创造的美的快感。‎ ‎  第二,广泛运用模型、投影、录音、录像、参观等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提供较多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形象材料,以丰富美的素材。如在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的内容时,我首先准备了《长征组歌》中的几段歌曲——”横断山,路难行……“”雪皑皑,夜茫茫……“缓慢低沉的歌声把同学们的思绪引向那艰辛的革命历程,”红军都是英雄汉,千山万水只等闲……“激越高亢的旋律使同学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伴随着歌声,学生们很快地加入了”长征“的行列,同学们的求知欲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另一方面,给学生展示《爬雪山》、《过草地》两幅图片和相关文字,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革命气概,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一次次深深地震撼了他们年轻的心灵——新中国,来之不易!新生活,无比幸福!‎ ‎  再现历史形象是历史教学中落实美育的基础工作,也是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做好这一工作,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美及创造美的能力。‎ ‎  2.重视情感教育,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能够引起人的特定的情感反应。没有情感就没有美和美育,因此,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过程,其功能在于怡情养性,通过具体形象引起学生的特定情感反应,即所谓”动之以情“。历史教学中美育的情感教育总是需要借助语言描绘、画面感染、音乐熏陶等手段来渲染实施的,同时它也可以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来实现。讲到”抗日战争“‎ 这段历史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组织学生观看了有关抗战的影视片,让活生生的战争场面再现在学生面前。当屏幕上出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场面时,日寇那极其残忍的杀人场面,让学生无不义愤填膺,日寇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激发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无比憎恶和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当屏幕上出现抗日联军英雄杨靖宇烈士的形象时,英雄那以草根棉团维持生活、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作殊死拼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发了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和远大人生观的教育,学生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丑和恶,美与善,也才有可能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真正做到扬”美“抑”丑“。学生在情感激励下不知不觉地会受到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感染和熏陶,稚嫩的心灵也会随之感化,人格也会渐趋完善。‎ ‎  3.注重师表美,让学生领悟美的真谛。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师本身要具备各种品质——能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为人师表,教师要注意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风格美、人格美。具体到历史课堂教学,尤其应注意历史语言美。教师要以情感人,用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自然亲切的语调,丰富多变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节奏,诙谐幽默的语言,再辅之以一定的体态语言,运用手势、面部表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渲染,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最能引起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的,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4.走向社会,开辟美育新途径。教科书是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实践中去感受美、创造美。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可以更广泛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课余时间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搞小创作,出历史小板报,做历史文物模型,编排历史剧,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等,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尽量发掘美育素材,融美育于教学,不仅能让历史课堂倍添情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 ‎  [1]朱光潜。谈美书简。中华书局,2002年。‎ ‎  [2]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现,2001年6月版。‎ ‎  [3]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献给孩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