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历史高效课堂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及诊断工具与策略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高效课堂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及诊断工具与策略研究

历史论文之历史高效课堂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及诊断工具与策略研究 ‎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迫切要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成了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践行新课改理念常态化的需要。在目前的新课程实施中,课改理念经过各级培训、研修已经深深地烙在老师们脑海。但新课改理念的践行往往只是在公开课、示范课、讲课比赛时作为一种展示来落实的,这种展示往往出于偶然灵感或集体智慧,缺乏深层次的去思考学科课改理念,把这种展示课作为课改理念常态化进行推广显得任重而然道远。故平时的课堂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缺乏深层次的去思考学科价值,没有更多的去关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学生,也就谈不上常态化的高效课堂了。‎ ‎3. ‎ 新课标下课程考核的内在要求。在目前中国的教育模式下,高考仍是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形式,因此所有高中学校都紧盯着高考这根指挥棒。所有高中老师都肩负着高考压力,都拼命在考纲、教材、试卷中挖掘最符合高考的内容,都在做试卷、改试卷、讲试卷、研究试卷中练就最拿手的应对高考的技能。只有高分才能证明学生的收获、老师的成就,才能让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我们悄然发现,这种观念在新课标下的高考试卷中,传统的法宝失灵了,高考试卷直接跟课改理念挂钩,传统的“课上抄笔记”“课下背笔记”“考试默笔记”的法宝在新课标下的高考中。新课改嫣然没有了市场。新课标下的高考试卷更多的是注重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应用。既然高考指挥棒都变了,我们的课堂还有什么理由不变呢?‎ ‎4. 高效课堂的内在驱动力——学科化、校本化的需要。目前各地区各学校各科目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都在轰轰轰烈的寻找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所谓的高效课堂是个相对概念,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每一种高效课堂模式或许只适合某一学科、某一学校。因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立足具体某一学科、某一具体学校。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都存在“投入”大于“回报”,甚至可称为“少(收益少)”、“慢(见效慢)”、“差(不实用)”、“废(忘得快)”的低效现状。如何根治这痼疾,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认为“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基于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 二、 概念界定 什么是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目前学术界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吴洪华先生认为:“中学历史高效课堂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在师生互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持续发展,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课堂。”余教授教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定义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从发展内涵而言,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高效课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率的收获、提高、进步。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中国教师报记者李炳亭在《高效课堂22条》中指出:“‎ 高效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是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主动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课堂作为主阵地,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旨要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其实现职业的幸福和个人成就,让教师真正享受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带来的尊从。”‎ 综上,我们发现高效课堂关注四个问题:问题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备课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标。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问题二:教学效率。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向课堂要效率,每节课的目标都应当堂完成。问题三:教学方法问题  让学生怎样获得?目前教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 问题四:课堂达标。 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应当堂达标且要人人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不能算好课。‎ 三、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此课题主要是在了解学习国内高效课堂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把这些前沿理论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指导教学。试图把高效课堂理论这一普适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科特点、学校实际校情,在实践中把高效课堂理论与历史教学课程论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立足校情,彰显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和评价诊断机制,并对怎样形成高效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二)、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进程一览表 ‎ ‎ ‎ ‎ ‎ 时间 ‎ 任务 ‎ 负责人 ‎ 成果 ‎ ‎ ‎ ‎ ‎ 2013年4月 ‎ 撰写课题申请,成立课题小组。‎ ‎ 王金秀 ‎ 开题报告 ‎ ‎ ‎ ‎ ‎ 2013年5月 ‎ 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组内老师分工 ‎ 王金秀 ‎  ‎ ‎ ‎ ‎ ‎ ‎ 2013年6月 ‎ 学习高效课堂前沿理论、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历史教学法 ‎ 苏镜元 ‎  ‎ ‎ ‎ ‎ ‎ ‎ 2013年9月 ‎ 编写历史课程学习调查报告 ‎ 苏镜元 ‎ 调查报告 ‎ ‎ ‎ ‎ ‎ 2013年10月 ‎ 统计调查报告 ‎ 赵芳芳 ‎  ‎ ‎ 统计结果 ‎ ‎ ‎ ‎ ‎ 2013年11月 ‎ 数据分析统计报告 ‎ 王金秀 ‎  ‎ ‎ 黄石四中历史课程学习状况问卷调查分析 ‎ ‎ ‎ ‎ ‎ 2013年12月 ‎ 历史高效课堂典型特征、新课程历史能力要求搜集整理 ‎ 李端祥 ‎ 历史高效课堂典型特征、新课程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 ‎ ‎ ‎ ‎ 2014年1-3月 ‎  ‎ ‎  ‎ ‎  ‎ ‎  ‎ ‎  ‎ ‎ 结合调查报告影响学生高效学习因素、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 ‎  ‎ ‎  ‎ ‎  ‎ ‎  ‎ ‎ 如:史料教学、‎ ‎ 主题教学、‎ ‎ 探究性课堂等 ‎  ‎ ‎  ‎ ‎  ‎ ‎  ‎ ‎  ‎ ‎  ‎ ‎  ‎ ‎  ‎ ‎ 王金秀 ‎ 1. 每人探索一种教学模式 ‎ 2. 上一堂该模式的研讨课 ‎ 3. 教案、课件、实录、教学反思、小组议课评课 ‎ 4. 结合平时教学撰写教学叙事 ‎ 5. 撰写关于高效教学的论文 ‎ ‎ ‎ ‎ ‎ 2014年2月 ‎ 历史高效教学诊断工具研制 ‎ 王金秀 ‎ 历史高效教学诊断表 ‎ ‎ ‎ ‎ ‎ 2014年3月 ‎ 历史高效教学策略探索 ‎ 李端祥 ‎ 历史高效教学策略 ‎ ‎ ‎ ‎ ‎ 2014年4月 ‎ 必交材料整理 ‎ 赵芳芳 ‎ 形成目录 ‎ ‎ ‎ ‎ ‎ 2014年4月 ‎ 撰写结题报告 ‎ 苏镜元 ‎ 结题报告 ‎ ‎ ‎ ‎ ‎ 2014年5月 ‎ 课题推广 ‎ 王金秀 ‎ 不同高效课堂模式 ‎ ‎ ‎ ‎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学习了解高效课堂前沿理论,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课题组从“历史学科总体感知情况”、“学生对课堂教学教学感知情况”、 “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情况及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期望”四个方面编写了学科课程调查报告,在高一全部、高二高三文科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行动研究法: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高效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策略,不断的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高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5、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升华理论,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依据 ‎(一)现实依据:基于校情的学科课程学习调查报告。‎ 在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把此次课题的着力点放在立足校情、彰显学科特色上,把高效课堂的理论与校情、学科特点相结合,力求找到高效课堂的原动力。为此,我们从“历史学科总体感知情况”、“学生对课堂教学教学感知情况” “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情况及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期望”四个方面编写了学科课程调查报告,在高一全部、高二高三文科班进行了问卷调查,来了解我校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在统计的基础上,形成《黄石四中历史课程学习状况问卷调查分析》。(见专辑二《调查报告》)‎ ‎(二)理论依据:彰显学科特色。‎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认为:“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依据这个学科的价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领会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价值在于,“‎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赵亚夫教授进而把它具体概括为“四个原则三种能力”。“四个原则”着眼于形成历史思维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学会历史的看问题;其二发展的看问题,即发现历史的意义;其三整体的历史观,即建构有意义的历史;其四为学而教,即学有用的历史。“三种能力”一是判断能力:①能够根据文本、影像等历史材料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②能够多角度、多方面探究历史问题,以求自我判断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③能够恰当地运用历史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评价;④能够辨析和说明历史材料的可信度,并通过文字表现自我判断的内容和形式;⑤能够分辨不同句型、文本对同一事物的相同判断,以及同一句型、文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判断。二是理解能力:①能够解释历史现象,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找到佐证或范例,类比,为事实的正当性及合理性辩护。②能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特征、规律,综合得出结论。③能够表达清楚一个丰富的具体内容彼此相联系的知识网络。④能够把一个概念、原则、结论、规律、主题思想运用到新的事物、事件、场合中去,并产生新的思想和概念。⑤能够通过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网络得到修改和扩展。三是反思能力:①能够感知丰富的历史事实,并懂得如何把部分事实放到整体中去思考;②能够将感觉(外部经验)通过想象、推理和证明转化为有意义的自我认识(内部经验);③‎ 能够通过反复的质疑、思维和推论等心理活动,反观自己的学习活动,内省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多重感受(诸如好恶、爱憎、反思、忏悔等);④能够以求真、求实和创新的态度,反复思考事实,逐步养成对历史文化的反省精神。因此,历史高效课堂要达成的高效必须以历史学科价值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为原动力,把它作为检验效率、效果、效益的终极目标。‎ 五、研究成果 ‎(一)、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是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秩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它一般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活动程序、实现条件。根据我校关于历史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结合历史学科价值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探索出了几种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1. 史料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历史学是一门材料的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载体。历史学科的终极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不盲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2)功能目标:①‎ 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比较、鉴别、鉴赏各种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各种历史资料,构建合理的历史解释,通过口述、论文、文章等方式,进行交流探讨等活动来解释历史和历史知识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②历史学科是一门依赖证据,运用想象力,对过去进行探究的学科,透过史料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尝试进行“依据证据重建过去”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论丛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能力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活动程序:确定探究主题(探究的问题、简要的问题发展历程、学习目标)——依据占有的相关史料设计系列问题(注重史料的全面性和差异性)——明确史料发生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展示研习成果。‎ ‎(4)实现条件: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来选择史料。有效的史料必须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参与交流、意义建构的环境。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②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史料。③根据现有的史学研究内容选择史料。史料教学要借鉴史学研究成果,在内容的选择上除要强调的素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外,还要重视素材的生活化、趣味性。④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史料。‎ ‎(5)教学案例:参见专辑二课例集之一《祖 国 统 一 大 业——基于史料研读教学法的教学》作者: 苏镜元。‎ ‎ ‎ ‎2.主题教学模式 主题教学模式是指从不同侧面围绕一个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学生感兴趣的、能体现时代发展或者引领学术前沿的引人思考的共同主题来设计,将课内与课外、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主题知识体系,体现以思想感悟为主体的情境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①新课标教材特点所需。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通史体系,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都是以一个鲜明的特定主题为核心组织展开,进而组成一个个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就是模块的“灵魂”。②学科教育教学特征所需。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特征和教学要求,决定了构建以“主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特殊意义。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中各知识点的统整,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③学生个性发展所需。《高中课标》清晰地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即课程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通过整合教材、课内外资源构建不同教学主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进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功能目标:①主题教学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能力、能够实现学生在主题引导下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向学生认知的转化;②主题教学通过悬念设置、冲突背景的铺垫,能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③主题教学的提示和理解必须要经过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它经得起课堂探讨的考验,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具备可探究的空间。‎ ‎(3)活动程序:确立教学主题——整理主题内的历史发展线索——建构主题内的知识结构——总结主题的历史感悟和、与启示。‎ ‎(4)实现条件:①教学“主题”必须具有内涵,要体现新课标要求,要依托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课堂探讨价值,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具备可探究的空间;②教学“主题”要激活学生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③教学“主题”确立要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学主题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④教学“主题”要具有现实性,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还要考虑是学生所关心、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精神健全会产生影响的。‎ ‎(5)教学案例:参见专辑二课例集之二《主题教学模式在历史高效课堂的一种尝试   -----以〈明清之际的中国——繁盛与危机并存〉为例》,作者:李端详。‎ ‎ ‎ ‎3.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历史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该模式在老师的必要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的情境和途径,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开展独立自主的研究活动,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自主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教师帮助为辅助。‎ ‎(1)理论基础:①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②教育家布卢姆通过研究指出:只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都能会学会老师所教的知识。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功能目标:该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协作动手能力与团队集体意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运用具体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概念和概念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问题探究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程序:①合理分组,异质互补。按学习基础和能力好、中、差搭配,确定组员内分工。②发现问题,提出探究主题,围绕探究主题精心设计几个小主题,落实到各小组。③收集资料,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方面的事实和证据。④形成假设,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问题的假设。⑤‎ 有效讨论,检验假设,展示成果。小组讨论和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老师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⑥及时评价,促进发展。一是小组内进行自评,一是小组间的互评。老师用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4)实现条件:①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发现的兴奋感和自信感。②要有结构式的、发现式、符合探究活动的思维方式的教材,如现行专题式的教材结构有利于学生围绕专题主题进行探究。③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人际圈进行深入了解。‎ ‎(5)教学案例:参见专辑二课例集之三《分解问题、小组合作、在头脑风暴中走向高效课堂---基于“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合作探究性教学》,作者:苏镜元。‎ ‎ ‎ ‎4.神入教学法模式(情境教学模式)‎ ‎ “神入教学法”是指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当时的世界,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想他们之所想,从而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思想、动机、信仰等,也就是“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教学活动。这种神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走进历史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提供一定的历史资料和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人为什么那样做,形成对人们的历史行为和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和敏感的态度。如编演历史剧、编制习题等。‎ ‎(1)理论基础:①‎ 认知心理学理论。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主要研究人对知识的接受、编码、操作、存储、提取和利用等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神入”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站在历史的场景中、站在过去的当事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做出决定的原因,通过思考,然后得出短暂的结论,这个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历史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理解得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的;在学习中应该正确发挥学生的非理性的因素,注重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这种最适合他的思维方法,而不是把某种思维方法硬塞给他。③历史学科特点的瓶颈。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历史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无趣,他们认为历史课是一个遥远的、繁琐的,与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与事件先关联的学科,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另外,由于学生对历史形成一种隔膜,以今律古,造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误解和苛求。“历史神入教学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功能目标:①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之间在体验、发现方面相互启发与借鉴。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3)活动程序:①创设历史情景。选择适当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②组织学生考察历史背景,收集并检验有关的历史证据。它包括收集有关历史问题的史料、对史料分析评价、对所研究历史问题所处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了解。③学生与班级其他同学分享其研究成果。其成果表现形式如课堂历史剧、历史情境的角色模拟等。‎ ‎(4)实现条件:①扎实的史料是“神入教学法”的前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证据,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对史料的收集、检验和解释,才能对历史人物及行为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② 情境的创设是“神入教学法”的关键,可选择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中的人物面临两难选择的问题、不同于现代价值观的历史人物等情境,这些问题易于造成学生思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欲望。 ③学生的参与是“神入教学法”的核心。④ 教师的引导是“神入教学法”的必要补充,学生神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后,应帮助学生解释他们背后的动机,形成学生自己对历史人物行为的理解和评价。‎ ‎(5)教学案例:参见专辑二课例集之四《创设历史情境,打造魅力课堂 ——〈新航路的开辟〉》,作者:王金秀。‎ ‎ ‎ ‎5.活动课教学模式 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活动课的内容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具有实验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等特征。“从活动中学”是活动课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其教学方法以实验、研究、活动作业、表演等方法为主,形成活动课独特的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①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应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从行为者的角度看待事物。这一理论基于对人的基本信任,相信人的潜能,强调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而教师所起的仅仅是一种促进作用。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2)功能目标: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③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④发展学生的技能,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 ‎(3)活动程序:A.活动主题的建立。历史活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可以做活动课的课题。B.活动目标的设计。历史活动课活动目标设计应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C.活动前的准备。a.对活动主题进行几次分解;b.产生主持人;c. 选取合适的组织形式;d.与同学们共同商定评价标准。D.活动说明。E. 活动过程的设计。根据活动课的主题、内容可以把活动课的成果以课题研究型、活动设计型(报告、竞赛、欣赏、壁报、亲身体验、辩论)等方式呈现。‎ ‎(4)实现条件:①良好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老师要接近学生,真诚对待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和问题,并帮助学生明确问题和获得解决办法,做学生的促进者。②活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③活动过程的组织协调好,活泼、紧凑、有序。活动过程要体现亲历性、自主性、协同性。‎ ‎(5)评价机制:A. 确立活动方案时的评价。侧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B.活动过程中的中评价。重在关注学生在实施中的情况,如收集、积累资料的情况、与人合作的情况、克服困难的情况。C.成果呈现时的评价。重在关注过程中的体验、处理资料情况、成果的展示方式等。D.适当关注个别差异。‎ ‎(6)教学案例:参见专辑二课例集之五《在活动中走向高效课堂——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作者:赵芳芳。‎ ‎ ‎ ‎(二)、历史高效教学诊断工具研制 ‎1、黄石四中历史高效课堂诊断表 ‎《黄石四中历史高效课堂诊断表》是在借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专著《走向专业的听课评课——‎ 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科实际特点,从课程性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四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制定出《黄石四中历史高效课堂诊断表》进行诊断。四个一级指标中,课程性质主要着眼于教师对课标的解读、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实施的预设情况、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进行诊断,它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教学指标主要集中对教师教学中的教学环节、教学呈现、教学情境创设情况、课程的落实情况、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情况、对学生学法指导情况进行诊断。既是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考核,更是对教师在实施课程中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课改理念成效量化考核。学生学习指标主要从学生上课的投入程度、互动参与课堂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学习效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上对学习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进行量化诊断。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益,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文化指标主要从学习氛围、课堂民主、课堂创新方面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进行感知方面的量化。四个一级指标中,侧重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各占30分,课程性质25分,课堂文化15分,体现了课程性质的把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教学实施是高效课堂的主导,学生卓有成效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体,浓厚的课堂文化是高效课堂的载体。四者紧密结合,构成高效课堂诊断的有机体。‎ ‎2、黄石四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诊断表 ‎《黄石四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诊断表》是根据赵亚夫教授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的“四个原则三种能力”,结合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精神,从“历史判断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反思能力”三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进行诊断。一级指标中判断能力主要考察学生根据史料对历史作出判断、评价,通过对历史文本词句、句型判断材料的可信度和信息的提取。因此,它是考察学生阐释历史的基础,也是理解历史的基础。理解能力指标主要考察学生解释历史、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特征、规律,运用历史的能力。它考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历史的主观意识能力,是新时代下学生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应该是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反思能力指标主要考察学生透过历史来认识现在、认识自我,考察学生以求真、求实和创新的态度,反复思考事实,养成对历史文化的反省精神。综上,三种能力实际包含了历史学习中“为什么学”(知识与理解)、“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了做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相互影响。从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标看,判断能力倾向于对学生体验性目标的考核,理解能力倾向于对学生行为目标的考核,反思能力倾向于对学生发展性目标的考核。‎ ‎(三)、历史高效教学策略探索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结合我校在历史高效课堂模式探索中的典型案例,我们发现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彰显历史学科特色,找准历史学科教学的原动力。‎ 作为一门课程,首先应该明确这门课程的学科价值,通过对课程的认识再到对教学的认识,为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找准原动力。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来讲,它的价值 “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功能看,我们应强调其陶冶精神、发展思维及借鉴功能等;从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们应强调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教育;从时代发展的新趋向来看,我们应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赵亚夫语)”换言之,教育视野下的历史学科,理应通过教授和学习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之目的”具体而言,高效课堂下的历史教育应当给人以思想(包括独立、反省、思辨力等),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穿透力),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力),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力),给人以“文化”包括文化品文化素养、文化境界、升华力等)”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及其价值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它是衡量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原动力”。‎ ‎2. 研究学情,找准教学的针对性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学情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突出分析这些问题: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切实掌握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技能高低、内驱力。二是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突出分析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切实把握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的发展动向。‎ 在做学情分析的时候,要能结合学校的实际,针对不同的年级层次(高一是起始年级,高二按学生志向分成文科、理科班,高三文科班面临高考压力)、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分层次、有侧重地进行分析。‎ ‎3.研究课标、考试说明,找准高效教学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课程实施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依托课标,研究课标,把握标准,用课标这个法定文件去诠衡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中,要从宏观和微观、从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正确把握教学的方向,要有效处理好从教与学的关系,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准确定位,科学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的针对性,实施有效教学。‎ 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到高中教育还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具有选拔性功能,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教学的方向。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作出了四大方面12小类的明确要求:‎ Ⅰ.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Ⅱ.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Ⅲ.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Ⅳ.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这些目标与要求,是高考对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考核,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手段来达成。‎ ‎4. 不断尝试有效的教学设计,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 “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基于此,我们课题组在立足校情、结合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优化各种资源,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探索出了“神入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关注高效教学的可测性或量化,适时诊断。‎ 高效课堂关注教学效益,而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它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因此,判断一堂课是否高效,就在于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必须结合学科特征、学科要求、行为主体。如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达标度,以便于诊断教师的工作效益。要尽量做到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四个角度来对高效课堂进行观察诊断,就是一种很科学的诊断量化标准。‎ ‎ ‎ ‎6.做好教学反思,有效改进。‎ 教学是一门缺陷艺术,再完美的教学都有瑕疵。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教学群体,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老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进行一种积极深入的认知加工。在我校我们通过同课异构、小组评课议课、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形式来评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这对于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课题的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始终坚持以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立足点,从学科特色出发,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动态,企图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来,致力于建构立足校情、彰显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虽然探索出了一些学生喜欢、富有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 高效课堂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目前探索出了一些体现新课改理念、富有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随着学情、课程的变化而变化;应该需随着平时教学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2. 高效课堂模式的活动程序有待进一步科学化。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模式的雏形初步建构,但每一种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活动程序,其活动程序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科学化。同时,对于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该模式该如何推广,在后期应该进一步总结升华。‎ ‎3. 高效课堂的诊断工具应该进一步具体化。目前虽然课题组研已发出了历史高效课堂诊断量表,这个诊断量表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价一堂课的课堂教学。这个诊断量表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由于不同的历史高效课堂模式评价机制的细化工程量浩大,导致富有学科特色的历史高效课堂模式已经建构,但与之相匹配的诊断工具研发相对滞后,应该随着模式的推广结合学科特色进一步具体化。‎ ‎4.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实施仍需技术支持。不同课型的高效教学课堂模式在实施中,老师由于受专业所限,需要一些专业技术帮助。如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施中,对小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在史料教学模式中,对史料的搜集、鉴别问题等仍需一些专业的技术辅助,方能进一步走向高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