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教学现场教师有效评价的策略微探
语文论文之教学现场教师有效评价的策略微探 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 陈仙苹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语文界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话题,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道三十年来未能完美解决的难题。探讨这个问题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其主客观原因,找准症结所在,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文本特点和学生现实起点进行评价,并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有效体验、浅尝辄止、错误偏差、情思受阻和沉默寡言等不同的学情,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教师语言评价 应对策略 精彩的课堂来自教师有效的语言评价。无论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能力技巧的培养、学生心灵的启迪,还是气质情操的陶冶,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课堂语言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解惑、点拨等功能,它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上,评价策略单一,语言贫乏,缺乏针对性。”你真能干!“”你说得真流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谢谢你的精彩发言。“…… 这样的评价语言常常充斥着整个课堂。有时,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所谓的创造性,一味地姑息迁就学生。甚至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没有及时点拨引导,从而使原本精彩的课堂黯然失色。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语言评价,是一线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关于”意料中“的课堂现场之语言评价策略 课堂评价语言既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所作的即兴评说,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显现。怎样才能使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更加直观形象,又有针对性呢?我认为,预设性评价语设计非常重要。大凡从名师名家的课堂教学来看,之所以能充满艺术性,令人深受启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精心预设了课堂评价语言。虽然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只要教师在评价语言库中储存足够的评价语,掌握多种课堂评价策略,就能对”意料中“的课堂现场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 1、迁移言语形式,让评价语彰显文本言语风格 入选教材的众多文章言语形式精美,是学生言语学习的范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紧扣文本言语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可以刺激”内视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老舍爷爷笔下的大猫性格古怪,让人捉摸不透,怪是可爱。为了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一连用了三个”说……吧,可是……“ 的句式。教学本段时,我紧扣这一句式特点进行言语评价,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一位女生高昂地、入情入境地朗读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我立即评价:”非常感谢你。说你读得好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赢得那么多同学的掌声呢?可是在朗读时如果把语调稍微放低点儿,语速稍慢些,那你将会读得更棒。“这时,我发现教室一角的一位男生走了神,我请他朗读时他竟然全然不知。这时,教室里的同学议论开了,经过提醒,这才明白要朗读。他读后,我评价道:”×××同学,说你认真吧,的确很像,看上去坐得端端正正的;可是刚才却让心跑到操场上去了,竟然不知道要干什么。“……就这样,在我的评价下,孩子们越读越好,渐渐积累这一言语范式。在日后的周记作文中,也总能发现孩子们时不时的运用这一句式,写得有模有样。 可见,在课堂现场有些场景是可以预设的,教师若迁移运用文本言语范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语境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照语言内容,让评价语营造文本内容情意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本内容也就会有不同的文本情意。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深刻领悟文本语言特色,然后在课堂现场能自如运用,那么学生一定会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使评价语与课堂教学水乳相融,洋溢着浓浓的情味、意味、韵味。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得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从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和吹起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这几方面来描写它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曲欢乐的歌。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十分适合学生的朗读。怎样营造作者笔下秋天的韵味呢?我们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关照,巧妙地化为评价语,以营造课堂情味,使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地学习。如: ”多清凉的秋雨啊!“ ”听了你的朗读,感觉秋雨真是一位魔术师,它带给大地五彩缤纷的美丽!“ ”多成熟,多诱人的果实,它们你挤我碰,仿佛争着让人们去摘呢!“ ”这个小喇叭真有号召力!“ …… 关照文本内容,进行巧妙地运用评价,不仅能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秋雨的特点,而且能使学生很快地从泛化感知进入精确感知。因此,课前细读文本时要充分品味文本意境,紧扣词句预设一定数量的课堂评价语,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灵活运用,使课堂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3、聚焦学习状态,让评价语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众所周知,现在学生学习效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情感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很多课堂教学评价语在不同的课堂里是可以通用的。加强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语预设,能够让课堂精彩纷呈。 --学习习惯评价。如在语文课上你让学生默读课文时,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好,你就可以这样评价:”咱们班里有些同学学习习惯真好,划一划,圈一圈,还在旁边写点感想,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啊!“;如初读课文后,我们也可以这样预设评价语:”你看,他读书的姿势多大方呀!背挺得直直的,脚放得平平的,书捧得实实的。“”你听,他读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读书就应该像他这样!“”真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话,你竟然没有读错一个字,没有多加一个字,也没有漏掉一个字!“……别看这种评价只针对某一个学生,其实它引导了全体学生。 --学习方法评价。记得一位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读完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听了都笑起来。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五光十色的葡萄,仿佛看到了人们大吃葡萄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葡萄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口水……“此时,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这位同学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 ,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这一环节,老师精心预设,通过语言评价巧妙地把”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这个重要的读书方法告诉了孩子们。 --学习情意评价。所谓的情意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等。对学生的情意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对优等生,评价要旨在激励其思维创新,过多的鼓励只能滋长他们的虚荣心,只要点头、微笑即可,有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对中等生,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发现他们的长处,在充分保护他们自信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对学困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大胆参与,鼓励他们表现中值得肯定的某个部分,以此来激发自信。这样分层次的评价能接近学生期待得到老师表扬的最近发展区,以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进取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课堂评价语更加丰富有效,教师应具有像备课一样预设评价用语的意识,努力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课堂从呆板走向灵活,从僵化走向开放,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关于”意料外“的课堂现场之语言评价策略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将教学重心放在问题设计上,而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没有进行科学评价和艺术处理。只有关注学习内容,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学情,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做到导之有据、有情、有法和有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1、有效体验时,赞赏表扬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尊重、被赏识的需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需要教师去肯定,但”对!“、”不错!“等诸如此类简单语言评价,不能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更不能拨亮学生的思维火花。对学生的正确观点首先要尽可能多赞赏,如,点头,说声”对“、”是的“或重复学生回答。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强调,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概括,或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新概念作文课》为例,他对学生文中两个小标点的运用进行的评价堪称经典。 师:失去亲人的体验,让我们一下子从鸟语花香的春天落到了冰冻三尺的冬天,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恐怖的深渊甚至地狱,这一幕渐渐地平复了,但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你的心头,也留在了你的笔下。请让我们再去看一看、听一听那曾经让你流泪的一幕。(生读自己的作文) 生:”我想起了他们,奶奶对我的哺育之恩,爸爸妈妈没日没夜地照顾我,叔叔从小陪我一起玩,老师教育我怎样做人,给予我丰富的知识……“ 师:省略号省去的是事情,省不去的是感情。 生:”啊!爱是伟大的,它是纯洁的天使,正是有了它,世界上才产生了感情。“ 师:啊!感叹号!所有的感情都凝结在这小小的标点符号上。 …… 王老师评价时紧紧抓住了两个标点符号进行评价。”省去的是事情,省不去的是感情。“简短而深刻的评价中包含了老师对孩子的理解。第二处他紧扣”凝结“,既抒发了自己的对孩子的由衷赞赏,又导引了写法。这就是无痕的作文指导。这样的课堂语言评价直指学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浅尝辄止时,启发深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因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思考大多停留于表层,或以点盖面,或囫囵吞枣,不会作深入探究。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理解较为肤浅时,教师可采用续接、转引或探究等评价方法,让学生透过字面、寻微探幽,走进文中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的心灵。 如《燕子》一文中的”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的教学,一位老师是这样启发学生步步深入的: 师:先出示填空题: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 )。 生:燕子!(异口同声) 师:鸽子不对吗?(生一愣,而后又恍然大悟) 生:还可以填”乌鸦“(麻雀、黄莺、黄鹂……) 师:为什么这些都可以填呢? 生:(讨论归纳)这是鸟类的共同特点,只要是鸟类,都可以填。 师:如果想填上燕子,该怎么办呢? 生: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生轻而易举地回答了郑振铎笔下的燕子。而后师生一起赏析作者语言的精妙生动。) 师:同学们,你们也都非常喜欢鸟,能学郑振铎爷爷的样子,把自己喜欢的鸟的外形特点写生动吗?(学生练笔、交流) 这位老师以文本为依托,悉心点拨,巧妙运用追问评价,”鸽子不对吗?“”若想填燕子,该怎么办呢?“。这样,既让学生感悟了鸟的外形共同特征,又使学生领略作者语言的精妙,深刻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错误偏差时,纠错提示 小学生受知识经验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偏差在所难免。教师要宽容对待,通过评价弄清学生出错的具体原因,再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语言提示去纠偏校错。当然,原因不同,所采取的策略也要有所不同。如由于口误,教师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对题目理解有误或思路不清晰,可通过适当提示、鼓励;由于知识掌握有误,可机智地采用归谬法,诱其深入,从而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如一老师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课文学完后,老师问:”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怎样说?同样,曹操也想总结本次大战的失败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总结?……“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原因呢?“ 学生的一句话让课堂陷入了困境。老师先是一笑,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呢?咱们把他内心的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们把曹操的”内省“说得头头是道。 这样,通过肯定、转问等评价,有效地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因此,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问答信息,善于发现错误偏差背后隐藏的价值,通过巧妙的点拨和提示,使学生进行理性反思,从而弥补认知盲区。 4、情思受阻时,期待点拨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生怕讲错了遭同伴取笑,或由于受学习负迁移和思维定势,他们的情感或思维会经常受阻。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注意期待、信任学生,善于运用非言语评价,如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情、会心的微笑等,再通过巧妙引导,课堂一定会迸发出美丽的生成火花。 记得在执教《荷花》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荷花的”美“时,我让学生用心读句子”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很快就感受到”冒“字的精妙。问”为什么呢?“一时学生鸦雀无声,后来一位班干部才从嘴角挤出了三个字”不知道!“这时我灵机一动说:”不知道才正常,知道了才不正常呢!同学们,“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此时,他们提着的心一下子放下来了,抢着交流各自的想法:”长“、”钻“、”露“、”伸“……”那怎样长出来才是‘冒’出来?“学生的思维频频闪光:”使劲儿地长出来“、”笔直地长出来“、”高高地长出来“、”生机勃勃地长出来“、”兴高采烈地长出来“、”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不知道才正常,知道了才不正常呢!“使得学生紧张的心理荡然无存。在课堂上,只要我们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学生情思受阻时,教师要积极引导进行智慧评价,或语言点拨,或入境范读,或再现形象,或生活补充……这样,学生便拥有自主发展的时空,语文课堂也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5、沉默不语时,等待鼓励 课堂语言评价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提问后,学生始终处于沉默状态。此时,教师不应立即采取措施,而应耐心等待,热情鼓励。造成学生不回答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教师问题的指向性不强,也可能是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有所欠缺,还可能是部分学生心理胆怯恐惧等。针对不同的原因,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评价。 记得一次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大师给三年级孩子上课时,刚开始叫同学们读课文,孩子们纷纷举手示意要展示。这时,王老师来到了一个不举手孩子的跟前,亲切到问到:”孩子,你为什么不举手?“”我……我……怕自己读错了!“”读书不紧张,试一试。“老师扶着他的的肩膀。轻声说到:”我给你起个头,好吗?“小姑娘越读越大声,越读越棒。待她顺利读完后,老师问:”你现在还紧张吗?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一千多人面前读,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爸爸妈妈。你敢当着一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啊!“渐渐地,小姑娘的脸上出现了自信的笑容。 于老师的等待和鼓励,让一个胆小的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孩子的沉默,有时教师的非言语评价方式能有效缓解紧张气氛,如一次点头、一次拉手、一个大拇指、一次摸头,都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讲求策略,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评价。这样能优化教学氛围,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0 [2]陈利平王仲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3]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4]严玉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5]蒋丽。课堂提问的反馈艺术。[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 [6]彭永帆。变感悟”弃机“为”契机“五法。[J].教学研讨,2003.7 [7]项阳王崧舟。会听的是金,会答的更是金。[J].小学语文教师,2008.4 [8]王艳玲。中小学课堂评价的观察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