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

物理论文之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 ‎ 我从2000年开始连续四年任教初三物理,在全国内地(班)校学生回西藏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把我对有效教学认识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与同事们分享。我认为任何有效的教学都源自对“学习”的正确认识。‎ ‎  一.对学习的再认识 ‎ ‎  我们理科教师在教学时,通常的教法是:先出示例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接下来教师讲解,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练习巩固。课后再反复地练习,让学生形成某种技能。这种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待学习,学习是学生头脑中某种联结的形成,只要通过反复练习就能形成某种技能。但是练习如果过度的话,学生就容易对学习产生负面态度,一旦那样,学习就无效了。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它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现在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我们藏族学生学习教材时,教材对学生有作用,同时学生也对教材有作用。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了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概念,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种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过程。 ‎ ‎  二.对有效学习的认知 ‎ ‎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 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富有情感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关于有效学习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教师切不可代替学生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不重。思考是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应该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那么,我们的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教学最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三、有效教学的策略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适合我校学生的有如下教学策略:(一)‎ ‎ 改造知识本身: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就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或者说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好奇的倾向,如探究、操作、理解外部世界奥秘的欲求,以及应付环境提出的众多问题等心理因素中派生的。激发认知内驱力,即把好奇心、探究环境的倾向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变为推动学习的现实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重视的学习动机,就是指对学习的直接兴趣。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将兴趣概念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提出了兴趣性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也异常强调学习欲望、兴趣等“情感因素”的作用。在他看来,兴趣等情感动力可谓儿童成长的杠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而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喜欢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好奇性、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广泛的认知兴趣,即使其成为学生稳固的学习动机,构成学生的人格特征,使学生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包括离开课堂、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也能保持认知兴趣,自觉地坚持学习。这一点对本来对学习就有畏难心理的藏族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改造知识本身,我经常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繁难的知识阶梯化,结论性知识探究化。我还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编有初三复习学本。我在每一次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总要提出一些与所教内容有关的能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中也不断地创造问题,或教师提出或学生顿生,课堂结束依然要让学生萌发出无尽的问题,这样教学才富有生命力。‎ ‎         (二)‎ ‎ 提供成功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学生树立成功信念的过程。”(张民生*) 麦克里兰德在他的《成就动机》一书中说,成就动机就是在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有效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学习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力,是一种与外在或内在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有人把行为的目的性、主动性、坚持性视为成就动机的主要内涵。目的性是指在智力和体力活动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主动性是指活动是自觉、自愿、自主、自动的进行的;坚持性制动活动是指受到内外干扰时,抗干扰、抗挫折、持之以恒的活动。阿特金森认为动机有两种倾向: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这两种倾向在目的性、主动性、坚持性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力求成功的学习者具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富于自信心和坚持性,敢于面对困难,学习情绪饱满,倾向于有挑战性的任务,避免失败的学习者容易畏首畏尾,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力求成功的成就动机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应对学习者因势利导,合理利用成就动机。课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显得具有实际意义。我在课堂上实施了“成功教育”‎ ‎,就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成功,让学生尝试成功,初步达到学生主动争取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多年的成功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要积极给予培养、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能得到及时的成功体验,那么建立及时的课堂反馈机制才能有效。所以每一课堂都要及时的检测学习效果,而且让学生得到自己学习的信息,从而或激励或看到不足,增加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 给予自主权利: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习者由内部自我激发形成的并受设置的目标、自我效能、行为结果、成就归因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学习动机,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经验,使要习得的知识落在学生可能建构的范围之内。其次,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自己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样会使学生自己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愉快,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富有意义的情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可以体味到生活的乐趣,在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但它的实施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由于自主学习强调主体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学习需要中的高层次需要——‎ 表现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的满足,他们的学习激情就会被激发。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实际采用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被迫接受转为主动建构,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教师更显人格魅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是针对个性的,有自主才有个性的发挥,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情绪和动机。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给予他们发展选择的权利。一则他们能确定自己的价值,二则他们能产生胜任感。对于每一节课而言,就应该在课前,向学生清楚地说明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当然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引导选择。现在的问题是我校学生可以选择的时空太小,上课太多,考试过于频繁,课后作业盲目布置,这样很多学生受到压抑,感到自我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在无尽作业中渐渐失去了求知的动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做过有益的尝试,让学生选择自己考试的难度,看到刚开始有学生选择容易的,有成功的体验后,总是想冲击下一个目标。作业也让学生选择,做不做可以选择,做多少可以选择,做什么可以选择,怎么做还可以选择。有选择权后学生非常珍惜,学习的主动性有明显的提高,成绩有了进步。关于这一点我在《中国教师报》(2003年6月30日,题目“不布置作业行吗?”)上曾经作过交流。‎ ‎    (四) 师生积极互动:说师生积极互动,我的意思并不单指课堂上师生的语言互动,更指师生的情感互动、信念互动。我们知道学习动机是可以干预的。罗杰 •米尔斯和理查德•‎ ‎ 瑞安提出了一个交互作用模型,他们认为,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边缘少年,都有一个核心的心理健康因素,即积极的心理活动潜能,包括先天的自尊和学习动机。他们的研究认为,当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教给他们一些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技巧时,他们会更乐于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时,学生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如感受胜任感和控制感)。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交互滚动提高模式,让学生共同提高。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论”也说明了师生的互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当然,如果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富有弹性或创造力,更有意义,教师就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尊重和支持。只要这样,师生的积极互动才能长期、普遍、有效。‎ ‎    以上的策略在实际的操作上要综合运用,才更能发挥其维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有效学习。有效教学会促进有效学习,只要学习有效还担心成绩的取得吗?‎ ‎*张民生同志系上海教育科学院院长。参考文献:刘逢庆《弘扬“五个特别”精神,重振“南通藏中”雄风》张春兴主编《教育心理学》1998版(浙江教育出版社)董操、宋尚桂、王本法主编《新编心理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海锦霞•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刘京海主编的《成功教育》1999年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燕国材、朱永新、袁振国著《非智力因素与学习》2000版(苏州大学出版社)。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