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浅谈新课程下学生主体性发展
班主任论文之浅谈新课程下学生主体性发展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本文阐述了学生主体性的含义以及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提出了教师必须树立的新观念,并就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旨在深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让主体性教育更有力地蓬勃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主体性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自然成为新课程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 一、新课程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含义 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得以大力开发以及他们的发展呈现出个性特色,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主体性是主体区别于客体的本质特征。它意味着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当作主体的人看待。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是自己权利的主体。学生首先是人,他们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享受社会给予的合法权益。学校生活历程是儿童生命历程的一个部分,必须把他们当作权利主体,尊重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2)学生是自身身心主动和谐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有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学生是将社会认识内化为个体认识的主体。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将社会认识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没有这种转化,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将难以传承与发展。这是从一般意义上讲学生的主体性的含义,在新课程下,学生主体性又有其特殊的含义。 (一)学生主动性的增强。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被视为教师的劳动对象,被动的客体,其任务只是听讲,把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储存起来。学生仿佛只是为实现教师的理想而学习,而不是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习。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发出学习行为,以教师的理想、父母的期望为参考,确立为自己、为将来而学的立场。新课程体系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来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发展意味着对原有事物的扬弃,那就是创新。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学生们只有抓住这个主旋律,才能成为21世纪的主人。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运行规则,学校教育实施着“工厂模式”,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共性要求,实施着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培养出划一的“标准件”;教学过程片面地强调传习性的教育,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承,而忽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所指的学生个性发展不是学生的特长发展所涵盖的,学生特长的发展只是他们个性发展的一种表现而已。学生的“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各种素质和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新课程下教师需要树立的新观念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带领学生开辟“生活”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一)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教师要给学生自学和研究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专家做过实验,如果学生对旧教材上的知识基本上掌握的话,那么给他新教材,让他进行自学,他至少可以学懂新教材的70%。因此,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和机遇,学生都可以依靠自己潜在的主体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美国的教育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留美的华人孩子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一本正经作课题研究。十岁的孩子可以写出洋洋洒洒20页的《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的论文;七年级的学生能写出正正规规的题为《老鼠有决策能力吗》的研究报告。如果在中国国内,这样大的孩子只能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面无表情地看书,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的教师不给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条件和机遇,学生的学习潜能怎么能够得到开发呢? (二)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和信任学生。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心目中没有学生,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缺乏教学民主的主要表现;对学生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上提出的不同看法,往往不够重视,对差生的缺点错误,往往难以容忍等,也是缺乏教学民主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它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友善,教育参与和管理的民主化,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一个主体地位上来对待,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学生来设计、考虑和实施。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三)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 就像“大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教学过程要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必须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指教育者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其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学生潜能的显现,会使他们充满生活的激情、创造的欲望,促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格得以完善,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向高远、特长明显、道德完善、心理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较强应变能力的现代公民。 (四)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学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人的某一阶段的发展,而应为学生的今后发展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学生的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归结起来,教师应树立“教育终身化”的观念,旨在达到“教育就是为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树立了上述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时,就会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新课程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一)开展富有主体性的课堂教学 主体性教学是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在高度民主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整体素质。 1.设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基础的层面,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和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只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掌握与理解,而忽视了其它领域的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目标不仅包括教的目标,还包括学的目标。二是指目标中不仅包括认知领域的目标,还能兼顾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具体地说,课堂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身上即要求教师教什么,体现在学生身上即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达成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即指教学目标不应只为普通学生而设,而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人而异,照顾全体,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即在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因教学活动的现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应变技能。 2.创建儿童中心、生活本位的课堂学习模式 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是新课改的任务。 ⑴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地阅读、探索、分析、补充、归纳的过程。 ⑵课堂竞赛学习。每当进行竞赛时,场面紧张而热烈。当教师提出任务时,学生总是竖起耳朵倾听,生怕漏听了一个字,接着就是紧张而积极地执行任务。 ⑶游戏引入学习。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游戏能放松大脑,改变刺激的输入方式,能更容易地被学生接受。 ⑷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氛围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只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渗透到更为宽广的学生生活之中,越过课堂,走向课外,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1.还学生一个自主性的课程表。 课堂教学的课表是由学校制订的,学生只能按照课表上课,但是对于课表以外的时间,学生应享有充分的支配权。教师在这方面应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课程表,表中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和年龄特征进行具体的安排,活动设施和场所由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由选择,注重有差异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2.营造一片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探索。 ⑴活动的地理空间。学校应在教学设施上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空间。教室不是学生活动的唯一空间,在其他地方也应能看到学生活动的身影,如学生阅览室、艺体房、操场上、花园中,学生的活动应是布满整个校园的,弥散着孩子的朝气的。 ⑵教学中的思考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筹帷幄,抓住要害之处、关键之处,适时点拨,启发思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 ⑶ 自我教育中的反思空间。教师的教育应当是充满艺术性的,而不是把教育的内容生硬地讲给学生,也不是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大加批评,严厉指责。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有能力对自己迷惑的问题进行尝试探索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在尝试错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需在关键时刻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以及好强心,采取暗示或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发现错误,调整行动,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自觉改进。 3.出示一个主题,让他们自主发挥 主题的选择对于学生能否有效地发挥主体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选的主题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尽量做到新颖、奇特,有创意,为学生所喜欢。 (三)倡导体现主体性的评价 只有主体性的教学,没有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评价,主体性发展则难以落到实处。评价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评价标准多元化——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除学业成绩外,还要重视其他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要增进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所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 2.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 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既重视评价结果,更重视评价过程,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让评价对象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体现评价对象的主体价值。 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在日常学生评价中,立足当前、反思过去、前瞻未来,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激励学生向高水平目标迈进。对于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而言,他们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中的信息,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据此来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学生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功能 评价主体单一由教师或班主任来充当,就自然使学生沦为评价客体,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弱化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内部评价。 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发展。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吴翠龄《主体性教学要义探析》载《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肖第郁《教育评价的新取向》同上2002年第5期; 冯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载《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