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庄子的教育思想
其他论文之浅谈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玄虚的,甚至是空无的。然而仔细地研究,就会发觉他的思想如醇厚的老酒,回味愈久,其味弥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的思想是非常丰厚的,有着极其广博的内容。关于庄子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政治、哲学、文艺等都有人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研究,而关于庄子的教育思想,则很少有人涉及。这里试就庄子的教育思想浅作分析,略作阐释。 庄子主张“无言之言”,“不辩之辨”,“言辩而不及”,他直接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寓言让别人体会,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有许多“无言之言”,我们只能通过其言表来揣摩其深意,或由其行而观其思。 一、用自己的德行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鲁有兀者王殆,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庄子在《德充符》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德充于中而符应于有外的道理。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正是因为王骀德充于中,所以残废的外形也于他无损,而”充于中“的”德“则更感染了人们,因此,从之游学的弟子之多不亚于孔子。 当然,庄子在这里所讲的”德“并非”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道德之”德“,而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德“。王骀感动外人的是他内在的精神世界。这里的”德“也是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然而,它比道德的范围要宽广的多。向庄子的”道“一样,庄子的”德“具有更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伟大情怀,这远非狭小的个人修养所能比的上的。庄子的《德充符》中讲到了七个残疾人,都是像王骀一样用其充于内的”德“来影响他人的。其实,庄子本身也是终生实践着这种做法的,他没有像孔子等人一样周游列国,去宣扬自己的传说。有人说,他一生只是自在偏僻处自言。可以说,当时庄子的知名度远在孔子之下,甚至可以说很小。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充实于庄子内心的”德“终于渐渐溢出来,浇灌着手挥五弦、游心太玄的竹林七贤,哺育了桃花流水、别有天地的谪仙人李白,滋养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豪苏子瞻,熏陶了一剑一箫亦平生的奇人龚定庵……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甚或未来。 作为万世之师的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的主张,即要用你自己的伟大情怀去感染、陶冶学生。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给学生以美”德“,比给学生以学识要重要的多,他们会终生受用不尽。我们祖国的,甚至人类的前途也是充满光明的。 二、 用形象思维去给学生想象的翅膀 上面我们谈到的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用”德“去陶冶学生,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的另一种教育思想——不要长篇大论地去教育学生。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庄子,其他各家也都在极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也在批评别人的言论。可以说,在这种大争鸣中,逻辑推理、思辩能力已经达到了极至,这从诸子尤其是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的雄辩之文中已能看出。然而,尽管这样,诸子争论的结果依然是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谁也说不服谁。看来,仅靠雄辩,难以说服别人。有着一双慧眼的庄子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人们通过寓言去领悟自己所讲的道理。 寓言的妙处,就在于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在庄子之前,墨子就使用了寓言,而且他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运用寓言的作家,他的寓言多是扩大了的比喻,而且多是贯穿在与他人的问答和答辩中。很明显,他运用寓言的目的仅仅是使自己的理论更加浅显易懂,寓言只是理论的附庸。孟子的寓言也是如此。而庄子则在相当程度上庄子意识到了寓言独有的作用,更注重用寓言本身来说明问题,他以寓言特有的力量来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把寓言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而且,庄子也是大量运用寓言的第一人,据统计,《庄子》一书有二百多则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它寓丰富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既使自己的道理得到了阐发,又增添了自己的文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当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用”混沌“的寓言故事,让人很轻松的就体会到依顺自然的道理。庄子难以言传的”道“,就这样一个个用形象的语言展现出来,并且流传下来。庄子之文,也因此而增色添彩。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文词之美富者,实为道家。“”《庄子》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郭沫若在论及庄子之文时也说:”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它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文集》十二卷) 庄子运用其丰富的想象思维,收到了奇效。当然,形象思维不只是寓言,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非常愿意接受形象的说理。庄子在传”道“ ,我们教师不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吗?倘若我们也像庄子一样,运用形象思维,拓展想象力,那么,我们既把道理非常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避免了繁琐枯燥的讲解,同时也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且我们自己也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文采的而且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教育者。一箭三雕,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上面提到了庄子讲”混沌“的寓言,从中可以看出庄子任其本性的思想。如果违背其本性,哪怕是好心的,也会置其于死地。就像倏与忽为混沌凿窍,凿完窍,混沌也失去了生命。庄子所讲的道本身就是合乎自然的,这种哲学思想必然对庄子的其他思想有着必然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就有着很浓的重其自然本性的色彩。这在《马蹄》篇中表现的尤其突出。马的本性是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糜,怒则分背相踢。然而,硬给他加上笼头、衔辔等阻碍视线的东西,他就会斜眼相看,甚至猛力抵突,不愿驯服。所以说,违背马本性的做法结果是马失去了活力,或成了只知拉车之马。当然,庄子谈儒家礼仪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作为社会的人来看,庄子有其过激之处。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其合理的成分——要尊重本性。 在《应帝王》篇中,有一段肩吾与楚匡接舆的对话,肩吾说,中始对他说做人君的,凭己意立定法度,宣布施行,哪个敢不听从而为其所化呢?楚匡接舆说,这种以己制物的办法,是欺诳之德,用这种办法去治理天下,好比涉海凿河,使蚊虫负山,是同样不能胜任的。在《至乐》中,庄子还谈到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说从前有个海鸟落在鲁国之郊,鲁侯把它迎进庙里,献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摆上牛羊肉给它吃。不出三天,海鸟死去。这告诉人们,要以养鸟之道养鸟,不能违反本性。 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教育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谈得上教育。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总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挖掘长处,扬长避短。天生我材必有用。《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会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他大瓠之种,长成后,结成了一个大葫芦,但是这个葫芦用来盛水,则立不牢稳,难以胜任;分剖为瓢,则平浅不容多物。因此把它击碎了。而庄子则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他说,为什么不把它束于腰间,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呢?惠施认为无用的大树,庄子把它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处。人更是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倘若我们按照其个性,把这些长处挖掘出来,那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学生就会万马奔腾,我们教育的硕果就会挂满枝头,芬芳无限。我们的祖国因此也会蒸蒸日上,前途无量。 前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有待我们去发掘,去继承。庄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路途还非常遥远。这里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有不当之处,尚望方家指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