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务农个人心得体会3篇
关于务农个人心得体会 3 篇 心得体会一 夏初,一时兴起,想在家里种点小菜,女儿也很好奇,期待有个 小菜园。很快买了三个大盆子,种子和肥料,就缺土了。小区无土可 采,驱车方圆五公里内,无土可采,好不容易在一建筑工地边觅得空 地,小铲下去,嘎吱嘎吱,皆沙石,少土,小铲折腰,以手捧沙充之。 在这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中,竟然无一方可让种子安家的土壤...... 回想农村老家,满山满野皆是土。记忆总是那么仓促,无绪的思 潮如晴天蔽日的云彩蔓延在昔日的故里。坐在光滑的水泥凳上,摸出 一只香烟,燃它,吸它。 山依然是那山,土还是那土,搬不走的仍然是那屋,那人,亲人。 可生生不息地从黄土地里刨出来的食物,小麦,玉米,土豆却养育了 属于那片土地的人们,一年又一年。 西部山区,八百里秦川,都是黄土。有的山远看光秃秃的,近看 一层又一层的梯田,庄稼在那里生长,吐露着绿色,忠实地繁殖。安 的良田千万亩,敢叫天下粮仓冲云霄。可真正地去亲触那片土地,却 充满着艰辛和不易。 暑假,是儿时最期待的日子,也是帮家里做农活的季节。父母会 出门打短工挣钱,家里就留给我和姐姐。夏收后的土地,会有各种杂 草滋生,土壤也会斑结,父母会安排任务 -除杂草,翻土地,俗称就 是挖地。天还不亮,我们会被母亲唤醒,他们早早的出门了,我们也 就开始一天的挖地生活,翻地的工具是镢(jue)头,跟锄头不一样, 刃宽又直,刃长足有一尺,用木杆结连。我们一人扛一把,杆头挎着 小包,有水,有馍,还放两三个西红柿。 垂黑的佛晓,已有行人的声音,狗吠声打破了宁静的山村,大家 都是出去干农活。地在远山的深处,行路难,山路陡峭,唯有羊肠小 道通往那云端的田头。或歇或走,或爬或跑,山中一片漆黑,微亮的 晨曦,薄雾环绕着,山峦瘴气掩盖着农时的尘霾。空谷行欲静,偶听 飞鸟鸣。唯有锄头前的小挎包,有节奏的摇动着,晃左晃右,一步两 步.....,心里默数着。 薄雾轻开的时候,我们终于抵达地头,阳光还害羞地藏在云层深 处,不敢探出。宽阔的土地,已经铺开在广袤的原野中,静静地,无 声地等待着。稍作休息后我们,就开始了翻地劳作。赤脚挽裤,轮起 镢头,使劲触地。镢刃入土,手一抬用力拉,一壤新鲜的泥土顺势扑 在脚头,有点凉意,有点刺脚,若现杂草梗根茎,甩手扔到地边,带 走的泥土,哗哗地掉落到山涧下,小小的泥疙瘩,从斜坡的山草中滑 过,惊扰着从中尚息的昆虫,飞起三五只,如跳动的音符,拨动着农 时的琴弦。 一柸柸新土在身后不断的延伸,发酸的臂膀无休止的挥动。累了, 就坐在地头,喝两口水,吃点馍,远眺山那头犁地的耕牛,缓慢的蹒 跚着,耳边传来耕农的吆喝声,回荡在谷顶,穿过深涧,此情景在无 数的国画中觅地踪迹,泼墨重彩,老汉扶犁。 当太阳偷偷的钻出云彩时,翻过的地已经一大半了。东边的天空, 霞光万丈,缕缕阳光洒落在无尽山野上,晶莹的汗珠滴答滴答的,沾 落到衣衫,融化在土里。崭新的泥土上绽放着深深浅浅的脚印,挥手 的老乡们在田地那头相互喊话。 日上中杆时,地已经全部翻完,新土,干土与日月争辉,与飞鸟 比翼,期待着嗷嗷待哺的种子,结硕生命的果实。小包已空,归心如 也。 上山不易,下山亦难,在陡峭处需要用镢头撑地,缓慢斜行。偶 遇山涧清泉,有小虾浮萍。爬在地上,轻吮两口,凉彻心肺。 回望哪山哪土,曾经留下多少儿时的汗水,有父母的,更有千千 万万在那边土地上劳作的人们的汗水。现在哪山还是哪山,可土地已 经荒芜,城市化的铁流吸走了青壮年们,时间的轮回已不再出现,可 记忆中的黄土地依然是那么地厚实和凝重! 心得体会二 周末,带孩子去了一趟南京的爱情隧道,这是城南一段废弃的铁 路,两边植被长的比较茂盛,交互映衬在铁路的上空,绿荫荫的,形 似隧道,时有情侣在这里牵手拍照,捧一束野菊,网红打卡。拉着女 儿的手,漫步在铁轨上,锈迹斑斑。轻踢路基的碎石,划着弧线,飞 入草从中。 小小的碎石,在车轮的滚动中,相互依靠,彼此合力,牢牢地不 垮台,让火车平稳的驶过。捡起一块石头,棱角分明,颜色发暗,竟 牵动儿时岁月的羁绊。 家在远方,村北边紧靠着一条大沟,宽约两三百米,一头蜿蜒着 延伸到峡谷中,两岸峻石盘亘,黄土衣被,另一头穿过铁路桥,奔向 渭河。每到夏季,遇到大雨,就会在大沟里形成泥石流,俗称:”发 山水”。雨水裹挟着泥浆,从深沟里咆哮出来,夹带着大大小小的石 块,还有被冲垮的土地里的各种农作物,有玉米杆,也西瓜等,都湮 没在急流中,时隐时现。有时“山水”会很大,村里好多人都聚集在 沟岸边,拿着铁锹,加固河堤。 村北边有个堡子,叫“后堡子”,像一堵大墙,保护着村庄的安 全。可在大水的冲击下,会整块整块的塌陷,我们小时不懂事,很担 心,其实堡子厚度几十米,根本不用担心。记得听老人说可以杀鸡, 或者宰羊来祭神退水,可我小时没有遇到过,也许是当时人们无奈的 治水宝典吧。 “山水”过后的大沟,会在浅滩处堆满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石头 半截埋在泥沙,小石块或完全埋在泥土里,或浮在泥土上,在阳光的 照射下,灼人眼目。这个时候,家家会出动,老老少少,去挖石头, 打石头。人们踩着尚未干透的沙土地,你一家,我一家的占一块地方。 打石头的主要工具是一个“铁耙子”,形状是两个铁钩,用铁丝绑在 小木棍上,专门来刨沙土,刨石头的。还有一个小锤子,用竹板嵌在 锤眼里,跟现在五金工具的锤子差不多,区别是那个打石头的锤子, 有两个锤头,正反都可以打石头。 依稀记得妈妈打石头的故事,小背篓装着打石头的工具,拿个小 板凳,坐下后,用铁耙子在沙土里来回钩动,钩到石头后,大点的石 头,会用锤子砸小点,形状大小合适的直接钩在旁边。打的时候,用 铁钩子钩住石头,要把握好力度,用力太大,会把石头砸碎,用力太 小,又砸不动石头,也是一个技术活。铁锤挥下,咔擦一声清脆的响 声,有时会溅起小石屑,不留神会划破脸皮。石头碎成几瓣,新鲜的 裂缝,大小均匀的石头,在母亲的锤声中,不断的堆砌,不断的延伸。 整个沟谷中,都是锤声,一排排,一浪浪,如简单的韵律,更似流水 的炫音。 孩子们有时帮大人捡石头,在河道中穿梭,从泥土中拔出石块, 晃悠悠地搬到大人跟前来加工,石块有鹅卵石形状,也有千层状的板 石。这种千层的板石,基本家家都有,在腌菜的时候,把菜放在缸底, 用几个千层石压在上面。有时一个人从泥土里拔不出来,会喊上伙伴 一起拔,可更多的时间是跟小伙伴们玩。把小溪流用泥土拦截,等水 聚多了,聚满了,又扒开泥土,大水流下,小有汹涌,有时把大人的 鞋子弄湿了,孩子们开心了,大人就骂开了,我们就赶紧跑路,又在 上游继续聚水嬉闹。 等要回家的时候,沟底里,已经垒起了高高的小石山。像错落的 田园农舍,这儿一座座,那儿一排排,高高低低,蔓延在无尽的晚霞 中。 打石头这种原始的苦力活,父辈们大都经历过。也是为了生活, 为了养家。一车石头,一车汗水,换来的未必是一车的收获,更多的 是一种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从那片土地里走出来或者依旧在那片土地 里生活的人,何尝都不是这种经历和故事哩? 记住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感恩! 心得体会三 我能有这么大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我能在合初人待下来,再过两 个月,我就来合初人整四年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尤其是看 到我一个人能在山区村里待这么久时,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现在我认真地想来,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我对金钱没有狂热的追求。虽然一度我也狂热过,个中经 历,现在想来仍然感慨万千,那时,幸好耳边常常浮现出爷爷的话语: “挣再多的钱,都买不来一个好名声”。 我是留守儿童,是爷爷带大的我。爷爷终其一生都践行着他那“视 名誉为自己生命”的信念。爷爷曾经参加解放初期的土改工作队,后 来是村里的文书,虽然因为家庭责任放弃了升迁的机会,却在乡里很 受人尊重。奶奶就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对于我们这个刚刚过温饱线的 家庭来说,爷爷的正直、简朴、清廉,在我心里一直显得格外耀眼, 这也无形地影响着我对待金钱的态度。 所以,在山区,在合初人,靠自己的劳动拿着每个月自己挣来的 2000 元报酬,我也觉得很自在。因为我的生命没有被金钱绑架。而 且,爷爷也一直是最尊重我的选择的家人。 第二,合初人的价值观和公益理想与使命,是吸引我留下来的重 要原因。 我们合初人不仅仅是一个小农户,还是一个公益组织。朱艺老师 十四年前创办合初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我内心最需要的。而且朱老 师作为创办人,知行合一,让我心里踏实。朱老师也给了我在亲耕实 验中自主探索的工作空间。 而且,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做一个生态农耕的老师,帮助更多人 从事生态农耕。个人理想与合初人的公益理想使命相吻合,于是我决 定留在合初人了。 第三,朱老师的爱心与宽容。由于自己是留守儿童的缘故,从小 缺爱和爱的能力。朱老师是机构领导和合初人耕读之家的户主,我在 合初人待得越久,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她的爱心与宽容(但 朱老师不是那种给小恩小惠的人,朱老师还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 虽然她经常觉得自己还有哪些哪些都没有做好,但我觉得她仍然 是我的榜样,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在合初人耳濡目染,让自己的 爱与宽容得以滋养和成长。 而且小农户的生态农耕,是生产、生活合一的生存方式,有家的 感觉,有利于爱心的生长,有利于爱的能力的培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