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重视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从狄金森《篱笆那边》的赏析谈起
语文论文之重视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从狄金森《篱笆那边》的赏析谈起 摘要:人教本的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入选了一个单元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存在着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个别的还存在只落实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即便是讲的很细,但总感觉到没有给学生带来什么实用的东西。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诗歌赏析并不常出现当代诗歌的题,因此学生本身对这个单元乃至对现代诗歌阅读、赏析不够重视。事实上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都是抒情,一般讲来“诗言志”也是不变的。因此,本文就从当代诗歌入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其他效果和作用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歌 现当代诗歌 赏析 作文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生活圈子极其狭小,其父亲死后更加深入简出,终日闭门写诗,可以说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诗歌。她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多一描写自然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她是19世纪美国诗坛的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难以想象这样一个与外界隔绝,并且终生未婚的女性,能够享有这么的声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入选人教本的这首《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有一棵草莓/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一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江枫译)这首诗篇幅短小,语言简朴,意思好象十分浅近、透明,但给人以无穷的遐思。表面的意思是:一颗红草莓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脏了白围裙。到底是过去还是不过去,内心充满矛盾。如果上帝是小孩子,它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是吧,也许不会。我想既然是草莓激发了诗人的无限诗情,那么草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同样篱笆和上帝可以怎样理解?这样看似天真的语言到底要表达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从内容来看,诗中的“草莓”仿佛引领着诗人回到了童年时光。然而经历了感情挫折与人生孤苦的女诗人此时言说的就不只是对往事的回忆了。“草莓”便可以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愿望,一个魂牵梦饶的地方,一个内心向往的爱人。它代表一种神秘的诱惑,甜蜜的冲动或者疯狂的梦想。然而“草莓”是在篱笆那边,那么“篱笆”也就仅仅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路障吗?可以看作是迈向诱惑、冲动、梦想的现实阻碍。可以是传统观念的约束,道德规则的禁锢。“上帝”也许就是传统观念,道德规则的维护者,也许只不过是个长大的孩子,是告别天性的成年人。语言上,“草莓,真甜!”具有小儿学语般的魅力,“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把上帝想象成为一个天真的小孩,把自己的追求——敢于任性而为,听凭心灵召唤,不墨守成规——不经意的表现了出来。语言质朴清新,不事雕饰,是一种“粗糙美” 。《篱笆那边》能够带给人诸如此类的主观感受,与诗人的敏感,丰富的内心情感以及将内心感受外化的这种技巧是分不开的。 看得出来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依然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人的情绪,再品味它质朴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借助我们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来完成的。这与我们平时强调如何赏析的古典诗歌是完全一致的。试想如果不重视对现代诗歌的赏析,学生又如何去读懂含蓄而深沉的古典诗歌呢?所以我认为重视现代诗歌教学会有这样几个作用:一.是赏析古典诗歌由浅入深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古典诗歌与现当代诗歌只是在形式上和语言的上的区别最为明显。形式上不必说,语言上的“白话”却使得学生在赏析的时候较容易读懂后者。既然学生容易读懂,从对这类诗歌的学习和把握再到对古典诗歌的赏析正好是一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过程。也就是说学好现当代诗歌正是学习古典诗歌的前提条件。有了这个“容易读懂”的优势教师理应好好把握,而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才可能有对诗歌更加深入的理解。总的来说又有这样两点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一是现当代诗歌中的意象容易理解,《篱笆那边》中用虚拟语气把“草莓”写的那么甜,那么鲜,令人向往,所以学生很容易想象的到“真甜”的“草莓”与美好事物的关系。对于“草莓”来说诗人是非常想去采摘的,所以其中自然就包括了诗人对这种美好事物的期待、向往或追求。这也真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草莓”身上寄托有诗人的感情而“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所以这个“草莓”便不是一个单纯的形象了。学生容易读懂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意象” 这个概念的理解,在面对古典诗歌中深沉的意象和含蓄的思想感情的时候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二是培养学生的“诗趣”,可以由对现当代诗歌赏析达成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古典诗歌不感兴趣,困于对一些字词的不理解而不去深就,自然也就挖掘不出深远的意境和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篱笆那边》是很短的诗,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一首如此简短的诗,却有这样的丰富的内涵和诗人饱满的思想情感,这与古典诗歌中那些寥寥数语就把心中之志委婉而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实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体会到,如此“简洁”的语言中竟含盖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学生才可能对这一“王国”充满向往。让学生带着这种想法去品读古典诗歌,留给他们的思维空间将是无穷无尽的。二.是读懂古典诗歌的必然结果前面谈到了基于对现当代诗歌赏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对古典诗歌进行赏析。其实我们在赏析古典诗歌的时候一是需要把本身含蓄的文字“现代话”才容易理解;二是真正读懂了一首古典诗歌,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文内容表达出来,而丰富了的古典诗歌,和改变了形式的古典诗歌何尝不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这样又“现代”到“古典”再回到“现代”的过程,我想学生收获的东西就不仅仅是局限在诗歌里了吧。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的唱词,“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给人一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对这篇文章诗化般的语言的赏析,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古典诗歌有很大的帮助。其中《端正好》中这样写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曲学生在参看课文注释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语,能够读懂意思,可是一问学生,如果觉得写的好的话好在何处,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了。不知道从何说起,不代表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只是他们有感受却不知道怎样很好的表达出来,于是我要求学生尝试着把这段唱词改写成现代诗。因为,前一句“碧云天,黄花地”短短六个字,却描绘出了暮秋时候的特有景致,需要学生去大胆想象,丰富诗文内容,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为即将离别的人所营造的环境。例文(《优秀教案 》第五册》)如下:是谁点染了湛蓝的天空 飘离如无情的浮云 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 只撒下满地带寒的秋菊 风,肆意搅乱了思绪 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 看林中的霜叶也悄然的醉了 哪里是沉醉 是离人的眼泪写成的现代诗的意境和情感都是建立在原诗的基础上的,只不过学生看到的内容就丰富的多,也要较容易读懂。唱词中的秋景,离人的伤感情绪也要直观的多,更重要的是这是经过学生自己想象深化的结果,其印象也自然深刻的多。再来让学生理解作者借助暮秋天气来衬托离人的伤感也就容易的多了。最后学生对情景交融,炼字等学生的回答就积极的多了。这同样也是我前面提到的现代诗歌容易读懂的原因。如果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那里空想而不让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借助现代诗歌的语言来理解古典诗歌的表情达意可能就会事倍功半了。另外,在这一问题上稍加延伸已经成为了高考小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有这样的一个小作文:“请根据‘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间所涉及到的素材,描写一幅生活画面,要求200字。”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小作文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我上面讲到的,理解古典诗歌时用“白话”对其内容加以丰富,而真正理解得了这首诗的人也完全能用白话或者是现代诗歌的形式把它复述出来。很多学生写的文不对题目。我认为完成这个题目最简单的写法就是将这句诗文的内容进行扩写,将诗歌中描写的生活画面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再将起形象的反映出来就够了。如果一部分学生本身没有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或者是对现代诗歌依然不感兴趣,可能就很难将所写的生活画面描写的近似诗文中的画面了。这也是要重视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原因。本文是在赏析《篱笆那边》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谈了几点对现当代诗歌教学的认识。人教本高一第一册有一个单元的现当代和外国诗歌,不要仅仅因为高考没有涉及它的赏析就对其没有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学生接触到的现当代诗歌应该要比古典诗歌多,赏析现当代诗歌的能力也要强的多,因此以这个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一步赏析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诗趣” ,和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本人就这几点提出了自己的浅薄建议,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高中语文第四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9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中语文第一册) 》 西苑出版社 2004.6 周先慎 《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