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扬+创=现代阅读教学——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扬+创=现代阅读教学——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

语文论文之扬+创=现代阅读教学——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 ‎ 扬+创=现代阅读教学——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同时,并不能否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要着力改善接受性学习,积极探索接受性学习的新形式。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本文旨在探讨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力求发扬与创新并重,构建现代的阅读教学模式。【关键词】发扬  创新   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有效结合  所谓“扬”,就是指吸收并继承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就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这或许可以当作是对“授业”的一种解读。所谓“创”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理论研究逐年逐代升华出的智慧结晶,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五年的实践证明了“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与优越性,这就是“创”出来的精华之一。如果这两种精华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们现代阅读教学的精彩亮点,或者可以说是课改的一个努力方向。现从以下方面谈本人的认识:一、扬“授业三道”:“扬”,要扬什么?我认为要扬“授业三道”‎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喻教学只给人知识,不如给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前者“鱼、渔合一”是古代或近代教育思想,而后者肖博士之论,鱼、渔、渔场三位一体,笔者认为应该是现代教育思想。鱼,理解为“知识”,无论古代、近代或现代,这个比喻义大约都是认同的,无须细说。渔,理解为学习方法,古代近代也是认同的。而现代,人们对这个“方法”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学习方法”或“获取知识的方法”了,有了新的延伸,比方说:创新思维、网络技能、合作探究等等。而这个“场”的理解,涉及面就更大了,一是指生理方面的,即开发大脑,大脑是摄取和储藏知识最大的“场”。有科学家研究过,一个人的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只动用了小部分功能,是由于僵化的教学导致大脑潜能的开发不够。这个生理“场”的授予,实际上是指对大脑的开发。二是指生活与社会,意思是说,教学不能局限于小课堂,要开发生活与社会这样的大课堂。这个“场”之大,是无穷尽的,要让学生在这样的大“场”里得到磨练,得到升华,以大量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获取本领。其三是指网络信息,如果说“书”的总量如同大海,那么网络信息至少可以比喻为银河系。我们知道一本书的诞生,从排版、印刷、装订、运输、上架、出售,估计要三个月的时间,而求助于网络,仅在十指敲打键盘之后就可以得到最新的知识,这种速度是出版书籍无法比拟的。这个“场”‎ 如果运用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无异于如虎添翼。我们现代的教育,如果每一位老师做到了鱼、渔、渔场三位结合的话,数以亿计的莘莘学子才能真正的不愧为时代的接班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境界。“授业三道”如何实施?试举三例予以说明。例一,授之以鱼——知识。第六册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中有一句话:太阳“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句中这个“走”是拟人法,但在自然知识中,太阳是银河系的恒星,恒星是不动的,不会“走”,人们之所以感觉到它在“走”,是因为人们忽略了地球的自转,这个知识老师不“授业”,三年级的小学生是不明白的。而老师讲清这个知识点,也体现着课程整合的思想及超越文本的理念。例二,授之以渔——方法。第八册第2课《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课文第二段用“静、清、绿”三字来概括漓江的景色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一段的描写方法先讲清楚,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个方法学习写法、结构相似的第三段。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感受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有效迁移。例三,授之以渔场——网络。第十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是学生所陌生的,老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辅助学生更顺利地学好该篇课文,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的讲解。二、扬“解惑之道”:“扬”,不仅如此,还须扬“解惑之道”。即解学前惑、学中惑、学后惑。惑,即疑。古人云“学贵有疑”‎ ‎。在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疑难,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排除疑难,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三方面均获得新的突破和提升,这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路。为此,“解三惑”的“解”字,应该理解为“引导发现”、“鼓励质疑”、“指导探究”,当探究未果时,老师也可以作精辟的讲解,引导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生的有效结合。”本人教学《可爱的草塘》时,就作出了有益的的尝试。学生初读课文后发现问题,并提出:“草塘和草原一样吗?”“北大荒在哪里?”第一惑,指导学生查字典得以解决,第二惑展示课件得以解决。进入课文学习中,学生又有质疑:“草塘这么美为什么没开辟成旅游景点?”“小丽是多大的孩子,怎么介绍起草塘来一套一套的,说得那么精彩?”第一惑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其结果是:学生一致认为这么好的自然景观在祖国大地上多的是,都有待我们这一代去一个一个开发出来,让更多的人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二惑鼓励学生向小丽学习用自己的话编成导游词,把可爱的草塘介绍给别人。这一解惑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形成了一个学习高潮。学完课文后,也有学生质疑:“北大荒不荒呀,物产又丰富,景色又美丽,也居住着像小丽她们这样的人家,明明是好地方,为什么这样称呼呢?”我意识到这个课堂生成的疑惑如果解决得当,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上一个大台阶。于是我引导他们将北大荒与自己居住的城市作比较,然后谈出自己的认识。通过一番探究交流,学生顿悟:“北大荒之所以称为‘荒’‎ ‎,是因为那里没有高楼,没有现代化的设备,还处于原始的生态。正因为这儿并不荒,物产丰富,景色美丽,更是等待我们去开发,去建设,像《白杨》一课中讲边疆建设者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生根、开花、结果。”通过质疑,释惑,学生的认识能达到这种境界,不正是“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效结合”的成功案例吗?    三、“扬”“创”结合得新法。从“创”的角度讲“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更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教路。但这条教路的落实,还要求每一位老师去实践,在实践中需要老师去“创”出新的经验,“创”出一个又一个教学亮点,又可能有不少学生“创”出一个又一个学习亮点。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解读和创新型的处理,同时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渔场”。在这一方面,一位教师在教学《我是什么》时的做法,值得每一位教师借鉴,应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课文写的是“水”。再读课文后,通过交流得知水、雨、云、雪、雹子等不同形态的变化。教师向学生揭示水的三态“气体、液体、固体”,接着引导学生从“太阳一晒”“遇到冷风”“到了冬天”等句子了解到温度的变化是它们产生形态变化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水的形态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因为温度。教师随后要求这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结合课文和板书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时,而这些有相当一部分是初中的学习内容。在讲述到“我有时候在池子里睡觉,有时候在小溪里奔跑,在时候在大海里开大会”时,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这是拟人的写法,而是说“‎ 这种把不是人的东西当作人来写,就显得有趣。这种法子,你们想学吗?”当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时,教师随手从学生课桌上拿起一个文具盒,作了示范:“我是文具盒,长长的,扁扁的。可是,我的肚子可不小,里面可以装的东西多着呢。有我的小主人的铅笔呀、小橡皮呀、小尺子呀,只要我小主人用啥,打开我的肚子取出来就可以用了。”受到教师示范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说书包,有的说饭碗,课堂教学一下子向生活延伸开去,学生受益非浅!在《我是什么》的教学中,有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有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及探究,有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明显地实现了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实践,说明了走“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效结合”教路的可行性。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