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事迹学习心得感悟最新精选【5篇】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事迹学习心得感悟最新精选【5篇】 2020《时代楷模》“7.1”特别节目观后感 他们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筚路蓝缕、驰而不息,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 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久久为功,滴水可穿石;接续奋斗,坎坷皆踏平。 誓言无悔,接续奋斗见真情 一次塞上行,一生闽宁情。 1996年9月,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1997年3月11日,春寒料峭,一个大规模的福建先遣考察团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实地考察。 “那时,两省区不通直达火车,也没有飞机航班,坐汽车至少要走3天。”尽管早已听闻西海固“苦瘠甲天下”,但这次访贫问苦,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依然为之震惊,“农户家连碗筷都没有,在灶台上挖几个窟窿,小孩就站在边上吃饭。” “没想到这么穷,我们一定要帮!”返闽后,林月婵向省领导作报告,得到了坚定的回复。当年4月,福建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开展为期六天的考察工作。其间召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建立福建设区市与宁夏贫困县结对帮扶机制,设立帮扶基金,派遣挂职干部。 从彼时开始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往返闽宁40多趟;从吊庄移民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倾注着她的心血与热忱。退休后,每一批援宁挂职干部仍由林月婵亲自送去,再亲自接回。时至今日,这位宁夏老百姓口中的“林大姐”,手机通讯录里储存的号码,大部分归属地还是宁夏。 以林月婵为代表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 24年间,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力量从八闽大地向六盘山地区汇集。他们躬身为桥战贫困,接力攀登担使命。他们的事迹如珍珠一样洒落于西海固的沟沟坎坎,像火种一般闪烁于宁夏大地。 “杂粮、马铃薯粉丝等六盘山品牌系列产品,卖得咋样?” 尽管已圆满结束援宁任务,但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每周依然雷打不动致电福州市六盘山特产馆负责人林锦云,询问“宁货闽卖”消费扶贫开展情况。 2016年11月,李仲福赴固原市原州区挂职。两年间,他先后招商引资20多个项目,推动在福州设立六盘山特产专卖店,为宁夏好物找寻市场出路。2017年,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年仅11岁的儿子。携家带口援宁,李仲福的故事在西海固传为佳话。 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首战之年。11月,作为福建第十批援宁挂职干部,樊学双作别刚满四个月大的儿子,加入援宁队伍。两年后,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工作期满,他又主动申请加入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作为援宁干部,我们从前辈手里接过了闽宁协作的接力棒,就一定要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他说。 厦门市人民检察院援宁干部林国荣,不顾家人劝阻,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困难,在西海固推广沿海地区先进经验,为固原市检察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挂职期满返闽途中,年仅39岁的他不幸殉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为其追记一等功,奖励一万元。林国荣的爱人又把这笔奖金悉数捐给六盘山地区的希望工程。 2020《时代楷模》“7.1”特别节目观后感2 今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六个扶贫日,笔者不由回想起从事扶贫的日子,写下了自己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的初心。 从事扶贫两年来,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只有清晨七八点的太阳和夜晚的繁星两个时间,每天只有敲击的键盘和打印机刷刷刷两个声音,每天只有下乡途中和贫困户家中两个地方,每天只有准备材料和迎接检查两个状态,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每天都践行着扶贫人的初心和使命,每天,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 2018年6月30日,这天,送走了国务院第三方考核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庆祝,都只想好好睡一觉,好好陪家人孩子。来西藏两年了,干扶贫工作也一年多了,只想说说“基层扶贫干部的初心”。 这里没有一杯茶一张报纸,只有一叠表格一沓材料,一户一档、一人一法、月收入台帐还有各类花名册、各类信息;这里没有舒服的办公桌椅,只有走到哪里就在那儿办公,田间地头、路边石头和汽车车厢;这里没有吃饭时间和下班时间,只有什么时候弄完了什么时候下班吃饭。下雨了,淋着雨抱着材料跑,饿了,一包“北京”方便面垫垫,晚上入户,村干部或老百姓提着“习近平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中央送给地方群众的一种太阳能充电灯)照明,一户一户地走。说不上,多少个日日夜夜是这样走过来的。农忙时节,老百姓不在家,只好去地头或者晚上再去。去往农户家的路并不都是水泥路,跋山涉水并不为过。 若说不累,那一定是假话,若说没有压力,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给自己起的网名是:抹布和拖把,因为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扶贫干部,因为我们要干扶贫工作。迎接检查前,所有人神经都绷得很紧,唯一能做的就是苦中作乐,一大早跑跑步,或者拿废弃了的材料纸“打雪仗” ,或者幻想一下检查后的计划。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参与精准扶贫这个伟大的任务,是我们的荣耀;所有人都明白,我们所有的付出,并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群众;所有人都明白,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是沾满泥土气息的普通党员干部;所有人都明白,群众好了,我们才能好,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好。 在西藏,作为唯一一个省级连片特困地区,有很多历史原因和特殊情况。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需要人们的帮扶。我们常常说西藏“短短十几年,跨越上千年”,但这个跨越并不完美,部分群众依然思想保守,依然认为贫穷是上辈子的缘故,甘愿贫穷。在这里,扶贫关键在于扶志和扶智,通过教育隔断代际贫困,通过政策宣讲和推选脱贫典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扶贫是我们的事儿,也是广大贫困群众的事儿,但终归还是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的。这两年,一直寻求以扶志扶智作为突破口,我们搞过集中宣讲和入户宣讲,举办了扶贫“夜校”和你问我答有奖问答活动,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和扶贫利益链接……已经记不清开展了多少次扶贫宣讲,记不清去过了多少次贫困户家中,但一直忘不了扶贫各类数字和各项惠民政策。 上面千条线,乡镇一根针,针尖是驻村队。扶贫工作不是简简单单一项工作,涉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等方方面面,群众面临的任何问题,都会找驻村工作队,找乡镇,在基层每一个人都是多面手。每一次走村入户,总是大包小包的,翻开包里,是各类花名册、笔记本、订书机、计算器、胶水、剪刀、笔,若说能够算得上自己的物品,怕只有充电宝了。 在办公室里,我们戏言:不脱贫不脱单。其实这何尝是本意呢,扶贫工作注定了没有个人时间,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只有群众的随叫随到…… 这就是基层扶贫干部的初心! 2020《时代楷模》“7.1”特别节目观后感3 加了县扶贫办组织的外出_县、_县_村、_市等地学习考察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受感触,受益非浅。 一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亲身感受到了全国各地你追我赶,奋勇争先,[莲 山课件 ]致力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不由得激发了自身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尽己之职尽己之能去带领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二是通过深入学习考察,座谈交流,走看听问相结合,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也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开展帮助多多,借鉴多多。对我个人而言,主要得到了以下启悟: 1、要搞好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基本内容就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 为主要形式,实行生产布局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产值,创造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把广大分散的农户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领导农民闯市场,使农产品有了更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的降低了农民市场风险。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换,不断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此次学习考察所到的湖北京山县、陕西昭陵县、延安市等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都做出了了成效显著的工作,如京山县用十年时间培育发展香菇等食用菌产业;昭陵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延安着重发展红枣产业,这些产业都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有力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而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显然已落后于这些兄弟县市,还需进一步努力。 2、不搞农业产业化没有出路,农业产业化搞得不得法同样没出路,甚至可能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一是在进行一个农业产业的培育发展决策之初,一定要慎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能想当然,认为别人能赚钱,我们肯定也行,否则很容易好心办坏事。像2004年全县轰轰烈烈推广的黄姜产业,就是一起典型的没有因时制宜的事例,结果种植后市场行情一落千丈,让种植户血本无归;我的家乡几年前从福建引种种植了上百亩沙田柚,结果去年一场特大冰冻,冻死了大半的柚树,虽说这里有天灾的因素,但也是未能因地制宜的必然结果。京山县的食用菌产业能迅速做大,就在于他们有漫山遍野的杂木资源做基础,并充分进行了开发利用。二是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农民种出东西来,最担心的就怕卖不掉,你叫他自己找市场,他找不到,再怎么宣传发动,他也不动心。相反,有了龙头企业的存在,也就是告诉了他市场就在那里,他的种植积极性自然出来了。随着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个产业也就被带活了。陕西大片大片的苹果林,不只是生长在厚厚的黄土地上,更是生长在像汇源果汁那样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基础上的。 3、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快捷的交通运输。此次外出,无论是在湖北,还是在陕西,我都感受到了国家道路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宽阔的高速公路无尽的延伸着,通向四面八方。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加速了货物的流通,京山乡村早摘的鲜菇中午就能到达武汉人的餐桌上;陕西省的苹果、狗头枣一天内可发送到全国各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开发。早几年,我县维山乡的一户农民,种了一些草莓,采摘后运到县城来卖,结果在从乡到县短短二十多公里坑坑洼洼的道路上,草莓在车上被摇成了草莓酱,让农户血本无归。这几年,我县的公路建设得到大力发展,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仍需继续努力,加快建设步伐,特别是村到乡路网建设和出县高速公路建设。 4、农业产业开发应和旅游开发有效结合。我县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_梯田、_x宫、_河漂流、_森林公园都大有潜力可挖,在旅游开发中,要注重把当地特色产品推出去,让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以旅游开发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丰富旅游开发。如延安狗头枣系列产品的开发推销方式就很值得借鉴。 5、要充分发扬延安精神,促进农业产业开发的开展。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努力破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敢闯敢干,不断解放思想,用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去开创农业产业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2020《时代楷模》“7.1”特别节目观后感4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中很多论述,让我入脑入心。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习近平扶贫论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理论之基、又管实践之用,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2020《时代楷模》“7.1”特别节目观后感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扶贫工作的成绩不能被高估,困难也被不能低估,问题更不能回避。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增强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要正确面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成本较高的现实。由于农村教育的相对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等因素,存在部分群众面对利益分配时,互不相让的现象。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农民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在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病人、残疾人等贫困群众所占比例较大,往后该比例还会提高。同时,具体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不落实、不到位、不精准等问题,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数字脱贫的问题,还存在盲目提高或者降低贫困标准的问题,还存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违规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 扶贫工作必须要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贫困群众通过政府扶持带动和自身勤劳致富,逐步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但也有少数人被动地 “等”、“靠”、“要”,甚至觉得“谁穷谁占理”,甘愿守着贫困,等着救济补贴,希望“天上掉馅饼”;送来畜苗、禽苗帮扶搞畜牧养殖,竟要求把管护工也送来,有的甚至宰杀了吃肉;有些年富力强的村民也甘心跻身贫困户当中,享受着“福利”……这些现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以安于贫困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要起到带头作用,率先立志摆脱贫困,充满奔向富裕的信心,与贫困群众携手奔向小康。 摆脱贫困还需要智慧,治穷先治愚。要帮助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满足一时之需;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才是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根据实际需求为贫困群众量体裁衣,群众缺什么就给他们补什么,把最新的科技知识、把最实用的生产技术、把最切合实际的致富思路和最新的市场信息送到贫困户手中,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换来长久的富足。“扶智”更要从长远着手,紧抓“教育扶贫”这个根本方向,既扶“今天”,更扶“明天”,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远离贫困,让小康社会货真价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