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社科论文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发展潜能
2083 2020年社科论文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发展潜能 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是关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面前,我省要通过构建创新动态平衡生态链、推动多要素创新联动和多领域创新互动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发展澎湃动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科技创新已由单要素、单主体、单领域的线性创新转变为多要素、多主体和多领域的系统性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适应创新系统性演变的规律,突破区域与行业边界,改变过去那种过多关注创新要素构成和创新资源静态配置的思维,更加重视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良好创新生态。 构建创新动态平衡生态链,推动产学研多主体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充分调动创新生态体系内部创新主体积极性、高效利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的必由之路。从国内外先进经验看,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力量和创新产出、创新带动的重要贡献者,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则是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的核心动力。进一步提高我省创新研发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动态平衡生态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重要抓手。 一是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石,以科研机构集聚创新为依托,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链。充分发挥大企业研发实力雄厚、创新带动能力突出和中小企业创新活跃度高的基础性作用,突破各创新主体分散式创新的困境,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形成协同式创新、集群式研发、动态式演进的创新生态链。二是探索构建产学研长期聚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鼓励创新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探索跨机构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形成多学科交叉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鼓励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实现联盟企业的共同成长与技术创新网络的协同扩张;支持高校成立独立运作的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构建技术转化长效机制,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拓展优化创新格局,推动多要素创新联动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需要形成观念、文化、人才、资本、中介机构等多要素的创新联动。进入新时代,要素的核心属性没有变化,但资源的集聚方式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突破资源聚集的地域限制,以全球化的视野集聚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成为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的基本要求。 顺应世界创新趋势,优化创新服务链条,提升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突破固化思维,坚持全球视野,研究制定我省提升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的战略规划、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将配置全球创新资源上升为全省重点发展战略,有机嵌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构建等重大战略部署中。力争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一流创新人才、推动一流成果转化、提供一流研发服务、强化一流金融支撑、集聚一流科创企业,形成人才链、创新链、生态链、金融链、产业链配置的全球联动。 运用产业链思维,强化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生态体系的链接,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首先,针对我省产业创新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系统对接京津等地创新要素,推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创新人才、新兴产业在我省系统集聚。其次,破解我省融入全球创新链动力不足、高端创新平台缺乏的困境,着力培育建设一批重点领域和产业的国际创新合作示范载体,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国际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构筑多要素创新联动支撑平台,提升应对产业拐点和颠覆性创新的前瞻能力。此外,还要借鉴先进省份的成功做法,把高新区、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等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多要素创新联动示范区,使其成为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核心支撑。 强化精准支持,推动多领域创新互动 良好创新生态的形成,应实现科技、产业、商务模式、管理等多领域的跨界耦合、创新互动。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推动多领域创新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我省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创新互动的支撑体系,促进创新利益相关者协同互动。围绕跨界合作,强化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构建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多领域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功能型平台体系,通过资源整合、知识转移、信息共享,引导异质性创新主体通过集聚与耦合共同打造区域创新集群。推进多方创新利益相关者协同互动,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创新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创新共同发力的价值创造系统。 二是建立跨界融合的创新促进机制,推动多领域创新协作。探索建立各领域协同创新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统筹协调机制,扩大创新资源边界,将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拥有者的创新资源联结起来,形成创新共同体。按照协同规则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多领域创新格局,使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和业态创新得以更好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