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探讨低段小学生解决问题中直观教学策略
数学论文之探讨低段小学生解决问题中直观教学策略 张竹琴 主题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使学生“形成解决 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 新精神。”低年级解决问题是整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在新的课程改 革中,把原有教材中大量存在的那些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应用题改为 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问题,使教材走近学生,贴紧生活,让学生在丰富 的现实背景中解决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出现了许多困惑:类型太 大,学生掌握不了;低年级学生不会识别有用信息,不会联想信息之间 的关系;解决问题往往是学生最易出错的等等。 在解决问题的课堂上如何以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寻找从 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切入口,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 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为学生后 继学习奠定基础;并能促进教师探索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素质的 教育途径。这是我一直在探索、实践的一个课题。 案例描述: 在一次练习中,出现一道这样的题目:“体育课上,丁丁的前 面有 5 位同学,后面有 7 位同学,丁丁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看到 这个题目,一年级的孩子很兴奋,“我,我,我……”叫个不停,甚至 有的在叫“12,12”。 还有的在叫“我幼儿园里就知道了,是 11。”“不是,是 13”。 看到这样热闹的场景,我没有阻止他们,只是在讲台前微笑,等他们慢 慢地静下来,我说:“很好,能够静下来,现在请你静静地思考到底是 多少位,你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寻求答案,例如画一画、摆一摆等等。”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小朋友有的画画,有的用小棒摆,可是很多孩子 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于是我巡视下去,给他们提意见, 桌上有小棒的叫他用小棒摆,没有的叫他可以拿小棒摆,也可 以画图,例如画一个圆圈代表一个人。有了事干之后,大家更专注了, 几分钟之后,很多小朋友都高声笑着说“13,13。”“我来我来”非常踊 跃。于是我请了那位情绪很高昂的同学上来,只见他拿着一些小棒上来 在实物投影上摆开来,边摆边说:“这根小棒当丁丁,他的前面有 5 位 同学,摆 5 根,他的后面有 7 位同学,摆 7 根,这样就是 5+1+7=13。” 我马上问:“1 哪里来的?”,“就是丁丁,难道丁丁不是人吗?”真是童 言无忌。刚才我叫他画一个圆圈代表一个人的同学也上来在黑板上画 了,只见他用红色粉笔画了 1 个圆圈,在它的前面用蓝色粉笔画了 5 个 圆圈,在它的后面用黄色粉笔画了 7 个圆圈,大家都很欣喜地说:“前 面、丁丁、后面。”我知道大家都明白意思了,也深深地理解了这里 5、 1、7 每一个数字的含义。这样就把一年级一道很难的解决问题理解了。 “体育课上,从左往右数,丁丁排在第 5,从右往左数,丁丁 排在 7,丁丁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我马上把刚才的题目改成这样一 道排队问题,小朋友想说,想叫,我马上制止,因为我觉得数学是需要 静静地思考的,所以我让孩子们“不急于说答案,静静地思考,等下如 果叫到你,你不仅要说结果还有说理由。”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可爱,有的托着腮帮在转眼珠,有的低下头 好像在敏思苦想。刚才大家都在思考,有个男孩子在玩橡皮,我请了他 回答,“5+7+1=13”,同学们哄堂大笑,“对了一半,还要再思考一下, 所以上课一定要认真。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吧。”我没有否定他,同 时我也适时教育了他。我又请了一个很认真思考的孩子,她说让她到黑 板 上 画 一 画 , 只 见 她 在 黑 板 上 这 样 画: “ 代表丁丁, 代表其他的小朋 友,这样丁丁从左往右数,1、2、3、4、5 是第 5,从右往左数 1、2、3、 4、5、6、7 是第 7,被数了两次,5+7-1=11。”在说的时候,她还指着 图数。“老师,我有个办法更好。”一个男生兴奋地说,他叫上来 10 同 学,他把自己和小朋友们排成一队。我一看明白了,他把自己当丁丁, 他想说,我制止了他,“谁明白他的意思?”“我是丁丁”他还是忍不住 说了一句。大家举手很踊跃,我请了刚刚说错的那个男生:“他是丁丁, 从左往右数,丁丁排在第 5,从右往左数,丁丁排在 7,所以 5+7—1=11, 他被数了两次,难道他是孙悟空吗?会变成两个人,明明就是一个人。” “所以减去一是吗?”他使劲地点点头。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我竖 起大拇指,“你们真棒,你说得棒,你们当演员的也很棒,你主意出得 就更棒了!”出主意的男生说:“老师,还可以这样算:4+7=11,因为我 是丁丁,所以我的左边其实只有 4 个人。”“对对对,真厉害,诶,看来 这样还有一道算式,谁会?”“我会,5+6=11,丁丁如果从左往右数了, 从右往左数就不可以数了。”由于小朋友说的时候指着队伍说,所以大 家很明白意思。大家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一节课。 课后,我在想,低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在解决问 题中,直观教学策略是否有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学生到底喜不喜欢这些 策略?基于此,我以调查的形式对学生使用学具或其它直观操作的情况 作了调查,大多数同学非常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学具,感到对学习有 很大帮助。在问卷中发现 75%的同学愿意自己探索知识,不要老师直接 传授;68%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喜欢主动寻找工具解决问题,比如: 画图,实物操作。 分析与反思: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 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根据《标准》的理念, 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低年级解决问题是整 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 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的活动中学习数 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1、直观教学策略使儿童在动手中丰富表象,拓宽思维。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且只能 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维也被称作“用手思维”。前苏联心理 学家加里培林在论智力形成的几个基本阶段时说:只有物质的(或物质 化的)活动形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这就是说,儿童的智力活 动是在对物体(或物体的替代物)的动作中形成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解决 问题以其枯燥性成为低段儿童学习的难点,而直观操作活动是学生获得 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把枯燥的一段话(一道 解决问题)形象化,引发学生思考,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重要源泉,从而 丰富了表象,拓宽了思维。比如画图,根据其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 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图形不仅直观、 简洁、利于思考,而且其信息量大,概括性强,同时图还有助于记忆, 因此,图形是帮助人类思考的极好工具。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 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 2、通过直观教学策略,鼓励主动参与,变教数学为学数学。 新入学的儿童,由幼儿转变为小学生,是他们成长中的一次大 转变,环境有所改变,知识学习要求有所增加,他们扮演的角色也改变 了,但他们的心理、生理并不能随着角色的改变而立即转变。在一节课 40 分钟内,一年级学生不仅要坐好,还要集中注意力听、说、看,多数 孩子会觉得累。直观教学策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在利用学具或画一画或演一演等进行的操作活动中,先按 一定的要求进行充分的外部活动,再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 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观念及思维。所以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 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动手操作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在直观教 学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了,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 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学中, 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直观操作,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 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变教数学为学数学。这样的学习氛围给学生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后的一次口头调查中,许多学生对这堂课念念不 忘,觉得这样的学习既生动,又能自己找到答案,特别喜欢,希望多上 一些这样的课。 3、直观教学策略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 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 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 性。”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解决问题, 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 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 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直观教学策略正是使学生 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记忆和思维活动的展开,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是培养低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能力必不可少的,及时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以利于提高思维水平,达到低年级学生从直观到感知,最后认识和理解 掌握数学知识。 问题提出: 在低段解决问题中直观教学策略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一部分老 师对直观教学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 些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问题。 1、部分学生在独立操作时还有困难,教师在操作前需要做好 定向指导,培养动手能力。 2、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还没理解题意,就直观操作,从而 操作导致错误。 3、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直观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乐清市案例评比一等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