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活动,让孩子与音乐亲密接触——小学音乐“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活动,让孩子与音乐亲密接触——小学音乐“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音乐论文之活动,让孩子与音乐亲密接触——小学音乐“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 活动,让孩子与音乐亲密接触 ‎——小学音乐“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                        ‎ ‎    摘要:小学音乐“活动化”教学不仅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还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近年来,对“活动化”教学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从2000年开始,对所有音乐教学内容都进行了“活动化”教学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分别从活动化教学的理论分析、实施策略、成效与收获、建议与反思四方面进行论述,本文以“活动化”教学实施策略的论述为重点,同时为了体现“活动化”在我校音乐教学中“新的运用”,笔者特从音乐教学中新的领域、新的视角进行具体阐述。‎ ‎    关键词:活动化   研究 ‎ ‎      ‎ 一、活动化教学的理论分析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是课堂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活动,注意力容易集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仍需以大量的实物、图象尤其以动作为支柱。活动化教学正是抓住了小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而提出的,充分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和学习要素,把感知学习和操作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能激活思维,还使注意力能有效地、较长时间地保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对新事物易接受,而且会增强对听觉的敏锐性,对音乐的情感内涵有更直接深刻的体验,既有利于儿童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音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非常重视在小学阶段采用活动化教学。他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知结构发生的起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联系点——活动(动作),而不是知觉。 他曾做过一个“比较三组不同的儿童记住许多小正方块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实验;要求A组儿童只是注视(简单感知)集合在一起的小正方块;要求B组儿童亲自搭配起来;要求C组儿童在旁边看成人搭配。结果是:B组儿童记得最好。这说明活动在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教学论方面分析,活动化教学改变了一唱(听)到底的做法,它旨在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在音乐课中,让学生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学歌听音乐,课堂就会失去生气,效果往往不一定理想。如果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活动状态,将使课堂气氛得到改善,有效地打破压抑沉闷的教学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同时,从音乐自身特点和学习规律来看,音乐与活动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都是表现人的内心感情的,它们是相通的,因此,活动易使学生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奥尔夫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音乐教学的,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最好的事实依据。二、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    要优化音乐教学,必须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最佳结合。因此,笔者就从这一视角,从学生的“学习” 和教师的“引导”两方面去研究“活动化教学”。 笔者认为,活动化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将一些综合性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歌曲教学、欣赏等内容融于乐器演奏、律动、舞蹈(集体舞)、歌表演、游戏等多元化活动中进行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化学习是活动化教学的中心环节,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化学习呢?‎ ‎(一) 学生的“活动化”学习 ‎ 1、采用“乐器演奏”的形式进行活动化学习 笔者从学校实际出发,从乐器进课堂的“新领域”创造性的对活动化学习进行了探究。‎ ‎   (1)让啤酒瓶、碗、罐、小碟、竹筷等“土乐器”‎ 进课堂进行活动化学习。在听力训练中,单一地听琴,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笔者让学生通过敲敲啤酒瓶(碗)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啤酒瓶(碗)盛水的不同而敲出不同的音,让学生通过探究性演奏,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再通过即兴创作乐曲,并写下来,让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学习音乐,培养创作能力。 ‎ 同时,通过寻找、自制“土乐器”模仿定音鼓、沙球、串铃等正规乐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模仿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探索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会自制出五花八门的“土乐器”,有 “易拉罐沙球”、“啤酒瓶盖式串铃”,还有用粘胶带做成“弹拨乐器”等等。然后,再让学生自主组合乐器进行探究性地敲打进行独奏、合奏,能创作出许多节奏型,获得许多不同的效果,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避免了节奏教学的枯燥感。‎ ‎   (2)让口技、手、脚等身体乐器进课堂进行活动化学习。用身体乐器进行节奏编创,特别是口技的运用,如:将舌当作打击乐器,发出的许多奇妙节奏更让学生感到别具一格。同时,让学生用口哨吹奏乐曲、模仿鸟叫等,不仅活跃了气氛、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让学生学会了气息的运用,“发掘”了一件随时可演奏的乐器。   ‎ ‎   (3)让竖笛、口琴等有固定音高的乐器进课堂进行活动化学习。这一点,许多教师都已在尝试。如:用这些乐器学谱,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减轻学生声带负担,克服学谱的枯燥感,活跃气氛等等,本文不再重复。但在这里,笔者特从“新的视角”进行阐述:‎ 在听音、听记旋律的练习中,让学生借助口琴寻找该音的音高,然后再向“直接听出音高”‎ 过渡。学生对感兴趣的乐曲会用口琴反复地去试吹,如:我校有许多同学能用口琴吹奏出电视剧主题曲。在试吹活动中,学生主动探究,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建立了音高感。‎ 另外,学生也很喜欢用口琴吹节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学会了节奏,还能创作出许多旋律。我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我吹“问句”,让学生吹“答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 这样,人人有乐器、个个都参与,通过演奏和创编乐曲、节奏,为歌曲配伴奏等活动,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真情自然流露。实践证明, 运用乐器进行活动化教学,必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地去探究,加深情感的体验,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有利于技能的掌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    2、采用“律动”、“舞蹈(集体舞)”、“歌表演”形式进行活动化学习 ‎      ‎ ‎ 律动、舞蹈(集体舞)、歌表演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它形象易懂,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达到审美、健身、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许多教师都在运用这些形式,对已有论述的,本文不作重复,笔者特从新的视角对律动进行阐述,因为律动给人以广阔的创造天地,在发声、节奏、视唱、唱歌、欣赏、音乐知识等许多教学内容中都可让学生配上一些动作。‎ ‎   (1)音乐知识教学中“律动”的运用。在学习力度记号“渐弱、渐强”时,让学生先用动作(双手拥抱动作范围的大小)再用画画来表现感觉,然后通过概括总结出力度记号。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并通过运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二拍、四拍长音时,我让学生拍手并在空中自头顶至身体两侧划圈来体验。教学顿音记号时,让学生跳一跳来体验,讲解圆滑线时,让学生慢慢蹲下或站起来体验。律动避免了空洞说教,它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   (2)歌曲演唱中“律动”的运用。在初学歌曲时,让学生一边唱一边离开座位随音乐自由走动,并随歌曲轻轻摇摆,学生兴致勃勃,充满新奇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有助于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有助于培养乐感。歌唱中适当地配合身体表情动作,能更好地使感情外化。如唱高音时双手向上, 这都有助于表现歌曲内容,对发声也有帮助。在学唱二声部时,我让学生用身体部位表示各声部的不同音高(如:一组在头上做动作,一组在胸前做动作),加强了学生的感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   (3)节奏教学中“律动”‎ 的运用。人的音乐节奏感主要指内心节奏感,而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从借助身体律动开始。节奏教学中,律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动作(如:走走、跑跑、模仿机枪扫射、时钟走动)和模仿自然音响(如:模仿动物叫声、一边走路一边模仿凉鞋发出的响声等)来体验节奏,并进行运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牢固地建立了内心节奏感。‎ ‎    3、采用“音乐游戏”形式进行活动化学习 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游戏和随意的玩耍,它必须促进学生体验音乐的内涵,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音乐游戏可用于某一内容的教学,也可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将乐器演奏、律动、舞蹈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起到“系”的作用。笔者从“新的角度”进行阐述:‎ ‎   (1)感受音乐中“游戏”的运用。在《丰收之歌》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做“跷跷板”游戏:五人一组,中间一人双手侧举做“跷跷板”,左右各两人(或全体同学分两组)做活动者,随音乐节拍上下起伏。游戏中让学生合着节拍做游戏,并要求学生通过动作幅度、表情的细微变化,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通过游戏,使学生对歌曲有了深刻的感受。‎ ‎   (2)节奏教学中“游戏”的运用。在节奏教学中,我让学生做“扮演节奏”的游戏,通过形象化的“扮演”及“拔河”表演感受节奏的时值对比,并通过人员的不同组合进行节奏组合练习。在《赶小鸭》教学中,我将歌曲中难以掌握的节奏抽出来,带领学生做“发电报”游戏,让每位同学当发报员进行发报。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节奏。 ‎ ‎   (3)创作教学中“游戏”的运用。在节奏、旋律创作中,我让学生做“接龙”游戏:每个学生以“节奏、旋律流畅”‎ 为游戏规则,凭感觉依次创作。在音乐动作的编创中,我让学生做“音乐停动作停”的游戏,通过静止时的相互观察,在快乐的游戏中激发创作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还让学生做“当5分钟老师”游戏,体验“角色互换”,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游戏中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4)整堂课“游戏”的贯穿。如:在《美丽的朝霞》教学中,首先创设大森林情景,把学生引到“童话王国”、欣赏排箫独奏《云雀》,再带领学生进入“节奏城”(敲对了节奏城门才会开),然后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不知不觉中迎来了《美丽的朝霞》,在山上尽情地歌唱。‎ ‎4、综合运用“多元化”活动形式进行活动化学习 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同时开放身体多种感知通道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可见音乐教学不能只用单一的形式,而要根据音乐内容的多样变化性发展更多的活动形式。 ‎ ‎   (1)节奏教学中“多元化”活动形式的运用。在节奏教学中,掌握稳定的节奏对学生以及大人来说都不太容易,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上,要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多种活动,不仅运用乐器演奏、律动、游戏,还让学生听听、看看、读读、写写、问问、议议 ,再配合歌舞以达到目的。如:让学生先读歌词(今天 真让我 好高 兴,去看大象精彩地表演),再模仿大象的大耳朵或模仿大象甩长鼻子踏着稳健的步伐走路,然后编成歌曲唱唱、吹吹、做游戏,教师时刻引导学生注意节奏的稳定。‎ ‎   (2)识谱教学中“多元化”活动形式的运用。在视唱教学中,出示有一处错误的歌谱让学生听听、想想、找找、改改;出示几句歌谱让学生听听、排排以及吹吹(竖笛)、哼哼、唱唱、抄抄、动动(感受音高)、背背等活动形式倍受学生喜爱。‎ ‎   (3)欣赏教学中“多元化”活动形式的运用。在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听后编编故事、议议、画画音乐形象、讲讲情绪的感受,用线条画画旋律的走向或让学生为作品配一幅图画(教师出示、学生选择),学生积极参与。‎ ‎(4)音乐知识教学中“多元化”活动形式的运用。在教学“渐强”、“渐弱”时,不仅通过动作来感受,还通过朗诵古诗(语气的力度变化)来体会。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形式,将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歌谱教学中,笔者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采用什么活动方法由他们自己选择,由于乐谱具有模糊性特点,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块充满快乐的实践园地和创新阵地。课堂上,有的在划拍,有的在模仿知了叫声、 走走跑跑学节奏,有的在自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吹奏或演唱二声部,有的在为同学伴奏,有的在边唱边舞,有的在“拜访小老师”(听小老师吹奏或演唱)•••••主体性得到了有效地发展,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培养。在主动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这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   (二)教师的引导操作   ‎ ‎    在活动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学会“善于引导”,“导”要得法,须在引导方法上下工夫。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            1、新学内容的导入 ‎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善导”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习惯,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共同倾向及个别差异,针对个别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目标,使导入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新学内容的导入,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兴趣需要,采取使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形式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乐于去探究。 ‎ ‎2、 分层次设置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化学习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设置目标能引导学生进入有目的的学习活动状态。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层次,揭示学习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分层次设置目标后,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学习目标。 ‎ ‎3、 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化学习 ‎    学生确定目标后,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地将新学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运用活动化形式及“比比、赛赛”‎ 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朝着目标积极探究。教师还要创造“敢想、敢说、敢试”的氛围,启发学生敢于实践、善于质疑,大胆创新,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时,教师在让学生尝试学习时,勤于巡视、鼓励,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疑难问题。根据学生在“活动化”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对只有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他们向同学请教,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对没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设疑提问、典型启发等方法进行精讲,促进学生有效地排难。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疑提问,让其他同学回答,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 三、成效与收获 活动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而设置的,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合乎音乐自身特点和学习规律,合乎现代音乐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它让学生在快乐、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殿堂,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探究性的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1、 主体参与更积极 通过活动化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主动性与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从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有条理地探究,爱和别人比着学、 爱争论、大胆质疑、主动要求回答问题、自信心等表现上以及学生在课外能按照目标积极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可以看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了全面素质的提高。‎ ‎2、 情感体验更丰富 通过活动化教学,学生情感体验明显加深,这从学生演唱、欣赏中表情、乐感等表现中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知识的学习中体验到的一种情感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活动化教学就是通过加深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化教学对加深情感地体验起到独特的作用,加深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内化有着重要意义。‎ ‎3、 潜质提升更全面 通过活动化教学,学生能轻松地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在自学新歌中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同时,由于活动能激活思维、加深情感体验,因此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从音乐活动中的积极动手实践、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勇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善于观察、对音乐富于联想和幻想、不拘别人的见解、音乐思考方法新颖奇特(多方面、多角度)、好发表新异见解等方面可以看出来。在对学生的素质测试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未实施活动化教学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活动化教学还能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如:五年级的同学在爬山活动中,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在四年级时学的《拉藤》,还津津有味地说起当时上课时活动的情景。‎ 四、建议与反思 活动化教学的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自然流露,达到 ‎“寓学于乐”。为了发挥它的最大优越性,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仅要创新、灵活运用活动化教学,同时还要考虑下列问题: ‎ ‎1、 活动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具有目标意识 选择活动化教学内容时,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新的材料,可将同一主题、同一形式及不同风格的作品组合在一起,完全可以重组、自选教材。同时,活动化教学的目的是利用活动的信息性和培养性价值,寓教于活动之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每个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建立一个合理、完善有层次的目标体系,通过有层次的目标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2、 明确“活动”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 活动化形式必须服从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同时,应明确活动化教学有其优越性,但并不排斥其它教学法,相反地,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应注意和其它教学法配合使用,使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特点。如:有些学生在律动、舞蹈中放不开,教师就应采取一些方法,在心理上帮助学生逐渐消除紧张、怕羞的心理,同时,教学中要从基础入手,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和周围熟悉事物的活动方式为动作模式,避免因学不像引起自卑心理。‎ ‎    3、实施活动化教学应注意有张有弛 一节课活动内容安排得过多过密,超过学生的承受力,学生就会感到疲劳,活动就不能产生积极效果。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和把握“动”与“静”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    4、注重学生参与和内化效果,使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参与应从参与率、参与度(是否全身心投入)、参与的质量(效果)三方面去衡量。学生素质的形成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自觉的内化,因此活动化教学中要在“内化”上下功夫。教师必须重视各种活动真正能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学思结合,促使内化。‎ 实行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促进素质的内化。对于所有内容的学习都可以运用“活动—表演—评价(自评、学生评)”这个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探究,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层次,落实目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不断提高,评价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随之提高。 在“活动—表演—评价 ”这个过程中,“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表演”能使学生暴露问题,“评价”创造了一种良好的讨论、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提高,并具有激励功能。‎ 当然,笔者在结合本校实际、学生实际基础上展开了的一系列活动,不可避免地回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孰优孰劣、孰长孰短还有待于各同行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集思广益,切切实实为孩子们铺设学习的平台,让孩子们与音乐亲密接触,将活动进行到底!‎ ‎                                                                                                                                                          ‎ 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学的全新品质》刘以林 冯克诚 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 ‎    2、《体态律动教学琐谈》何庆和 文     ‎ ‎    3、参考《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关文章(略)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