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心得6篇与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心得体会5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心得6篇与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心得体会5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心得6篇 【篇一】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按照这一构想,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两步战略目标,已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世纪末顺利实现。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是仍然有一些短板,我们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科学研判,统筹推进。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剩下很多难啃的“硬骨头”还未解决,在跑好这“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工作中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统一认识、因时施策、因地制宜,消除短板弱项,确保统筹推进“不留锅底”。精雕细琢,追求创新。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发挥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匠精神。找准本地的发展短板,沉下心来分析研究补短板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深耕细作,把短板补精细。各级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深刻认识和掌握本地区短板弱项所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补短板的策略多种多样,要巧用眼力和脑力,时刻保持攻坚克难的冲劲,学会成为“多面手”,善用巧劲精准施力。勇于打破常规,积极创新,不断摸索新路子,探索新方法,拿出新举措。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习近平书记曾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全县各村,当市委书记要走遍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走遍各县市区”。广大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和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防止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确保补上去的板子质量过硬,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干部和群众之间要团结一心,争取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共同应对困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篇二】 “太极拳”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可追溯千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具有含蓄内敛、连绵不断、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鲜明特点。长期以来,绝对贫困、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直是困扰改革发展的“硬骨头”。面对既定目标任务,各级党员干部可深悟太极拳之精髓,学会见招拆招、借力打力、刚柔并济,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从而保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环保攻坚战、补齐民生短板,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有效回应。 见招拆招,太极拳“云手”VS脱贫攻坚“硬骨头”。“云手”虽是“防守招式”,但其内涵却能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当前脱贫攻坚“赛事”已经到了“一招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切不可松懈、歇脚,正需要这样的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见招拆招”,急需一鼓作气拿下“三保障”壁垒这一场比赛稳住阵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提到,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四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二是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三是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等;四是1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破“三保障”壁垒应以加强兜底机制为抓手,统筹协调运用好保险、社会救助等一系列社会资源,着力解决“三保障”问题,以“太极拳云手”绵绵不绝、滔滔不断之气势啃下“三保障”壁垒这块“硬骨头”,拿下这一回合“比赛”。 借力打力,太极拳“揽雀尾”VS绿色发展“硬骨头”。“揽雀尾”与硬骨头“突出环境问题”对阵时,需发挥借力发力、借力打力的巧劲儿,顺势而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检验全面小康成色的“试纸”,直接关系着全面小康的质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绿色生活的体验。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提高全面小康成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观,就应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先后已推进了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等一系列措施,已在民众思想观念里形成了环保理念,营造出全民环保的良好氛围。面对环保攻坚战中的“硬骨头”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向往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打赢“环保攻坚战”应顺势而为,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大气治理、垃圾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治理行动,直指要害关键,啃下这根“硬骨头”,确保小康成色。 刚柔并济,太极拳“闪通臂”VS民生保障“硬骨头”。“闪通臂”,如其名,快如闪电,讲究臂、背、腰同时发力,集中力量攻其一点,正是民生领域短板的“克星”,与其对阵威风尽显。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民生“短板”这块硬骨头依然存在,赢下本场比赛,要以登顶之决心,集中“火力”补短板、堵漏洞。针对农村薄弱环节,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完善水利设施、道路设施、电信设备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设备;持续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用力,保障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救助体系,保障有学上、能看病、老有所依;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治理效能,凝聚民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挖掘、发展产业能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集中优势兵力,啃下民生领域短板这块“硬骨头”,再下一城。 【篇三】 近期,我认真学习《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 然而,“船到中流浪更急”,发展取得的成绩虽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等生”。但是,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需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答好“优等生”到“尖子生”的“加试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愿景。 要确保今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将551万贫困人、0.6%的贫困发生率双双降为0的任务还“道阻且艰”。一方面,坚持产业扶贫“旗帜”不动摇,持续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把基础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靓、惠民产业做细,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人一招”,避免“大水漫灌”式、“千篇一律”式发展产业,形成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通过“五个一批”扶贫政策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还要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学返贫等可能导致脱贫攻坚功亏一篑。因此,要建立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教育、医疗扶贫机制,强化社会保障覆盖率,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病掉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福祉、关系着民族未来,历史的发展警示着我们以牺牲环境谋取一时发展是不可取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美丽中国”的提出到“生态文明”建设,从“两山理论”走进联合国到全面小康离不开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昭示着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因此,既要驰而不息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散乱污”企业治理等系列环境突出问题。又要加快转型升级,利用科技的力量将“秸秆”“垃圾”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价值转化,做到一举多得,奋力答好生态环境这道“加试题”,让环境保护“红利”造福于子孙后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民”二字是今年“两会”的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答好民生福祉这道“加试题”。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群众的难事当家事、群众的来信当家书,着力解决好群众最急、最盼、最想的事情,提升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另一方面,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解决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民生领域问题,巩固好民生福祉“最难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让全面小康之路不落下一户人、不落下一个人。 【篇四】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22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补短板、补什么、怎么补”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工作着力点。《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这篇重要文章肯定发展成就、阐明思想方法、聚焦明显短板、提出任务要求,为实施精准攻坚,跑赢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科学遵循。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作为14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要在短板上下功夫,要锁定全面小康目标,加大攻坚力度,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真正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实施精准攻坚。各地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认真梳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补齐民生领域突出短板,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任务仍然艰巨。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要保持清醒头脑,主动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凝心聚力攻克难关,确保攻坚成效不打折,全面小康的质量不降低。 【篇五】 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020年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科学高效地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 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近平总书记强调,“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体现了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思想,要在补齐短板弱项工作中认真领会: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而相较于城市,农村条件和基础更差,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更多;其次,从发展情况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并存,对于不同地区,显然不能搞“一刀切”;第三,即使同是农村,我国南北方之间发展水平不同,东、中、西部发展状况、物价水平、生活条件和自然资源迥异;第四,即使同在一个村里,富裕人口与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共生,其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基于以上,不同地区、人群之间要摈弃“平均”思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施策,在国家整体目标统领下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层级目标”和众多细分“个体目标”,尤其要聚焦老弱病残贫困人口、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领域的短板弱项,提高不同层级整体目标、个体目标的“精准度”。 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就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一是坚持“绝对标准”一以贯之,既不会降低或推后,又不盲目提高。“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不宜再作调整”,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绝对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强调“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防止不切实际吊高胃口,避免盲目攀比”。二是相对标准根据情况持续改善和逐步提高标准。关于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来还要持续改善”,要求围绕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治理大气、土壤、水体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三是重视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并行推进。从加强党建统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高站位,谋划长远,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六】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补强短板问题,即农村这个“短板”。这是因为:作为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既然是全面建成,就要在短板上下功夫,在短板之短板上下大功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1.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未脱贫,并且即或脱贫了还要防止返贫问题发生,加之这个标准还比较低,还需要持续努力提高,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2.农业现代化与其它三化不同步,与“四化同步”要求差距很大。加之,我们是农业大国,但离农业强国目标仍有相当距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3.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薄弱且不配套,离“城乡一体化”要求差距很大,让农村美起来还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基本实现。4.农民增收的途径、方式、方法还较少,需要积极探索研究,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人员相比仍然比较低,让农民富起来还有许多路要走。5.怎么补呢?总体上应该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搞好精准扶贫。具体讲:第一,在“四化同步”中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核心是“让农业强起来”,一方面农业本身要发展,要加速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要靠其他“三化”来帮助农业现代化,使其能够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现在要更加明确“以工促农”,加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6.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补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富起来”,确保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继续高于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提高新型农村医保和社保水平,最有效地分享改革成果。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心得体会5篇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心得体会5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就是要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关键。 理论武装思想,建成政治立场坚定的战斗堡垒。要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首先要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中学习中强调,要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基层党组织要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统一起来,不断凝聚信仰的力量。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强健筋骨体魄,建成组织有力的战斗堡垒。健全组织体系,配强组织力量,是提升组织力的前提和基础。要不断扩大基层的“两个覆盖”,推进党的组织设置创新,特别是在“两新”组织中,确保有形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覆盖,让那些新建党组织增强动力、发挥作用。通过政策倾斜,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尤其是在村(社区)“两委”班子的配置中,把提高人选质量、调优队伍结构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换届选举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村(社区)“两委”班子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同时选优配强为每个村配备“第一书记”,为村“两委”班子带来敢想敢干的新鲜血液。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增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党员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丰盈血肉温情,建成凝心聚力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影响着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目标实现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深入群众生活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作用,真心实意为党员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赢得党员群众信赖,使其成为团结党员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凝聚民心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嘉兴南湖上探寻真理曙光的一叶红船,到如今一往无前、劈波斩浪的时代巨轮,一个初心不改、恒心不移的伟大政党,即将迎来百岁华诞,那镰刀锤头的光芒必将指引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 历史的关键点,总是意味深长。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比上年净增132.0万名。现有基层组织468.1万个,比上年净增7.1万个,增幅为1.5%。其中基层党委24.9万个,总支部30.5万个,支部412.7万个。党员数量稳步增长,党员队伍持续优化,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党的执政根基进一步夯实,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坚强有力”源自善善从长、源源不竭的“创造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组织就必须在坚持守正的同时,时刻紧盯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树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就是增强创造力的过程的思维,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在形式、内容和覆盖面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促进党建与时代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创造性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大力探索“党建+”“党课开讲啦”“智慧党建”“党建引领社区物业服务”以及“构建城市大党建格局”等党建工作新理念和新模式,主动回应实践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坚强有力”源自拳拳服膺、了了可见的“凝聚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在于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挽狂澜于既倒,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挺身而出,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让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大战大考,疫情如镜。这一伟大斗争实践,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彰显了我们党为了人民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崇高理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效率,也让党心民心空前凝聚。 “坚强有力”源自节节胜利、久久为功的“战斗力”。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行动是最有力的带动,示范是最鲜明的垂范。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事业,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当前,距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时刻,已不到200天,叠加疫情影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更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的“硬仗”。“打赢”就是“承诺书”,“必胜”就是“军令状”。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既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又是直接组织联系群众的“第一公里”,理应争做“主心骨”,甘为“引路人”,勇当“排头兵”,层层压实责任,处处冲锋在前,以更过硬的作风、更强烈的担当、更艰辛的努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坚决兑现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懂得感恩才能收获成长。党的“坚强有力”,需要每一位党员“为党助力”,那是我们初心如磐的人民立场,也是我们使命在肩的奋斗荣光! 【篇三】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工作的“神经末梢”,也是打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要在“忠”“精”“强”三个字上下功夫,念好基层党建“三字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 “忠”,“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强身之要,莫过于有一颗“红心”,这颗“红心”,就是对党忠诚,忠于组织、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不断淬炼政治素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深悟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厚植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可靠的思想基础。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念好“忠”字经,不忘初心,以“忠”立身,发挥好带头模范作用。 “精”,“术业专攻,尚德笃行。”练就一身过硬的看家本领,是每名党员立岗之本、履责之要,精通业务更是最执着的岗位追求,不仅能满足工作“过得去”,而且能促进发展“过得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聚焦主业,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做到熟悉政策、业务精通、争创一流,既当勤学苦练的“内行人”,又当综合全面的“多面手”,争做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通”,念好“精”字经,做到精准精确,独具匠心,用精干本领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 “强”,“凝神聚力,强基固本。”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要筑牢根基,强抓组织和人才建设,以党章为纲,以准则为绳,以条例为戒,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短板,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的事业上来,念好“强”字经,精准发力,聚强合力,形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篇四】 七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保证还是党的领导”。 有党才有国,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最正确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民族复兴必然沦为空想。历史和现实证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是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人民在苦难中抬起头来,站起身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近30年的曲折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14亿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它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当前,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特别是今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际突遭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党心民心空前凝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全国上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的“中国答卷”。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用伟大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能够驾驭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99年的奋斗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磨难,领导一个东方大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性质及其独特优势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集中一致,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凝聚成的磅礴力量,必将使我们扫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障碍,必将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更大的信心、更强的能力、更好的条件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正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探索和奋斗牺牲,带领着这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乘风破浪”“劈波前行”。 【篇五】 建党99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选择在七一前夕召开,意义非凡。“这既是庆祝党的生日的一次重要活动,也是为了推动全党深化认识并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广大党员干部应读懂“前夕”背后的意义,坚定不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前夕”背后是为99周年庆生的别样献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到“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再到“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每年都在“七一”前夕就党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回顾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历程,总结成就和经验,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今年是建党99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亦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更加需要坚强的组织保障,一场“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集体学习恰逢其时,是建党99周年的最好庆祝。 “前夕”背后是抓党组织路线建设的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猎狐”,党中央针对党的组织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卓著成效,有力地印证了“什么时候坚持正确组织路线,党的组织就蓬勃发展,党的事业就顺利推进;什么时候组织路线发生偏差,党的组织就遭到破坏,党的事业就出现挫折”。在此基础上,2018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如今在建党99年周年前夕,再度着眼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习近平更指明五个“抓好”,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抓组织建设持之以恒的定力。广大党员干部应积极响应,在思想上提纯,行动上看齐。做好“知心人”,不以己咄人,不以权逼人,秉公仆之责任,办实事办好事;做好“干净人”,深明“四风”之害,紧握心中之“戒”,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走好党的组织路线。 “前夕”背后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468.1万个。党员队伍如此庞大,如何培育好干部?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就指出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七一前夕这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要“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广大党员干部应不负所望,做到“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在遇到阻力和困难的关键时刻撑得住,顶得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