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上的“添油加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上的“添油加醋”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上的“添油加醋” ‎ ‎   在做饭烧菜时,我们不能只是将菜炒熟即可,不必须要“添油加醋”,以使菜的色泽更好看,同时也更有口味和营养。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借鉴这一方法,不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可以收到特别的效果。‎ ‎  一、把握方向,渐入佳境 ‎  李镇西老师在教授《骆驼祥子》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推敲了几个字词,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在李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课文结尾的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  要教师觉得这是个关键问题,于是就开始“添油加醋”了,借此来把握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从而一步步地将达到教师预设的目的。下面是李老师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断:‎ ‎  我提高了声音说:“咱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刚才那个同学的问题就好理解了。”‎ ‎  这时,我才开始板书课题,我有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 ‎  我刚一写完,学生就嚷起来了:“错了,错了!应该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老师您刚好写反!”‎ ‎  听到学生们激动地声音,我真是很高兴,因为学生们敢于当众指出老师的错误。看来,我刚开始上课时那番话没有白讲。‎ ‎  但是,我故意不认错:“我没有错!是的,我写的课题是和书上不一样,但意思都是一样的。——你们看,‘烈日和暴雨’是什么短语?”我有意引学生“上钩”。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并列短语!”“对了!”我很得意地说,“既然是并列短语,那么连词前后的部分并没有主次之分,当然就可以颠倒一了啦!‘烈日和暴雨’、‘暴雨和烈日’,都差不多嘛!”‎ ‎  “不对!”一位女同学似乎有些激动,她说着便站了起来:“题目取为‘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课文先写的是烈日后写的是暴雨,这既是天气变化的顺序,也是课文的大体结构。怎么能够随便颠倒呢?”‎ ‎  “哦!”我故作恍然大悟状,“嗯,同学们言之有理。看来,‘烈日和暴雨’真还不能颠倒。好,我接受同学们的看法。谢谢同学们!”‎ ‎  学生们觉得自己获得了胜利,脸上露出了笑容。‎ ‎  李老师用两个短语顺序故意颠倒来“添油加醋”,这样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李老师也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在跟着他跑了。于是,他开始学生讨论课文的第2段和第11段,水到渠成地得出作者对柳叶描写的精当。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朱自清的《春》里对春雨的描写,《金色的大斗笠》中对夏雨的描写,让学生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含,进而把学生的思维由课文本身遣字造句的艺术引向更深层次的对作者人生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  二、提供方法,帮助理解 ‎  王老师在上《游山西村》这首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准确背诵,在指导上来了个“添油加醋”。下面是课堂上的一节:‎ ‎  下面我们开始背诗。在背诗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套记忆的方法——信箱联想记忆法。请看投影,这十个词一分钟你记得住吗?(学生开始记忆,一分钟有几个同学表示能记住。)‎ ‎  师:老师教你一种方法,不但一分钟内每个人都能记住,而且还可以倒着背,并且几天都不忘。咱们班平时记得最慢的是谁?(AAA)请站起来,刚才你记住了吗?(没有)一分钟后我相信你也能记住。请坐。我先教你一套人体信箱: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前胸、后背、手、腿、脚。这十个部分是我们熟知的事物,熟到不用想,我们把它们当做信箱,借用它们帮我们记忆。怎样用呢?把面条装在头发信箱里,怎样装呢?用联想,面条象头发一样柔软。他很伤心,眼睛里流出了墨水。我的鼻子象一座小山坡。嘴里含着一枝鲜花。他的脖子上有一道伤疤。地理老师的心里装着一幅活地图。他的背上背着一个书包。我的手上充满了力量。他的大腿粗得像水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有一只……哇,像恐怖片一样,我们把它想得合理一点,猪脚。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  师:能不能倒着背呢?试一次。‎ ‎  生:冰箱、水桶、力量、书包、地图、伤疤、鲜花、山坡、墨水、面条。‎ ‎  师:AAA,能背吗?试一次。‎ ‎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  师:鼓掌。(走上前去摸头,握手)这个信箱还可以用到诗歌的背诵中去。以《归园田居》为例,每句中找出一个关键字词来。种豆、稀、晨、月、道、衣、愿。进行联想。‎ ‎  脑袋上种豆子长出头发来。我的眉毛很稀。他的鼻子一到早晨就打喷嚏。我的牙齿象月亮一样洁白。脖子连接大脑和身体,国道连接首都和各地。我今天穿着一件新衬衣。岳飞的背上刺着“精忠报国”的宏愿。大家试着背一次。(学生齐背《归园田居》,背书热情很高。)‎ ‎  师:看来过目不忘啊,只要大家坚持锻炼,联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下面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背《游山西村》。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  大家分别把它们装进信箱。‎ ‎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一分钟。‎ ‎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  果然,学生们都背了出来。如果只是让学生自由背诵,就是能背出来所花的时间也要多得多;而有了这样借助形象的“添油加醋”式的记忆指导,学生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了,想象力和理解力都得到了增强。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会体验记忆的乐趣,进而轻松地记住新知识。‎ ‎  三、立足关键,渲染重点 ‎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有重点内容的。对重点内容,如果常规讲解,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要能适时地在关键处“添油加醋”,就可以抓住“象鼻子”,顺利解决重难点问题。‎ ‎  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卧薪尝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越王勾践“忍辱负重”这一重点,就设计了这样一段。‎ ‎  薛老师在让学生明白了越王兵败后主动去当吴王的奴仆后,就“添油加醋”地问:奴仆指什么?学生综合出的结论是:“帮大王做事的人”“伺候大王的人”“就是现在的保姆”‎ ‎  薛老师在黑板上很自然地写了一个微微弯腰的篆文“人”,自己又做动作,两手放在胸前,提问:“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的争论中明确这是个“女人”。这么听话的女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低,后面还要加上一只大手,这就是“奴”。随后,薛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个篆文“人”,并在他头上画了标记,还在尾部插上一根毛,问学生:“什么后面有毛?”是动物,可见这类人完全没有人权,就是“仆”。‎ ‎  通过形象的篆文,让学生理解了奴仆的含义,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讨论中明白了这“奴仆”与“保姆”‎ 的区别。接下去,薛老师就引导学生思考了:身为一国之君的越王,去给吴王当奴仆,可见越王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为什么能忍受呢?因为他有一个信念,就是打败吴国,所以能忍辱负重,主动去吴国去做吴王的“奴仆”。‎ ‎  这样的“添油加醋”后,学生明白了“奴仆”的含义,也就懂得了关键词“忍辱负重”,原来是为了东山再起。重点理解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四、充分铺垫,导入新课 ‎  教师在教授新课文时,如果要能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导语,来个“添油加醋”,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赵健夫老师在教《短文两篇》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作为引子:‎ ‎  师:那好!谁来说说“射雕”里面的四大高手?‎ ‎  生:我来——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正淳,北丐洪七公。‎ ‎  师:说得多准确,谁说我们班的记性差,这么长的小说中的人物都记得,那我们平时要求背诵的名人名言名篇如果用心去记不是小菜一碟吗?(笑)‎ ‎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  师:XX,你有什么问题?‎ ‎  生:老师,你说错了!不是“四大高手”,是“五大高手”!(笑)还有一个“中神通”,也就是周伯通!‎ ‎  师:瞧,他看书多仔细!大家要向他学习,还敢于对老师的话质疑,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品质!那么黄药师写过一首诗,谁能够说出来吗?‎ ‎  (没有同学能够说出)‎ ‎  师:请大家看屏幕!‎ ‎  (出示黄药师的诗:‎ ‎  齐乞何能有妻妾,‎ ‎  邻家安可日攘鸡。‎ ‎  当时尚有周天子,‎ ‎  何事纷纷说魏齐?)‎ ‎  师:有谁能够知道这首诗的含义?‎ ‎  生:老师,第一句就是讲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吧?‎ ‎  师:很好,说明你预习很充分!等会请你讲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  生:好的!‎ ‎  师:哪位知道第二句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么?‎ ‎  (又是沉默!)‎ ‎  师:那我来给同学们讲讲吧 ‎  ……‎ ‎  生:老师,这个寓言的作者是谁?‎ ‎  师:问得好!这个故事的作者就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主人公”孟子,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领悟到孟子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富于形象”,就是善于用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深奥的道理。那么对这个故事的寓意你有没有新的见解呢?‎ ‎  (大家开始讨论,但没有主动发言的意思)‎ ‎  师:大家看黄药师的诗句“邻家安可日攘鸡”就知道黄药师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当然它的寓意也是我们可以讨论甚至争论的话题,这个留给同学们课后进行研究,好吗?‎ ‎  我所以这么说是希望同学们养成质疑思辨的好习惯,今天上的这节课也是一样,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老师们展示我们班级的风采,好不好?‎ ‎  这样的导语设计可谓一箭三雕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孟子作品的大致风貌,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质疑反思。象这样的“添油加醋”,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是很好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