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利与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论文之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利与弊 ‎ ‎  长乐中心小学  谢淑斌 ‎  摘 要:在当今时代,网络所构建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撞击着传统文明的围墙,并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关网络与学习之间关系的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网络这样一个强大的媒体? 它能否象人们所预测的那样会最终取代传统的、在教室集体进行的教学,并使未来的教育成为“彻底分散的”、人机交互的远程教育呢? 本文就此对网络学习的利与弊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指出网络学习虽然具备强大的优势,但它并非完美的教育者。它与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促使学习更加高效。‎ ‎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习;利;弊 ‎  引 言 ‎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且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教学中来,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网络在当今社会是必然物,它有利,有弊,关键看你是如何去理解的,用好了,它是黄金屋,没用好,将影响你一生。‎ ‎  一、 有关网络学习的概述 ‎  (一)网络学习的特点 ‎  网络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人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而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 ‎  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相对具有了更多的信息容量、更复杂的技术操作,同时提供了变革性的学习环境。正是这种变革性的学习环境,使网络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呈现如下的一些新特征:‎ ‎  (l)开放性。网络环境具有的跨地域性和开放性,使网络学习也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征。‎ ‎  (2)平等性。网络坏境倡导一种平等的价值观,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意识,日常生活中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在网络社会中均失去了它以往的作用。‎ ‎  (3)虚拟性。网络学习行为是发生在一个开放、虚拟的情景中,通过视频、音频、BBS、学习网站等多种技术手段,为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虚拟活动背景。‎ ‎  (4)交互性。网络环境体现了高度的互动性,每个人不仅是信息资源的享有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从而产生某种交互效应或共生效应。‎ ‎  (5)自主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与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学与不学、学什么和怎么学,决定学习的步骤和进展,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自主性。‎ ‎  (二)网络学习者的特征 ‎  在理想状态下,网络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功能和角色的变化,对于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网络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特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学习主体的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具有个体差异的学习效果。总体来说,网络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具有两个方面的体现:‎ ‎  一方面,学习者个体具有差异性和灵活性特征。在网络教育学习中,学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学习以及简单划一的学习材料,不再是统一学习模式下培养的“统一规格”的产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先前的知识水平、学习经历自主的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环境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 ‎  另一方面,学习者个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时间地点、交际等方面的制约,而表征出被动性特征。诸如在一些场合下,学习者可能会同时面对多种学习任务或其他事物的干扰,不能完全的投入到学习中;学习者可能不能独立的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在缺乏教师指导和交流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学习方向或无法跟进学习进度,以至无法完成学业。‎ ‎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 ‎  (一)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共享资源成为现实 ‎  网络环境中存有大量数据(教学案例、课件、电子档案)、多媒体资源资料(如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软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广大师生共同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师生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其他师生共享。几年来,我校通过校园网,最大限度地让校内电子档案、教学资源、远教资源、教师文件、学校图片等最大限度地共享,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  (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 ‎  网络环境下学习,将彻底克服传统教育和传统学习在空间、时间、受教育年龄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性和组织性的学习需求,使得网络时代的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环境下学习将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者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满足个性化的要求,使学习者真正做到主动地学、积极地学。‎ ‎  (三)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  网络环境下学习,扩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网络将世界各地的学校、图书馆等种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各地的优秀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 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通过网络,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收集组织材料,并对收集组织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还经历了多种的体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  (四)实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 ‎  网络环境下学习一改过去师生难以广泛的、面对面的交流与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不仅可以从网上做题和查看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在网上向老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环境中,可设立留言板,让学生在线就某个问题进行自由发言,一些在课堂教学上难以听到的新的见解,可贵的想法,在这时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恰当的引导,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QQ、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不仅没有减少,相反,还扩大了交往的范围。网上学习,为学生的交流协作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  (五)网络教育---实现终身学习梦想 ‎  网上学习的独立性和自律性使得因特网成为实现终身学习的最有力工具。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年轻的全日制学生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成千上万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度完成学业。而在信息年代,世界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单一采用传统教育形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技术、经济、结构、组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中,任何人都很难具备工作的安全感。要想取得工作安全感,唯一的一种方式就是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劳动技能, 而终身学习。”‎ ‎  事实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已广为人知,而互联网的存在为这一意识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于那些必须穿梭于正常工作、家庭生活和继续学习之间的成年人来说,互联网提供的远程教育成为他们实现终身学习梦想的最佳选择。通过互联网,学习者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选择下载自己喜欢的课程。事实上,互联网使终身学习变得更加现实。‎ ‎  (六)此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将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方针,成就“以学为主”的方针 ‎  网络环境下学习有利于实现教育面向新时代和培养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跨世纪人才、追求新知和不断自我更新的人才、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真正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网络环境下学习更能体现生活即学习,工作即学习的新的学习理念。‎ ‎  三、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弊端 ‎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学习,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了解、应用、开发毕竟还有限。正如,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利弊,同样,网络环境下学习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学习方式,为了能充分发挥远程网络教育手段的作用,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它的不足之处,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作相应的改进,来指导我们进行网络学习。‎ ‎  [5]‎ ‎  (一)网络课程学习缺少情感交流 ‎  由于我国网络教育刚刚起步,影响网络教育情感缺失的原因很多,如网络本身的特性,传统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当老师给学生面对面讲授时,优秀教师能够注意情感的诱发、情感的反馈以及情感的融入,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记忆,以至终生难忘。然而,网络教育没有现实中的教师参与,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毫无情感的冷冰冰的数据交流。如何使网络教学充满感情交流,对于网络课程制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  (二)网络教学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 ‎  经常处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容易导致人的自我封闭。网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各自沉溺于同“拷贝世界”‎ 的对话而减少了面对面相互交流的机会,是一个相对自封的环境,网络教学中的人机交往也使得学生户外活动的机会削减了,长期的后果便是自我封闭。因此,应当有机的将网络教学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实现个体和群体的户外联系。‎ ‎  (三)高质量的网络教材难以保证 ‎  网络教学要求教材能反应最新的知识,因此教材的更新周期较短。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教材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这是比较困难的。同时,随着网络教材的数量急剧增加,必然导致教材整体质量的下降,也可能引起教学信息的无序化。另外,并非所有专业都适合进行网络教育,尤其是一些需要大量实验的传统专业,以及教学信息的安全性,网络费用的偏高等均会影响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 ‎  (四)网上进行独立学习决非易事 ‎  网上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是其主要特征及优点。但与此同时,纯粹人机交互的学习途径使得在线学习缺乏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这使得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孤立感。根据传统的观念,真正的教育是在正式的课堂上进行的。那些脱离校园的学习常被认为是要么不很正式、要么不够水平。这种传统观念极可能使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先在心理上对自身的惰性作出妥协和让步。再者,来自大专院校和学术机构的信息和课程只是因特网信息海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面对网上为数众多、五花八门的信息渠道,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控,很难保证学习者会合理地利用学习时间。事实表明,独立学习者的确很难象校园里的学生一样严于律己。我们必须看到,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教师的热情鼓励是大多数学习者积极进取的力量源泉。在课堂学习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有一种责任感彼此制约,这种责任感会督促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独立学习者虽然可以被计算机发出的反馈所刺激,但这种来自机器的鼓励与人文的来自教师的激励或来自同学的竞争压力还不能相提并论。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要面对各种冲击和压力,这是机器所难以效仿的。总之,独立学习者并不一定是主动学习者。当学习者被赋予充分监控自己的权力时,很少有人能够成功的掌握这种自由。独立学习者因缺乏来自社会、来自人群的压力而更容易原谅自己的惰性、失误与耽搁。‎ ‎  (五)互联网可能成为剽窃者的乐园 ‎  网络学习的另一弊端恰恰又是它的一大优势所在---即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各种形式的信息。当人们可以如此轻易的获取大量信息时,能否确保学习者在自己认真思考之前不去直接查询答案呢? 事实上,对于自控能力不是很强的学习者来说,因特网往往是他们直接寻求答案的源泉,这就象懒于思索的人做智力测验的题目时往往会直接去查找答案一样。网络所提供的方便会使人们依赖计算机去回忆、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么人类的大脑又有什么作用呢? 当前无论什么话题都很容易在网上查到相关信息,只要在网上输入查询信息的关键词,你就会看到一长串与此相关的网址,这些网址或免费提供或标价出售相关信息或论文。据说,象自称“魔鬼屋”或“欺骗者”的网站专门存储了不计其数、门类众多的论文和各科作业参考答案,只要你付给他们6到10‎ ‎ 美元,无论是什么样的论文题目、什么样的家庭作业都可以轻易下载到上乘佳作做为参考。对这种不道德的网络服务项目我们虽感震惊但却很难制止。而学习者如果不受教师的指导和监控,经常用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方式学习,则很难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他们将成为头脑简单、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这样的学习者有可能知之很多,但是理解得很少,因特网越“聪明”,他们对因特网依赖越多,则他们自身的心智发展越会萎缩。我们知道,人们智力水平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训练,如果人们过分依赖网络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则会渐失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进而缺失学习中必须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试想如果有朝一日学习者离开互联网即很难解决学术问题的话,这世界将变得多么可怕。‎ ‎  (六)透过显示器阅读的不便之处 ‎  网上学习的传播媒体是计算机,网上学习者要透过其显示器去获取学习材料,而透过显示器阅读材料远不如通过书本阅读资料方便,这点从人们往往只通过显示器阅读象电子邮件那样的简短信息就可窥见一斑。为什么呢? 媒体学家罗伯特?罗根解释到“人脑加工电子信息的方式使得通过显示器阅读成为一种非自然状态的行为。阅读书面文字是一种左脑行为,而通过显示器阅读电子文件却是由右脑进行的,因为马赛克状的电子脉冲必须经由右脑的重新组合才能创造出相应的形象信息。这就使得从显示器直接阅读有一种不可回避的内在矛盾,这也是为什么书本作为传播媒体终将盛行不衰的原因。‎ ‎  四、总结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虽然网上教育具备强大的优势,但它并非完美的教育者。那些认为网络育有朝一日将彻底取代课堂教育的言论错在把非常复杂的教育过程过于简单化了。总之,网络教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是一种具有很多优点的学习工具,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我们还需要对这一模式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及时了解网络教学的优缺点,找准努力方向,吸取有益经验,扬长避短,使网络学习真正而有效的服务于我们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学兰,刘鸣。网络学习与人的主体性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  [2] 潘东明,潘琪,张人径。网络学习探微[J].远程教育杂志,2002(6)。‎ ‎  [3] 曹梅。网络学习中学习评价的要求及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2 .‎ ‎  [4] 侯丽平。对网络学习者形成性评价及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人学,2007(1)。‎ ‎  [5] 许新龙。 对网络教学利与弊的分析[J]. 河西学院学报,2002(4)。‎ ‎  [6]lanchardJ.Hypermedia:Hypertext Implications for ‎ reading Education[J ]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1999.‎ ‎  [7] Mcluhan , Mashall , and Eric Mclunhan. 1988. [M]Laws of the Media : The New Science. Toronto : University Press.‎ ‎  [8] Mehan H.1989. Microcomputers in Classrooms : Educa2 tional Technology or Social Practice. [J ] Education and Anthropology Quarterly 20{1}.‎ ‎  [9] Reznick R , and D Taylor. The Internet Business [M] . Indianapolis[pub. data n/ a ] ,1997.‎ ‎  [10] Robert K. Logan. The Fifth Language : Learning a Liv2 ing in the Computer Age [M] . Stoddart Publishing Co.Limited ,1995.‎ ‎  [11] J udith M. Roberts 7Erin M. Keough. Why the Informa2 tion High Way[M] . Trifolium Books Inc ,199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