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语文论文之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郑维莉 贵州省正安县小雅中学 贵州 正安 563408 作为语文教师,恐怕都有一种感受,即作文难教,其操作性较语文知识的教学弱得多。对于初执教鞭的教师来说,有的简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我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我的切身体会是:作文教学是一件费时长、投入多、难得像语文知识教学那样见到大面积丰收的艰苦工作。正如有些老师总结的那样,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 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状态,刚踏进中学校门的学生更是如此。我认为,即使作文教学的最终结果是佼佼者甚少,但作文还是可教的,而且还是可以教好的。 ‎ ‎     ‎ ‎ 要使作文可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颗平常心。作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或者都能在作文大赛中获奖,而是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谈的方式跟别人交流沟通。我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必须较准确较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要求并不过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有了这样的平常心,作文教学才会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拟定作文教学的系统上,也比过去的教材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如果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上严格让学生人人合格过关,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 ‎      当然,要想作文不仅仅停留在写得清楚明白这个基本的档次上,就必须进行“提高”训练。其实,作文难教,就难在“提高”上。因为就整体而言,由于学生重理轻文,都存在着视野狭窄、课外阅读甚少的局限,即使聪明过人的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也难免“吝啬”,课外阅读与较差的学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这样,“提 高”训练的实施,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1   留心观察 ‎ ‎    每一本谈作文的书都会告诉你,要写出优秀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有所收益。这是常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经验。 ‎ ‎    如果只重复这些老生常谈,无济于事。老师们都很清楚,观察是有其局限的,即使做到所谓“行万里路” ,也难免会挂一漏万,有大量观察不到的东西。何况,初中学生功课那么繁重,几乎到了每星期七天都上课的地步,哪里能有专门的大块时间去观察生活呢?更何况,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观察的禁区及青少年所受的条件限制。因此,把观察仅仅定位在现实生活中是画地为牢。 ‎ ‎    人的经验的获得,一部分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历,而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即汲取别人对生活的 ‎ 观察体验。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事事都要亲身经历体验一番。勿庸置疑,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必须加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现代生活提供了观察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最便捷的手段,那就是各种媒体和大 量的读物,使我们不必行万里路而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在国际互联网络上,与相隔何止万里路之遥的人交谈。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也能看到世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生 活,甚至可以看到太空人在月球、火星上活动的情景。因此,我要求学生不仅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也要留心各种媒体报道的各种事件,只有做到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 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 ‎2   积累素材 ‎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这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既可学到写作技巧,丰富语言积累,还可陶冶情操,促发创作灵感;报刊杂志的大量知识与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材源;阅读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读,长篇文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便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水到渠成。3   热情鼓励 ‎  学生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我的作文能从老师的嘴里念出来,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我在写评语的时候,多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使学生发扬优点。讲评时,不只注重写作文的尖子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中等生尤其是作文较差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被老师认可。所以,我讲评的时候,对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努力发现他们写得较好的,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加以肯定、表扬。对较差的习作存在的问题,拿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原因,让学生来出谋画策,看如何改进,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实践证明,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有用处。我的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听到老师朗读我的文章,我真高兴。下次我还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课后找位作文较差的学生谈一谈,让他们直接从老师这里得到鼓励,同时也得到帮助,这又比单纯的批改评语效果要好。叶圣陶曾说过:“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越广泛越好。”‎ ‎4   引导学生走出写作的误区 ‎ ‎    误区之一:只准写光明面,不准写阴暗面。说得委婉一点,就是“要发现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写好人好 事。这是“文以载道”的一种低层次的体现。 ‎ ‎    记得有句名言: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何必强求学生一定千篇一律写什么“闪光点”呢?我认为,既可以 写真善美,也可以写假恶丑。否则,就反而会让学生去胡编乱造什么“捡钱包”、帮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等等 小学写滥了的故事。不过,应试作文不能随心所欲去写,而必须写“闪光的东西”,写编得好一些的好人好事 ,至少也得给文章加上“亮色”,否则,难免不会被认为调子低沉、思想灰暗、感情不健康等等。 ‎ ‎    误区之二:“文以载道”,必须有鲜明正确的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不允许写身边没有多大社会意义 的琐事,更不允许写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些烦恼与痛苦,甚至在文章中作个人感情的宣泄。 ‎ ‎    恐怕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再墨守“政治标准第一”的成规,然而其影响还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传统的“文 以载道”在我们这些中年教师心目中,仍是一条金科玉律。 ‎ ‎    文能载道固然不错,而让学生通过作文暴露一下自己内心中一些解不开的“心结”,也绝对不是坏事。学生为什么“写自己不真”,就是因为怕说真话,怕暴露自己内心深入的那些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误解的“心结” 。当然,应该时时给学生强调:写自己的“心结”是不能应试的,仅限于平时的日记、周记或作文练习。 ‎ ‎    误区之三: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 ‎ ‎    我告诉学生:做人要老实,写文章要“狡猾”。即使写身边发生的事,写大家熟悉的人,只要不是写通讯 报道,写记叙文没有必要拘泥于真实,也可以适当地加以虚构,加以渲染,不排斥移花接木,甚至大胆地以想象补充真实的不足。但必须虚构得合理,让别人看不出破绽;想象不宜胡编乱造,荒诞不经,应尽量接近真实 。只要效果也不错,一切手段都是可以试一试的。 ‎ ‎    作文教学的“误区”不止以上三个,而以上三个是最能束缚学生思想的。 ‎ ‎    写作文应该允许“犯规”,一切有创造性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犯规”的结果。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起初看似可歌可泣的人物或事件,几年后就被现实所摈弃了;当时似乎是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以后竟成了谬误。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见。也正是这些东西却常常被作为“规范”,它们紧紧地束缚着作文教学,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这样的“规范”,只会规范地批量地制造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的作文来,完全窒息了学生的想象力、独创能力和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甚者,由于中考作文的命题也缺乏新意,以 致少数教师干脆在考前叫学生背上几篇作文,考试时视考题的变化而略加改头换面,以应付考试。同时,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使有些教师对某些考试不会涉及的文体不屑一顾,乃至一些学生上了高中连入团申请书都不会写。 ‎ ‎     其实作文并不是一大苦事,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作文就不再是件难事了。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点点滴滴地引导。作文可教,不仅可教,而且还可以教好。在教作文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真实自信地做人。只要为师者同样也真实自信地去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做到跟学生同步关心世界的变化,作文教学不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