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围绕问题大胆假设,通过验证探究结论
小学科学论文之围绕问题大胆假设,通过验证探究结论 自从小学的《自然》学科转变为《科学》学科以后,许多自然教师陷入了迷惘:应该怎样教《科学》呢?怎样才可以从原来的自然教学中脱离出来,尽快地适应《科学》的教学呢? 其实,科学和自然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的能力的一门学科。无他,“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新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和《自然》比较,小学《科学》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进行教学呢?我以为,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问题“好奇心总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 (《科学》教材语)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 例如,在进行《热水变冷》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水放在桌上,过一会儿会变凉。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又如,在进行《热往哪里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索: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的?一杯水又是怎样变热的?再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不同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至于在进行第四课《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则可以这样启发学生: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热胀冷缩的变化吗?在进行第五课《水的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为固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变为气体?……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探究科学的真谛增加了兴趣。 二、假设假设就是大胆的判断。我们知道,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假设。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估计。假设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在观测前对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粗暴地干预学生的假设,应当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种更加求实的精神,并渴望通过实验寻求答案。 例如,在进行《热水变冷》的教学时,当老师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在温度下降的时候,温度有什么变化规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说出自己的假设。诸如“温度会均匀下降”、“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很快,后来越来越慢”、“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慢,后来越来越快”的答案,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 又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教学时,老师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估计,作出大胆的假设,诸如“水比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比沙吸热快、散热慢”、“水比沙吸热慢、散热快”等答案,不一而足,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 三、验证验证就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此来检查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过程。验证是学生获得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验证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亲自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比较能力。 1、重视观察,发现现象。 观察能力是人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考察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表现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能比较细致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的每一次变化现象等等。 例如,在进行《热往哪里传》的实验时,可以按如下步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2)学生假设:让学生预测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并画出传递的示意图。(3)观察验证:教师在一块金属片均匀地涂满一层蜡烛油,然后在金属的一角用蜡烛进行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溶化过程。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实验的过程,发现蜡烛油是呈扇形散开的。这证明热在金属里沿着物体进行传递的,只要物体不间断,热就会沿着物体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表现为热的“传导”。……在《科学》书本里,像这样的实验不可胜数,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动手操作,探求真知“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言说明了亲自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按顺序进行实验;操作规范,每一个实验的动作准确无误;并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获得最直接、最感性的资料。 例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实验时,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1)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其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2)大胆假设:让学生假设沙和水的吸热、散热性能。(3)动手操作。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相同的条件?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做实验?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做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也明白自己的职责。其次,组织学生根据需要,到阳光下或阴凉处测量水和沙的升温和降温情况。在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搜集。一般在阳光下测量10分钟,记好升温情况。在阴凉处也是测量10分钟,记录好降温情况。然后,将记录的数据,填在图表上,连上曲线,形成曲线图。……像这样的实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 3、学会比较,辨别异同比较就是将两样或两样以上的物体,通过从诸多的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的基础。比较能力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掌握科学起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上面提到的《吸热和散热》的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测量阳光下和阴凉处的不同温度,画出了曲线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变化的规律:沙升温快,降温很慢;水升温很慢,降温很快。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同志归纳这样的结论:沙的吸热性能好,是很好的保温材料;水的散热性能好,是不错的散热材料。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结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的实验,使学生的比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在进行《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的实验时,可以依照这样的步骤来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1)提出问题:冷和热对物体的状态、体积有什么影响?(2)大胆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白糖、鸡蛋受热(或变冷)后的变化情况。(3)实验比较:教师带领学生做实验——把糖放在小锅内,用蜡烛加热,观察白糖融化的过程;在铝箔上做糖画,观察糖降温后的变化。学生通过比较白糖升温和降温的不同之处,从而明白了冷和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再如,在进行《热水变凉》的实验时,为了验证在热水变凉的过程,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用杯子装上热水,让学生观察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要求学生每隔两分钟测量一次。之后,教师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加以巡视指导,了解各组的观察记录情况,并注意选择做得比较好、数据比较典型的小组,让他们在全班汇报。这样的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验证的过程是整个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本着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原则,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细致观察,细心比较,教师可以从旁点拨,加以引导,但切莫将自己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结论“ 科学课既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重视在实验的过程中搜集和积累数据,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在质上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中得出结论。由于定量分析会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精确化,更加科学化,只有用一定的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是达到了对事物内在性质的真正的了解。”(《科学》主编路培琦语)因此,上好科学课,必须教会学生在重视数据的搜集和积累,学会车好实验的结论。 结论就是通过动手实验的验证后,得出的最终结果。它是印证学生假设的根本依据。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将实验的结果写在记录卡上,以此来培养学生勤写结论的习惯。 例如,在进行《热水变冷》的实验比较后,得出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为先快后慢。从数据中得出这一规律,必然让原先是这种假设的学生兴奋不已,也可以使假设错误的学生得到刺激,促使他们更加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更加细致更加认真地对新的问题进行假设。这种结论的得出,也使学生体会到搜集数据和积累数据的重要性。 ……“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方式,为科学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有较为显著的功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