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安徽考察调研讲话精神心得5篇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安徽考察调研讲话精神心得5篇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安徽考察调研讲话精神心得范文一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18日下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在了解情况后,总书记高兴地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今年汛期以来,我国降水总量多、强度大,山洪地质灾害多,部分地区损失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释放了守土有责、不容懈怠的强烈信号,为我们做好防汛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各部门要闻“汛”而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生命至上、突出安全第一、突出担当作为,将党中央各项防汛救灾既定部署落到实处,在众志成城中确保科学安全度汛。 防汛救灾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防汛救灾一线是检验干部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试金石。各地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统筹力量、科学救灾,既完善人员转移避险方案预案,畅通预警预报和抢险救灾“最后一公里”,又及时前置抢险救灾物资和应急力量,确保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还要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设备设施的巡查和紧急维护,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保障,做到全方位布防“无短板”,用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汛救灾形势,容不得丝毫懈怠,不能麻痹、不能侥幸、不能厌战,只有各方协同、众志成城,才能凝聚风雨无阻、一同向前的合力,筑牢防汛救灾钢铁堤坝。因此,要在防汛救灾中将纪律挺在前,对防洪救灾中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工作严重失职的干部,严肃处理、督促整顿。要将防汛救灾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严肃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听从党的指挥,不以任何借口推诿拖延、擅离职守,更不能临危退缩、各行其是,竭力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方能维护防汛期间的社会和谐稳定。 要注重在防汛救灾一线识别干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扛起政治责任,用无畏的行动、狠抓落实的拼劲,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总书记慰问受灾群众,不仅给受灾群众送去了暖意,更激励了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的部队官兵和地方干部。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将总书记“牵挂的事”办好、“牵挂的人”安置妥当,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将洪水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安徽考察调研讲话精神心得范文二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乡亲们告诉总书记:“蓄洪期间,大家住在庄台,电没断、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现在水退了,都在抢种补种,水退到哪里,就补种到哪里。请总书记放心!”习近平高兴地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一句句真挚朴实的表态发言,一个个贴近实际的工作重点,一字一句,呼应人民需求,写满人民情怀。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每到一处,都会去看看困难群众,收入怎么样、生活过得还好吗?脱贫了没有?不难发现总书记始终贯穿“人民至上”的主线,处处流露“为民情怀”的理念,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诚深情,又再一次诠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领会“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的深刻含义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始终把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坚持人民至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前,面对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和疫情防控的“加试题”,广大党员干部要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根本之策,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众疾苦,精准对焦重点、难点问题,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就业、基础教育、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体系、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基层治理等实际问题,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克服一切困难,让人民群众看得到变化,感受到关怀,真正得到实惠,彰显为民初心。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是“为民情怀”?当防汛的号角吹响时,我们看到那一幕幕为了拯救生命的震撼场景便是最好的解答:多少人民子弟兵纵身跳入江水,用血肉之躯,搭起防洪人堤。多少共产党员为了抗洪,整日坚守在大堤上。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初心,没有改变。我们使用着更加先进的探测仪器,更加高级的机械来对抗洪水,但是每一位基层工作者为人民坚守的信念没有随着工具的便捷而消退。我们还看到随着汛情的不断变化,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正在集结,在党的带领下,科学有序应对今年的汛情。在汛情面前,广大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做到以人民安全为先,以生命保障为先,一切利益让位于人民利益,以放不下人民的自觉,用心服务人民。2020年,疫情、汛情考验着中国,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人,但只要我们饱含人民情怀,依靠和团结广大群众,我们终将战胜一切困难。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党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人、一村、一市的面貌变化,都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进的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只意味着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也意味着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不仅要求完善治理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也要求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而进入新时代的我们更不能懈怠,作为党员干部,更应继续拼搏,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真正把“群众生活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做到位,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团结人民、凝聚人民、带领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用奉献与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成就最美好的未来。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安徽考察调研讲话精神心得范文三 “这一直是我最牵挂的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顶着炎炎烈日,深入田间地头。看到百姓们昂扬的生活面貌,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着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总书记朴实的话语背后,深刻蕴含着对困难群众的牵挂,对民生福祉的关切。经过无数日夜的上下齐心,经过无数人民的协力奋战,惊险难关顺利渡过,滔滔洪水终将退去。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仔细品味浓浓的人民情怀,自觉向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对标对表,在做好灾后重建时,用好新思路重新布局,要提高基层抗御灾害的能力,让基层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达到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灾情过后当“补短板”,筑牢基层硬件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考察调研强调,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要重视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一些财力偏弱、能力不强的地方,要加大财力投入,将水利管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来,摒除水利维护与基层治理脱节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啃下一些基层水利设施运转“失灵”“失能”的硬骨头,打牢受灾地区水利设施的硬性条件,为基层水利治理的良性运转增添活力。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绝不是简单“添砖加瓦”“大兴土木”,而应从长远出发,预防为先,防患于未然。 灾情过后当“清后忧”,提高基层软件配置。灾后重建要从住房、水利、供电、道路交通、通讯等水毁工程及设施修复等“硬件”入手,更需要重视治理体系这一“软件”的重塑,特别是要建立预防和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基层治理体系。在面临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时候,基于社会常态运行考量的公共服务制度,动态反应时常有所欠缺,应对不及时。因此,基层治理体系中民生保障制度的设计,一方面需充分纳入可能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打通各承担民生保障职能的基层部门,形成统筹兼顾、收放自如的协同机制,使之无论平时还是灾时都能持续有效运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要时刻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真正把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牢牢“挂钩”,努力打造“海绵型”美丽乡村,使其对洪汛等自然灾害具有良好“吸纳性”“包容性”。 灾情过后当“聚人才”,打破基层发展桎梏。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前,有的村庄已成“空心村”,村中仅有老幼留守,实在没有条件组织人力护堤抢险,转移撒离都不无困难;有的村庄虽有人力,但大家各顾门前水,面对村集体的抗洪任务不乏讨价还价的现象,行动如同散沙。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也必将兴旺发达,历史也向我们证明了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凝聚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只有吸引高素质人才回乡,做大做强集体利益,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乡土活力,重振乡土文化,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归属感,才能使他们在面对共同灾难和风险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安徽考察调研讲话精神心得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8月18日赴安徽考察调研,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总书记与群众亲切交谈,简简单单的话语中满是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在一次次的基层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都率先垂范,在细微处展示着领导干部应该如何亲民、爱民、为民着想。 领导干部如何拉近与群众的联系,如何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落到实处,总书记用他的话语和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基层干部如何做好,还需深究。 “这是我一直牵挂的事。”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深情地说道,“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无论是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还是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总书记时刻牵挂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更加需要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想,纾群众所急所困。领导干部不能躲在办公室里,靠打电话,布置任务完成调研,要摆脱“花架子”,真正去基层走一走,听群众说一说,才能倾听到最真实的民情民意,才能了解到最直接的问题困难,才能更好地赢得群众信任。心中时时刻刻牵挂群众,“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方能把“以人民为中心”更细、更深、更实地落到实处。 “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参观时,要求大家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此次在安徽省合肥市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一大会址、井冈山、福建古田、安徽金寨……这些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地方,是共产党员不能忘记的历史,他用行动时刻告诉我们共产党员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层党员干部更不能缺少初心教育,也许都曾有过抱怨有过不甘,甚至想过撂挑子,但是他们依然会放弃休假在疫情防控一线驻守、在抗洪一线抢险救灾……这无关环境的艰苦、无关工作的琐碎,只因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怀揣初心与使命,甘于奉献,才能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白加黑”“5加2”的模式是基层党员干部日常工作最真实、生动的写照,他们始终能够践行初心与使命,在工作中一心一意办事、全心全意为民,这就是共产党员最不能缺少的“初心”。 “抗御自然灾害要达到现代化水平。”心系灾区的习近平总书记想到的不仅是群众的生命安全,更强调了提高现代化水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同样要有这样的工作思维和方法,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到实处。只有基层在各个方面抓好落实,才能在根本上提升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基层干部经常要处理一些矛盾突出的问题和困难,更需要在实践中掌握真实情况,在群众中吸收智慧“养分”,直面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在困难处辟“新路径”,于穷尽处找“金点子”,才能不断推动治理能力的提升。 我们总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何真正做到,需要基层干部身体力行地落到实处。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安徽考察调研讲话精神心得范文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他在察看水情的同时,对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 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这一句“牵挂”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照亮群众的心房,感受到来自总书记的贴心关怀,也让党员干部从“牵挂”中领悟“三感”。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慰问灾区群众时说:“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简洁的话语凸显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也敦促党员干部牢牢树立为民服务宗旨的“最初之心”,把稳理想信念的“思想之舵”,补充党性修养的“精神之钙”。只有找准根本问题,望闻问切,培养责任感,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随叫随到,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无怨无悔”。责任感是党员干部有所担当的基石,该承担的任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该做的事情,义无反顾,绝不推诿。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使命感。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员干部要践行的职责与使命。党员干部就要拿出“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信仰、“铆足干劲向前冲”的使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一个有使命感的党员干部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能忘记我是谁、我为了谁,做到我将无我、一心为民,做到勇挑重担、一往无前,才能确保思想不滑坡、态度不摇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紧迫感。干部好不好,群众最清楚;问题真不真,群众最明白;活动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有些基层党员干部虽然位卑权轻,但是小角色也要扛起重担,在小舞台上也一样绽放光彩,树牢“等不起”的紧迫感,有压力才有动力。光有为民之志,若没有过硬的本领、务实的作风,必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困难面前才能鼓起奋发争先的勇气敢啃“硬骨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民服务、造福于民,不能空喊口号,更不能只讲“大道理”,必须始终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始终坚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