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地方课程——让孩子们绽放出生命的灵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地方课程——让孩子们绽放出生命的灵性

其他论文之地方课程——让孩子们绽放出生命的灵性 ‎ ‎  地方课程的开设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拥有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空间;使学校课程真正实现了走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而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中将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以成就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特色形成的新局面,这正是校本课程开设的价值之所在。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因而,它的教学有它的特殊性。那作为一名从事地方课程教学的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置身于这片新绿之中,让孩子们绽放出“生命的灵性”呢?为此我作了一番实践和探索,并产生了一些感悟。‎ ‎  一、“贴近生活”——让课程焕发出一派“鲜活”的魅力 ‎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局限于颈部以上的,只有知识存在而没有人存在的活动。而地方课程的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努力构建出一种能接通学生情感生活领域、充满儿童情趣的生活化课堂。在这种课堂上,课堂应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师生是交流者、合作者,教师要以积极的对象性情感和自我体验感染学生,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趣盎然的生活性场景,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品味生活,认识生活。在地方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供与儿童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通过录像图片、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给他们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探究天地,给他们以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并从中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和提供具体生动、可借联想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地方课程内容形成相似和谐的振动,让学生在多节律的振动中去主动地感知体验,探究知识,从而切实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  浙江——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大多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的子女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是父母的“掌心宝”、“小皇帝”,父母对他们百般宠爱,一味地依着他们。结果造成了他们娇生惯养、骄气凌人的恶习,生活自理能力几乎全然不会,当稍不如意时,就会耍脾气,闹别扭。为此,浙江版地方课程——《人·自然·‎ 社会》中,安排了许多关注孩子生活,关注孩子品行的鲜活文本,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行。在进行这类地方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意把身边与之有联系的、鲜活的生活事例搬到课堂中来,更要让学生在生活的亲身体验中,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如教学《做个懂礼貌的孩子》时,我先投影出示了乐乐跟着妈妈去参加姑姑婚礼时和来宾一起用餐的画面,让大家看图说说乐乐做了哪些事。同学们各抒已见,滔滔不绝,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周围说说有哪些不文明用餐的表现?学了这课后,心里产生了哪些新想法?在学生们充分认识上述行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以“客人一起用餐”为主题分小组进行了表演。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样子,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用餐剧,一张张天真幼稚的小脸,都让我和同学们的心底荡起了阵阵浓浓的涟漪,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洗沐了文明用餐的心灵礼仪。‎ ‎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意义,在老师创设的生活化课堂中,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全身心的投入,使教学不光达到了学以致用,更达到了学创致用。法国人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人所能了解的感情只限于和他自己感到的相仿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全力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使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教材形成共鸣,获得真正的心灵体验。惟有如此,地方课程课堂才会变成激荡抒唱学生生活情感的课堂;惟有如此,学生才会在亲切的没有压力的课堂中主动地实践、体验、探究,从而焕发出孩子们一派“鲜活”的魅力。‎ ‎  二、 “问题情境”——让孩子们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 ‎  一位哲人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孩子们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 的确,儿童的智慧既指向了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了心灵看到的地方。但传统的学科教学却把儿童当成了盛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个劲儿地灌知识,地地道道地把儿童当成了被塑造的木块或泥土——供教师塑造成“人”,这极大地扼杀了儿童诗人的天赋和幻想家的才干。地方课程强调指出,在进行地方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要创设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开放性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多媒体等,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从而激起学生一片畅想的天地。‎ ‎  忆往昔,岁月峥嵘,沥沥在目:去年连续的高温干旱天气,造成了我们青田的水电资源严重短缺,瞎灯摸火且不说,许多地方甚至连饮用水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我在进行《不能没有水》的一课的教学后,创设了这样一个画面:又停水了,熊妈妈望着水池里仅有的半池水发呆了,如何渡过这漫长的三天呢?熊妈妈一筹莫展。在学生进入角色后,我借机提问:“你们谁能替熊妈妈想出一个节水的办法,帮她渡过这个难关吗?”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可来劲儿了,有的说对洗用水进行过滤处理,可重复利用。有的说用洗脸水冲厕所,有的说随时关紧水笼头,不让水龙头漏水……一种种方案无不凝聚了孩子们那富有智慧的想象,“问题情境”为学生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焕发了学生生活的美丽。‎ ‎  孩子们的心灵是蕴藏丰富的矿藏,学生的想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出神入化的情境创设,激起了学生那跌宕起伏的万般思绪 ,在无限的想象中,把他们带入了一个浓郁的诗意境界,为孩子们营造了尽情想像的更大空间。他们的这些想像多么丰富美丽,多么超凡聪慧!一个个简直就像小诗人——‎ 即使是诗人,恐怕也难以产生如此美妙的灵感!在这种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文本的真谛,并与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了、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变得一样富有诗意、一样美好。他们在这诗意而美好的心灵世界里徜徉着、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营造问题情境,让孩子们放飞想像,撑起了学生一片思绪飞扬的美丽天空。‎ ‎  三、“激情辩论”——让孩子们迸发出一个个“生命”的灵性 ‎  地方课程教学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它的目的并不限于学生学习了多少社会、自然知识,也不在于问题是不是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的获得、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它要求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教学的实效。而地方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辩论,就是落实这一理念的很好载体。文本是沉睡的巨人,辩论因其激烈的竞争氛围,犹如一个强力引擎,能极大地驱动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让文本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  如学习《为小麻雀鼓掌》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论题:把小麻雀列入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中,你赞成吗?结合课文或生活实例说说自己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满怀探求之心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竭力寻找“蛛丝马迹”‎ ‎,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有的还自发寻找志同道合者,最后形成了“赞成组”、“反对组”进行辩论。这种主动而积极的交流实践活动,远比教师讲授知识要来得深刻。无论学生站在哪一方进行辩论,他都要从生活中去思考麻雀与人类的关系,都要谈到各自赞成或反对的原因。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自我感悟和言语的碰撞中又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和创新的火花,从而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到生命的内涵。‎ ‎  再如我在教学《安全使用煤气》一文时,我先出示了这样一个场景:乐乐放学回家,一踏进家门,一股强烈的煤气味向他扑来,他断定家中的煤气泄漏了。如果此时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冲进屋中,迅速拨打119报警。二是用衣服捂住鼻子,冲入厨房,打开窗户,并关上煤气管道的开关。你的选择是哪一种?为什么?有许多同学选择了第一种问题,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第二种问题,一时闹得不可开交。我审时度势,让学生按不同观点坐成两大阵营,讨论准备支持各派观点的理由,有的竭力从课文去寻找依据,有的从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中去苦思冥想。尤其是对文本的关注此时更是到了热情高涨的地步,因为此时的研读文本是为了寻找论据,发表高见,支持自己的观点。辩论使得学生经历文本的过程具有了十分强烈的目的性,它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了高频度的训练。学生们像游鱼安闲般地腾跃于瀚海之中,走近那一段段文字激扬的历史长河,在那源远流长的河流中,激起了他们心底的一串串生命的浪花!‎ ‎  四、“真情评价”——让学生沐浴在柔和的“阳光”里成长 ‎  省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建议指出,地方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实施地方课程的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建立起关注学生发展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也就是说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把发展性评价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的、微小的行为关注上。‎ ‎  对学生口头进行评价时,特别要注意保护“弱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词上要非常谨慎,让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学习充满信心。如:“你是大家的榜样。”“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能说得更清楚吗?”“别急,再试试,你能行的。”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使激励性、鼓励性评价成为习惯性行为。同时,我们提倡口头评价与体态评价相结合,点点头、拍拍肩膀、摸摸头、拍手鼓掌等,也都能起到积极的表达效果。此外,为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根据地方课程的特点,在评价形式上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 ‎  地方课程在小学阶段要广泛深入推行,还有漫漫长路要走。认真总结开发、实施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充分认识其不足,才有可能使我们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地方课程注定是丰富多彩、异态纷呈、生动活泼的,其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将为教学实施提供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美丽记忆——留下了他们生命的永恒烙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