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携手生活,打造“精彩”的思品课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携手生活,打造“精彩”的思品课堂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携手生活,打造“精彩”的思品课堂 ‎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让孩子们走进生活去实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准确定位。使教学与学生生活贴得更近。引领孩子走出教室采访、调查,使得孩子看到生活的真实面目,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让孩子有话可说,有疑可生,这样孩子们的生活变得真实,思维变得鲜明、活跃,他们的智慧在思辩中才能得到升华。‎ ‎  打开《品德与社会》课本,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挑战,同时又是机遇,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就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日子里,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认识,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  一、自主活动的课前 ‎  1、资料收集,不可高估学生 ‎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广阔,同时也有了不容我们忽视的能力,于是有的老师便认为他们无所不能,课前需要搜集的资料简单吩咐几句,认为学生能办到。可事实恰恰相反,孩子不知如何下手,茫然的凑一点材料:道听途说的、自己知道的、抄同学的……,导致课上内容单调,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辩,课堂乏味,了无生趣。究其原因是我们太高估学生了,因此在布置任务时,我不是简单的把所要搜集的资料内容说给同学们,而是给学生明确的行动方向和方法。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时间、能力和精力问题,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  ⑴提示学生搜集的途径:询问(家人、邻居、朋友及其他人、),到学校图书馆或新华书店查阅,查阅历史课本,关注新闻报道或阅读报纸周刊等,‎ ‎  ⑵充分利用现代化,鼓励学生上网搜寻,教师可适时、适度的进行指导。(如在百度输上古今孝敬老人小故事,点击搜索),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的网址。‎ ‎  ⑶建议学生建立一个调查本,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现象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  ⑷采用小组合作,分流进行的方法。‎ ‎  例如:在教学《我的家》时,需要学生搜集全家福和发生在自己和家人间的故事,我建议学生通过自己寻找和询问父母的方法搜集全家福,如果家里没有的可以和家人商量照一张。在搜集自己和家人间发生的故事时,我建议学生先自己回忆,再询问他人(家人、邻居、朋友)网罗同家人的甜蜜相处,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家的概念,体会家庭生活的欢乐,达成情感目标的实现。‎ ‎  2、课前的参观访问   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  课堂需要或课后延伸所要进行的实践活动,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参观访问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临其境的场景中获得认识,求得体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如:我在教学《我们的社区》一课时,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了解社区,我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沿南小区,亲自去社区的垃圾中转战调查了解垃圾如何进行分类、中转、回收,并做好记录。课前的充分准备,让课堂上的孩子活跃万分,课堂教学和生活结合,进行的非常顺利有效。‎ ‎  二、生动实效的课堂 ‎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课的开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课前体验和资料的搜集,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我在课堂上激发兴趣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  ⑴角色扮演 ‎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进行《购物场所我知道》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扮演小小导购员的角色,在教学《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让学生表演火灾发生时的情景,这种情境中的体验,让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  ⑵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  如,如我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秋天,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中,观察花,树叶的变化,并收集树叶,进行粘贴,还组织学生进行秋游的活动,体验秋收的快乐,并增强了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体验,即便是需要体验活动,也要根据实际环境和条件选择学生能做到的活动,并强调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  ⑴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讲《我的家庭》一课时,主要采用让学生进行家庭调查的形式( 家长要密切配合)。在同学们填完家庭情况调查表后,都清楚每个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我借机问:这些收入能不能全部存入银行呢?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能。在此基础又布置一个调查任务:向家长调查一下,你们家每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剩余多少?经过亲自调查,大多数家庭收入所剩无几,有的家庭甚至“超支”。这时同学们都明白了父母辛勤劳动所得的 收入有限,必须有计划分配才能有所剩余,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  ⑵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  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如在教学《我和同学》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叫“红花开放”,随机请学生三人一个小组,然后背靠背、手挽手,坐在地上,再请同学们比赛哪个小组最先站起来并且手不能松开。学生参与得兴致勃勃,从中感悟到交往的快乐,合作的重要。同学内心受到的教育不言而喻。‎ ‎  3、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根据需要随机分小组:学习搭配组合、同桌组合、地域式组合……随机的组合可以让我们的课前自主、课后的延伸有更充分的发展空间。‎ ‎  4、将活动内容与社会现象结合起来 ‎  适当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 事,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让孩子有话可说。我们教学的知识有的和现实生活现象不符。有的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如我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就是让学生联系班级实际,有朝族和满族,来说说朝语,唱唱满语歌等等,一下就达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目的。‎ ‎  5、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 ‎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搜集生活中的现实情境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 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二、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 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  6、思维环境要扩散 ‎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 ‎ 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  三、精彩的课后延伸 ‎  课后的延伸,并不是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这需要我们精心思考:延伸的内容是否有价值,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是否有力,学生是否有时间、有能力、有兴趣的去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我给自己和学生定了几个目标:‎ ‎  1、并不是每节课都有拓展。‎ ‎  2、拓展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能做到的,有价值的。(如学习了我国古代名人录,可以让学生课下坚持练毛笔字,和王曦之一较高低,坚持当生活小记者,成立小组定期到敬老院陪老人,帮家人做家务,做自家楼道的卫生监督员,再如学习了美丽的生命,可以建议学生亲手种植一种自己喜欢的农作物或养一种动物……)‎ ‎  3、对与拓展内容要定期检查,评定。‎ ‎  4、学期末举行一次“我创意,我自豪”拓展博览会。‎ ‎  对课后延伸的充分重视,会给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会,有价值的延伸,预约学生的精彩人生。‎ ‎  四、优化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  《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例如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课中,课时我就以竞赛的形式完成活动一的内容,对于取得第一的小组,我以抽奖品的形式,让学生在百宝箱中抽取,对于没得到奖品的小组,以积攒粘贴换抽奖机会的方法,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一节课都在活跃的氛围中完成。‎ ‎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精彩的课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