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心得)之E-learning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E-learning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构

英语论文之E-learning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构 ‎ ‎  ——以《秦兵马佣》教学片段为例 ‎  庐江县城南小学   俞云飞 ‎  【摘  要】本文就促进学生在e-learning环境下自我效能感建构的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笔者希望此文能帮助教育者能树立这样的理念:信息社会环境下应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构,教师要适时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出了e-learning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自我效能感的建构 、教学反思五步走的方案,希望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探索性,从而提高学习效能。‎ ‎  【关键词】e-learning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自我效能感 教学反思 ‎  一、E-Learning的概念 ‎  1、E-Learning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 等。不同的译法代表了不同的观点:一是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二是强调电子化;三是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三者强调的都是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在当今网络学习环境中,它可以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便于搜索、更新、分享。‎ ‎  2、美国教育部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里对“e-learning”进行了阐述,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  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 ‎  e-learning提供给学习者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  e-learning改变教学者的作用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  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  3、美国 e-learning专家罗森伯格认为e-learning是利用网络技术传送强化知识和工作绩效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他指出e-learning要基于三大基本标准:第一、e-learning互联成网,能即时更新、储存、利用、分配和分享教学内容或信息;第二、E-learning利用标准的网络技术,通过电脑传送给终端学员;第三、e-learning注重的是最宏观的学习,是超越传统培训典范的学习解决方案。‎ ‎  4、但笔者以为E-Learning进入学校、课堂,并不是对传统教学进行颠覆式的替代,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补充,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完善,螺旋方式上升最终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形成实践教学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 ‎  二、E-Learning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互动 ‎  【案例呈现】《秦兵马俑》(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  片段一:新课之前准备,师生商榷后(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研究的主题。‎ ‎  师:这一次学习我们将以研究秦兵马俑为主旨,那么关于秦兵马俑你们对哪些哪些方面最感兴趣?‎ ‎  (5分钟学生分组交流后,进入城南小学学科社区网络平台在最感兴趣话题的统计表中点击自己喜欢的话题,教师统计、总结。)‎ ‎  师:看来穿越秦朝、神交古人的确引起了大家极大的探究欲望,可是同学们刚才所提出的研究主题可能不够全面,老师把大家的想法汇总一下,我们就把这次学习的主题定为“穿越秦朝”吧!‎ ‎  下面,同学们可以4-6人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感兴趣话题确定研究这个主题。(教师提醒可以按照对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俑、马俑、俑坑建筑、历史、服饰、战争、习俗等某一类感兴趣的进行分组)‎ ‎  学生分组小组确定的学习、研究的方向。(课外作业进入城南小学学科社区网络平台“穿越秦朝部分”,上传有关资料、发帖、讨论,提醒做好ppt、Flash、视频、Word、Exel等文档)‎ ‎  片段二:课堂展示,进入城南小学学科社区网络平台,小组另外补充有关文件,分小组展示对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俑、马俑、俑坑建筑、历史、服饰、战争、习俗等视听资料,师生从资料的主题是否明确,效果是否明显,层次是否清晰等方面进行评价。‎ ‎  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后组代表汇报:‎ ‎  师:有请陈左杨小组(历史组)给大家介绍从兵马俑看到的秦朝军阵排列的情况 ‎  陈汇报(ppt)呈现:1、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  2、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  3、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东南一西北。这是一号兵马俑坑军阵东端陶俑 陶马的队列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军阵。 东北一西南,这是一号兵马俑坑军阵局部陶俑陶马的排列情况 前面三列南北向横队是军阵的前锋,后部是军阵的主体 前锋为轻装步兵俑,主体部分有战车和步兵每乘战车的前后都配置有一定数量的步兵。‎ ‎  4、四过洞,这是一号兵马俑坑军队。陶马的队列 ,前部有步兵俑56件,其中前面的32件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后面的24件为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在这些陶俑的附近地面上伴出有大量的弓弩遗迹及戈矛等青铜兵器 四过洞的后半部出土有战车,车后有大批步兵俑。‎ ‎  一组王阳同学补充:5、(视频):兵马俑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  6、(视频)秦俑三号坑位于1号坑西端的北侧,面积约520平方米,俑坑的建筑布局极为特殊,由车马房和南北厢房组成的平面呈“凹”字形。在车马房正中放一乘驷马车,有铠甲俑4件,为兵马俑指挥车。北厢房两侧各立一排铠甲武士俑,共计22件,其中除东端的两件面东作守门状,其余20件均面面相对,北厢房为战前祈祷之所。南侧长廊的东西两壁下,有两两相对的四个铠甲武士俑,南厢房中的34件铠甲武士俑也分为南北两部分相对站立,此处为主帅议事之处。‎ ‎  7、(ppt)在三号俑坑中还出土了30件铜殳。据文献记载,殳主要是卫队所持的仪卫性兵器。显然,这些陶俑应是持有铜殳的仪仗队。‎ ‎  三号兵马俑坑就是整个军阵的指挥部,即文献所称的幕府、军幕。‎ ‎  8、(ppt)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中部北侧,二号与三号兵马俑坑之间,还发现了一个空坑。坑的北边及东、西两边的北段十分整齐、清晰,南部边界不明。坑内未发现砖铺地面、土隔梁、棚木、斜坡门道等遗迹及陶俑、陶马等遗物。‎ ‎  (Word文字、图片)袁仲一先生认为古代作战时军队的战术编制,一般分为左、中、右三军。从兵马俑坑军阵的整体布局来看,一号俑坑属于右军,二号俑坑为左军,三号俑坑为军幕,而未建成的空坑为四号俑坑,应即是拟议中的中军,由于秦未农民起义,此坑被迫停建。‎ ‎  一组江军同学总结(Word文字):通过对秦兵马俑军阵的排列我们发现,秦始皇生前一定有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作战英勇的军队。‎ ‎  师:感谢第一小组用这么详实的资料为我们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看来兵马俑的排列有序从侧面也确实反应出了秦王朝军队排列的一些情况。有请第二小组。‎ ‎  第二小组姚文妍(马俑组):(ppt图片)1、这是兵马俑中的马俑。瞧,这是一号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驾车的陶马。马身高2.1米,通首高1.72米,双耳前耸,张口做嘶鸣状,尾巴微微翘起。马的体形不大,头较宽,脖颈短,属于河曲马种。‎ ‎  2、马前的地面上有车辕和半个车轮遗迹,车轮原位于马后,因经人为的扰动而移于马前。此组陶马造型准确,风格写实,表现手法有详有略,繁简结合。陶马是以秦宫的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 ‎  师:感谢第二小组用这么详实的资料为我们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 ‎  第三小组朱玉同学介绍兵马俑显示秦朝的服饰特色。‎ ‎  朱玉:1、(Flash)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秦朝服饰,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大秦服装展。‎ ‎  2、(ppt图片)做一个对比,大家猜一下,这是哪朝帝王穿的服饰……(出示汉、唐、宋、元、清、明、等朝代的服饰,指名回答,当起了小老师了。)‎ ‎  3、大家观察秦始皇穿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  这是百姓服饰,有什么特点?(随后展示三张ppt图片百姓服饰)‎ ‎  ……‎ ‎  朱玉总结,这和秦始皇的集权统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有些衣服老百姓是不能穿的。‎ ‎  教师: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传都是大家辛勤劳动的结果,就像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一样,我们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而成,把这些精美的图片、视频、文字让奉献给观众,既丰富了课堂的学习生活,又很好地展示了你们的“丰功伟绩”,还能提高总结的计算机业务水平,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呀。除了这种汇报方式之外,有些小组其他的同学还设置了一些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非常有趣的问题让同学们回答,在学科社区网络平台里可以搜一搜,试着下载。‎ ‎  三、E-learning与学生自我效能的建构反思 ‎  本次课堂教学兼顾了传统与现代,学生个个兴致感很强,这样自我效能感也会很高。‎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自主性就是给予他最大的学习兴趣,课堂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课堂应当促进学生建构自我效能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合作,收集资料,在交流中提高、在融合中成长。当然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筛选有用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好,并能在交流平台上与大家共享。‎ ‎  总之,在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自己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要本着谦虚的心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能,也不断地演绎新的教法,这样才可以教学相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