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作文多元评 无妨悦性情
语文论文之作文多元评 无妨悦性情 横山中学 洪爱菊 【摘要】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前一次作文指导的尾声,又是本次作文的前奏,写作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习作能力、习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建构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模式,本文做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作文评价 同批同评 互动互评 自主自评 作文是每份考卷的压轴戏,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评价。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前一次作文指导的尾声,又是本次作文的前奏,写作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习作能力、习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但实践表明,在作文教学中困扰我们最多的往往是作文评价的问题。 目前的作文评价往往等同于教师评改,而教师评改又往往是单一的程式化的评语,诸如“中心明确、选材新颖、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用词恰当”等等,千篇一律,千批一腔。甚至有的老师有时因时间、精力等原因,对学生的习作只草草打个勾写个“阅” 字。学生也大多看一眼成绩,便丢之不顾。有些教师辛辛苦苦给学生们的作文左批右改,学生也只是一看而过,也许看也懒得看,更不可能细致的咀嚼其精华。叶圣陶先生曾痛心地说过:“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这可以说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弊端的正确反思。 审视目前的中学作文评价,探究其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症结在于学生作文教师越俎代庖,真正的“主角”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不少教师习惯于找“问题”:从标点使用到布局谋篇都要“诊断”一番,大大小小罗列了诸多毛病,鲜有能看到学生在作文方面所具有的潜能和谋求自主发展的倾向。作文评价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教师评价没有“尺寸”,模式单一,方法匮乏, 不能真正地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这样评价的修正和激励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这种无视学生的主动作用,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耗时费力低效率的作文评价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何彻底改变作文评价的陈旧落后方式,改“计划经济一言堂”为“市场经济定成败”呢? 一。开门独立月明中--教师为主导的同批同评模式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变“教导”为“诱导”变“评改”为“评价”,……评价一篇文章时要注重方法的渗透,要及时、灵活、巧妙、有趣,要真诚而不吝赞美,要给学生送去快乐,带来干劲,增强信心。 1.定时评价不如及时评价 学生做完作文后,成就动机促使他们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十分关注,他们渴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赏识,这种强烈的欲望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淡。如果教师及时将作文评价并发放给学生,让写得好的同学尝到成功的甜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而写得不好的同学则会明白不足,经老师的点拨后,趁热打铁,尽快着手修改,让学生于困惑迷惘之中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师也能根据学生习作中所反馈出的信息,了解学生作文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调节教学活动。倘若学生把作文交上来后,教师经过一周或十天半月才能评价,这时学生对自己当初构思立意的过程、作文的内容,早已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教师应该要趁热打铁,尽快、尽早进行作文评价,不要让学生望眼欲穿。 我的做法是每次大作文安排一课时写作、一课时评价。学生习作交上后,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把全部习作浏览一遍,挑选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为本次重点评价目标,另外还要把本次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较集中的问题加以归类,及时评价,当堂完成。这样一来,不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能有比较清晰的印象,为他们修改作文、听评作文提供了方便,评价的激励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而且教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会记忆犹新。 2.遍地开花不敌集中火力 学生的作文,其优点和缺点总是表现在多方面的,而每次批改需有重点,不应全面开花,如该次训练目标突出的重点可以是结构的安排,可以是记叙的顺序,也可以是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因文指导,有的放矢。 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文章言之无物,着重指导学生选择中心材料,并逐步使之写得具体;文章材料庞杂,着重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些文章虽能用材料说明观点,但材料不够典型,应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材料,使文章内容深刻,富有感染力;有些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批改时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通顺,而不需提过高的要求。 总之,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差的作文可以“改重于评”,尽量保留作文中主要内容;好的作文可以“评重于改”,用热情的语言指出写的好的地方,扬其所长。 3.赞赏激励胜过满纸红叉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被赏识、被激励的需要。”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多鼓励学生,正面引导,让学生从综合性、激励性评价中得到学习的自信和动力。 曾听过这样一节作文课,教师选出班里的一篇习作请同学们品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提的大多是习作的不足,本来还不错的一篇习作,成了人人攻击的“靶子” 。小作者低着头一言不发,我们似乎看到了孩子的写作热情在这一片声讨中无声无息地熄灭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该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即便缺点需要指出、修改,也可以通过委婉的语气、朴素的语言提出建议或商讨或旁敲侧击等,以免伤害学生写好文章的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利用“面批”的机会,给那些对写作有畏难心理的学生适当鼓励,以消除其自卑感;对其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和表扬,多发现其成功处和闪光点,以增强其自信心。教师不必吝惜鼓励之词,在评价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引发更强烈的作文兴趣。 二。落霞与孤鹜齐飞--小组齐合作的互动互评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为进一步发挥集体合作的优势,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作文的机会。 经过教师主导的同批同改模式指导训练后,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对习作的辨别有了初步的评价意识。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评改权移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相互评改,让他们每个人都当一把作文“阅卷官”,去发现自己平常在写作文时忽略的细节以及审题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我的做法有: 1.分组建制 互评互改 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并且每一组指定一名组长(在编组时一般要考虑到男女生的搭配和差生的协调问题)。评改时,先让本人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意图。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三人中轮流批改:可以把不通的句子改通顺,可以把不当之处划出来并予以提示,也可以给他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一段的感想,经过同学们“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评价,一篇篇作文究竟优劣如何就清晰地浮出水面了。然后,组长写上评语,签上名字。 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抽查学生的评改情况,进行督促落实,或辅导。最后,各组推荐样本(或规范或特色或优秀或争议)在全班口头交流,然后各小组展开争鸣,教师点评指导。 2.展示小角 见仁见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因此,作文评价不应是教师“一手遮天”,而应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规定每周星期一由课代表收齐随笔本,放在教室固定的“我手写我心” (作文角),星期二至星期四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别人的文章,并且写下评语。评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了避免有些文章被抢着看、抢着下评语,而有些文章无人问津,于是我们稍加限制,每人每次至少给三个人的文章下评语,并且要求学生评价文字不仅要写真实看法,而且要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到周星期五下午由课代表按学号顺序送十本给老师批改,每周引起班内轰动的文章也要送。老师既批改文章,又批改评语。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大量真实生动活泼、具有鲜活个性的文章在随笔中不断涌现出来。 3. 推荐样本 交流争鸣 限于我班学生的现实水平,作文的优缺点不能一一看出,因此,我会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共同批改同一篇作文。在批改前,事先打印好作文(一至两篇)。首先,请作文水平优等的学生谈谈写作经验和技巧;接着,全班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并各派代表将小组意见交流发言;然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纳,再根据本次作文训练要求作适当的补充和强调;最后,学生根据以上的意见和要求,各自修改手头的作文。这样讲起来格外新鲜,评起来格外有味,改起来也格外有劲。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评改,无拘无束,各抒己见,在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外,还指出别人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就愿意去钻,乐于去写。还有,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我和学生一起编辑《随笔集锦》《妙言佳句选》《优秀作文选》等,还把特别优秀的习作推荐到有关报刊,使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三。一片初飞叶报秋--学生为主体的自主自评模式 当前,在批改作文上存在着教师包办、学生袖手旁观的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失落,既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阻碍了学生自评能力的发展和自改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可见,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在生活中完善自我表达的需要。 1.示范引路 授之以渔 首先,要授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教给学生“三三法”:1)三读: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2)三注意:一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当然每次作文侧重一两个问题);二是批语的要求,要写好眉批和总批。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 在训练的初级阶段,我会拿出已有评价的学生作文的范文,打印好,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有了范文的榜样作用,学生按照示例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就有的放矢了。我还会在浏览一部分学生作文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屏幕,然后分不同角度和学生共同评价修改,以达到示范引路的作用。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篇作文优劣的基本写作理论,或在较为明确的评价标准示例训练后,让学生进行一种简捷高效的评价方式,写自己的,评改别人的,这无异于一文两作,学生兴趣极浓,效果尤佳。 2. 自我圈改 激励积累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我们何不用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修改呢? 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上来。可安排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自己的文章。自我圈改法就是让学生边读边用红笔圈划出作文中用得比较好的词句。好词用小圆圈标出,而好句则用波浪线划出。再根据好词好句的多少给自己打“积累分”。一个好词的运用加一分,一个好句的出现加两分。“积累分” 是没有上限的,所以趣味性、挑战性也就更强了。学生为了能在自己作文本上圈得更多,他们找来各种各样的相关报刊杂志,每次在写作前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优秀范文里看、想、记。写好后不但会在自己的作文上反复地找呀、划呀,还喜欢去看看别人的作文,取他人之所长补充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我还就势把学生每次作文中好词妙句佳段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并取上一个既符合学生特点又富有激励的名字,以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这种自我圈改法在我班实施一个学期多了,学生们作文本越来越“红”了,语言贫乏的现象也得以改观。 3.作文后记 还原主体 学生的习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老师的评价是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生习作的理解,并不能作为习作结果的裁判。据此,我借一些名师的提法,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写作文后记。 所谓作文后记,是一种实用文体,根据教师评价要求,针对写作训练目标,学生自我反思后,附记在每次作文之后的总结性片段。其表达可叙可议,灵活自如;其结构可严谨可自由,不拘一格;其篇幅可长可短,视实际需要而定。就其内容,可以是写作过程的记录,包括文题的分析、材料的确定、思路的梳理、结构的安排、语言风格的斟酌等;可以是对教师评语或同学评语的再评语,或分析成败原因或摆出理由予以反驳;还可以是根据本次作文的得失,给自己制定今后的目标。 让学生写作文后记,就是还学生足够的空间,在文章鉴别、评价上倾听他们自己的声音,这不只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机会,还是实现师生、生生多向交流的切实点,是继评价后的一个亮点,一个兴奋点,是一次习作留下绕梁不绝的余韵,更为下次习作打下伏笔。 作文评价,是作文的尾声,更是作文的前奏。教师应努力追求作文评价的多元价值,只有多元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累、反思和感悟,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更精彩。教师更应重视作文评价的兴趣激发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努力让作文评价成为照亮心灵、点燃生命、引领言语人生的“火把”。 参考书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转引自何万贯《符号批改作文的效果》。 2.《作文如何评分更好?》,陶小青,《上海教育》 3.《批改最忌----满篇红》作者:梧桐, 选自《江苏教育》。 4. 黄本荣,《作文,魂系何方》,《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10月总第459期 5.李玉芳《多彩的学生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