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析反思性思维与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析反思性思维与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论文之浅析反思性思维与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 ‎ ‎  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而思维的最好方式就称为“反思性思维”。因此,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反思性思维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  关键词:反思性思维  语文人文精神  相辅相成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①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既要体现基础工具性又要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然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②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杜威指出: 思维的最好方式就称为“反思性思维”( reflective thinking, 旧译“反省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③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反思性思维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  一、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需要语文人文精神作指导 ‎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恩格斯把它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可是,创造性思维大师、“横向思维”‎ 的发明者爱德华˙德˙波诺博士认为,部分教师在教授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已经落后。他把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比拟为在错误的航线上颠簸的船舰,且灯已黑、舵已折,船员士气低落。④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不仅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出现了培养上的错误,甚至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极大降低。‎ ‎  在各种思维能力中,“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 按照其所依据的理由和进一步得出的结论, 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就形成了反思性思维”。⑤青少年认知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可见,反思性思维,是中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 ‎  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具有矫正学生思维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内在的精神、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的作用;人文精神,教育、影响、规范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等。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进行的。‎ ‎  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恰当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对最好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进行培养,训练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  二、反思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中学语文教师要唤醒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挖掘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引导中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帮助学生汲取并继承人文精神,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人性,关注人类社会。‎ ‎  1、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和兴趣,需要反思性思维 ‎  目前,诸多的中学生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甚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文精神”。即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意识会逐渐淡化。况且,语文学科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持久且意义重大的工程。因此,关注并研究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自觉意识和持久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杜威认为, 反省思维能使我们摆脱单纯的冲动和一成不变的行动, 并把盲目的和冲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杜威还认为,反思性思维是有激励作用的。老师一旦注意到反思性思维的这些功能,有意识地对于学生的反思性思维的培养,就能发挥反思性思维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进行积极、持续地培养。‎ ‎  2、文本的多元解读,挖掘中学教材文本中人文精神教育因素,需要反思性思维 ‎  案例教育法之所有受欢迎,是因为它要诉说的道理是让受教育者感悟而不是“直接告诉”。⑥案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材文本,更何况文学就是人学;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中,蕴含了广博且有深度的人文精神,能够激发学生诸多的认知和感悟。对于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而不能直接由教师告知。‎ ‎  怎样挖掘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素材,是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叶圣陶、孙绍振等人,为此做出了诸多的探索,探究出了一些多元解读文本的方法。诸多老师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挖掘感悟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可是,多元解读文本的方法,毕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方法仍然在探究之中。从反思性思维的功能来说, 就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 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⑦‎ ‎  如果在文本多元解读,挖掘中学教材文本中人文精神教育因素的过程中,运用反思性思维;就能够逐渐将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由模糊、矛盾和纷乱的情境,逐渐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中学生在运用解读方法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同时就能自主地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得到的效果将会远远超出老师的“告知”。‎ ‎  当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主题?并将思考成果,用几个关键词,写到黑板上。话音刚落,学生们都积极思考。两分钟后,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成果。不一会儿,我发现黑板已经不够用了。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并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学生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紧接着,在同学们都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统一之后,我请同学们再次思考: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对这篇文章的主题进行正确且全面的多元解读?一阵沉思过后,有学生告诉我:通过文本当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进行文本的主题的多元解读。学生的回答,让我喜出望外——抓住文中各式各样的人物进行分析,的确是文章主题多元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对“《故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这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学生将模糊的甚至是矛盾的经验,居然能够探究出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 ‎  3、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反思性思维 ‎  掌握了挖掘文本中人文精神的方法,还需要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进行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除此之外,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一般来说,最粗浅地将思维分为左脑型思维和右脑型思维。左脑型思维主要指逻辑思维,这是对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认知活动。左脑型思维和右脑型思维都是针对外部对象的一种认知活动,但是这些思维产生以后,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外部对象而成为思维的对象,这种针对思维自身进行的认知活动也是思维的一种,我们称之为反思型思维。⑧杜威认为,反思性思维是连续性的,是有严密逻辑的。由此可见,反思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挖掘语文中的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形成人格中的正确认知结构,最终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  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我向学生提出:本文的三个分论点“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性”、“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在文中的写作顺序符合逻辑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齐声回答:符合逻辑。当我追问为什么时,同学们都认为:因为丁肇中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这篇文章是教材上的课文啊,怎么可能出错?我立即转变了提问方式:丁肇中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作这三个分论点?同学们陷入了沉思,随后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发言。接着,我请别的同学:评价发言同学的观点,并提出疑惑。这样,思考的同学就多了起来。在集体智慧的努力下,终于有一位同学大胆举手,说:“符合逻辑,因为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学生离不开其所受的教育,就要先从中国的教育传统谈起,再谈科学上需要的精神,最后谈如今的中国学生在学习上的现状;只有通过这样的分析,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提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才显得水到渠成”。回答结束,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我又追问:同学们,逻辑顺序的安排,必须立足于什么而展开呢?学生快乐地答道:谈论的对象。‎ ‎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不断地、反复地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分论点的写作顺序,是否符合逻辑”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而且还明白了“逻辑思维是跟所谈论的对象息息相关”这一思维规律,对本文所蕴含的“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大脑中也得到了不断地强化。‎ ‎  4、自觉汲取、继承优秀的人文精神,需要反思性思维 ‎  中学生在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了一些语文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经过调查,却发现:众多的中学生虽然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却将人文精神视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专利产品”或者是“教师的思想成果”,忽视汲取、继承优秀的人文精神。可是,汲取并继承优秀的人文精神,能够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人格,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民族优秀人才,且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针对目前人文精神培养的此种状况,需要反思性思维。‎ ‎  在杜威看来, 反思性思维能使合理的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反思性思维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的和自觉的方式, 或者说, 引导我们去行动,‎ ‎ 以便达到某个目标。因此,在汲取、继承优秀的人文精神的过程之中,需要反思性思维,帮助学生能够自觉地汲取、继承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实现学以致用,促进语文走向生活,提高生活的品味。‎ ‎  反思性思维是一种具有激励、能将纷乱转化为清晰、有严密的逻辑、能使合理的行动具有自觉目的的思维,与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  参考文献:‎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第2页 ‎  ②王荣生等编:《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74页 ‎  ③J.Dewey.How We Think.D.C. Heath  Company. Boston.1933.P.3.‎ ‎  ④李茂编译:《彼岸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1页 ‎  ⑤How We Think.P.265, 9, 17, 21, 22, 14, 270.‎ ‎  ⑥林华民著:《做一流的教学能手——特级教师林华民的108个教学主张》,朝华出版社 ‎  ⑦杜威著, 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  ⑧王荣生等编:《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75页 ‎  ⑨单中惠:《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论浅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  西昌市阳光学校    宋璐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