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让学生准备探究材料”—探究从课前开始
小学科学论文之“让学生准备探究材料”—探究从课前开始 我经常听到别人讲小学常识课的“难上”,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许多书上要求观察、实验的东西,如植物类的棉花、水稻,动物类的蚂蚁、蜗牛等,实验室中没有,市场上也很难买到。诸如此类所需要的材料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如果要找齐所有的东西,那老师课前要花的精力太大。而如果没有真实的东西作支撑,常识课的教学就会失去价值。于是,很多老师想到了让学生准备常识课的材料。这样做,实质上让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变成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且学生准备的材料往往特别丰富,各式各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上《植物的果实》一课,学生带来的果实有苹果、梨、香蕉、红枣、豌豆、花生等,而让老师买,从金钱和时间两方面考虑,都不可能买那么多,即使学生拿来了非果实的萝卜、番薯等,也是进行果实与非果实比较的好材料。综上所述,让学生准备材料有许多的好处,但在平时的操作中,我们往往会走入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不论有无可能,都要学生准备 对于课堂需要的水稻、种子等,如在农村的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取到,要是在城市里,要这些东西就变得很难。但有的教师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不论有无可能,所有材料都要学生准备,让城市的学生准备青菜、萝卜等,还能买到,但如果让他们准备水稻、棉花的植株、各种植物的种子等,就比较困难。 误区之二: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对于课堂所需的各种材料,从体验的角度讲,让学生准备材料必须有一个时间上的跨度,必须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采集材料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至少提前一周布置所需的材料。但在平时的操作中,有许多老师要学生准备材料,却不给学生时间,纯属课堂需要,这样做,准备材料就失去了它的本义。 误区之三:学生将任务转交家长,家长怨声载道 如果教师“不论有无可能,都要学生准备材料”,或者“不给学生时间,纯属课堂需要”,那么,必然会产生“学生转嫁家长,家长怨声载道”这一现象。曾经听一位家长讲,他儿子的老师经常提前一天布置回家作业,让学生准备材料,要求城市里的学生第二天拿各种各样的布,各种各样的种子等,其结果是学生将任务交给家长,家长则一边做,一边抱怨老师。 误区之四:只重课前收集,不重课后处理 收集材料的过程,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如果学生真正去做了,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必然十分充分,对于所收集的材料必定十分珍惜,课后的延伸十分重要。但在日常的操作中,有许多老师只重课前收集,不重课后处理,让学生采集了蚂蚁、蜗牛等,课上完后,让学生自己处理。其结果不是扔了,就是玩死了。这样做,实质上是对材料的浪费。 综上所述,我在工作中并不放弃让学生课前准备常识课所需的材料,而且十分重视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不给学生以任何压力,达到既让学生准备了材料,又让学生经历了体验的过程这一目的。我的做法如下: 一、 以学生能做到为准 准备材料要以让学生能做到为准,这是教师在操作中必须首要考虑的最重要的环节,让农村的学生准备青菜、萝卜等,让城里的学生准备水果、蚂蚁等,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到,材料才会落实,体验才有依靠。学生能够做到,才不会给学生以压力,学生才会快快乐乐地去做,有准备才会在准备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二、 给予必要的指导 不论让学生准备什么材料,都必须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所以在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要给学生以适当的方法指导,如我在上《土壤》一课前让学生准备各种土壤,不是让学生随便拿塑料袋装一点来,而是让学生按“1、准备透明小瓶,2、观察采集地点的环境、作物,3、采集各种土壤样本,4、贴上自制标签,(包括时间、地点、采集人)”这四步来操作,学生既采集了土壤样本,又观察了采集地点的环境,而且学会了较科学的采集方法,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三、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准备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我有一个习惯,每次备课时,都要备材料,哪些是老师必须准备的,哪些是学生可以做到的,都在备课时想好,让学生做,提前几天或几周布置,让他们用什么方法来采集等,都加以考虑。在上《昆虫》一课时,提前两周让学生去捕捉与饲养蚂蚁、蟋蟀等,并在前几天给学生一二分种时间,让他们交流信息,让捕捉多的同学支援捕捉不到的同学等,通过提前布置,学生就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且真正做到准备与观察并行,采集与体验共存。 四、 给学生以鼓励 在准备中给学生以必要的鼓励,方法很多。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给准备材料的同学加实验分,学生便会很高兴地去做。另外,给材料准备充分,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发喜报,也是鼓励的方法之一。但在我校最让学生高兴的,是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成标本,在学校标本室中永久保留下来。我校标本室中的海马、蝎子,各种各样的鱼等,都是由学生带来的材料做成的。几年来,我在让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中,通过经常性地让学生做标本,不断充实学校的实验器材室,达到既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不断充实学校标本室这一目的。 五、 恰当处理用过的材料 对学生来说,准备材料的时间相对较长,而课堂观察的时间仅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如果不重材料的后处理,则是对材料的浪费。如用完蚂蚁后,通过让学生“给蚂蚁找个家”活动,可以把观察和研究延伸到课外;或者通过“放蚂蚁回家”活动,从“人道主义”出发,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等。但更多的应是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青菜、种子后开展相应的种植活动,在学习昆虫后开展养殖蚂蚁、蟋蟀等活动,通过小种植、小养殖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种养殖小课题研究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将学习贯穿于整个种养殖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经历体验的过程,这也许是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最成功的地方。 (注:本文于2004年3月发表于《科学课》杂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