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应当是怎样的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应当是怎样的课?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应当是怎样的课? ‎ ‎  一堂好的语文课,我觉得语文课应该有深度,或者有广度。语文课,要么像一眼井,虽然看着量很少,但是汩汩不断,这就是深度。要么像一片湖,虽然不深,但是一望无边,这就是广度。但是我觉得深度要有线,有一条贯穿的线索,有的课问题很深奥,因为缺乏线索,学生无法受到启发而展开思考。广度要有限,广度要有一个限制范围,否则脱离课堂,看似丰富,实则混乱。‎ ‎  在书中有两堂课我印象很深刻。李镇西老师讲授《沁园春长沙》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深度。讲到如何理解“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时,我们一般说体现了一种豪迈自信。李镇西老师的学生说这是一种狂,而且辩证看狂,一方面体现了个人的自信,另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的帝王思想。学生这样的思考已经很深入了,而李镇西老师进一步引导,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我们自己应该狂,但是也要允许别人狂,文革时候毛泽东犯错误就是因为只允许自己狂,不允许别人狂。然后再接着引导:所以,我们需要自由,也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些研究比较深入,但是能够以主题为线索。最后还能回归文本。‎ ‎  而另一篇作文教学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广度。这堂课中老师展示了优秀作文,展示了问题作文。虽然内容多,但是不显乱,是因为围绕了一个作文话题,学生以后写这个话题就会借鉴这些材料,避免这些问题。‎ ‎  我也看到了不好的深度和广度。‎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授课中,有一句“马克思将永垂不朽”,学生质疑为什么是“将”李镇西老师由此拓展到要对社会主义事业有信心,然后拓展到授课地点天津大港由荒芜到繁荣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功劳,再拓展到到由普鲁斯特问卷来看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才回到要学习马克思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样的临时应变虽然精彩,有深度,也有广度,但却是脱离了原文文本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原文也就仅仅成了这节课的一个药引子,可有可无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