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让思品教学奏响生活的乐章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让思品教学奏响生活的乐章 [摘 要]品德源于生活。在思品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寻找生活素材、课始再现生活情景、课中联系生活实际、课后走向生活实践,使思品教学回归儿童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加强实践,加深体验,促进知行统一,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品教学;生活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教育者,那就是知行脱节,也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是一套,在生活中做的是另一套。这是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本原因。品德源于生活,德育的意义也在于回归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思品教学走向生活化呢?我作了如下探索。 一、课前寻找生活素材,酝酿感情基调。 一堂成功的思品课,课前的大量准备必不可少。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基础,寻找他们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还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结合课文中需要共同研究的内容观察生活,亲历过程,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为课堂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酝酿有助于该课学习的感情基调,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如教学《专心致志》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寻找生活中的素材。一是观察同学专心学习或做事三心二意的情况;二是调查有关因思想不集中而造成车祸或其他重大事故等事例;三是收集著名科学家或其他名人专心学习和工作的动人故事。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汇报及讨论活动。此时,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得生动活泼,正反两方面的真实事例使他们深受教育,认识到位,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在课前,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共同研究学习主题,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在课堂中深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始再现生活情景,拉开学习序幕。 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与酝酿,学生将会渐渐懂得将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系起来。课堂上,我们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课首导入环节,即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加以提炼,让学生通过表演或讲述等方式再现生活情景,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由此拉开学习的序幕,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成为新课中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这样,将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在课首导入环节,老师先让学生表演如下情景:“贝贝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来。爸爸妈妈叫她吃饭,她还常常冲着他们发脾气,甚至故意找茬说饭菜不好吃。”像这样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怎样才是孝敬父母有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文明理做好铺垫。又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这一课时,上课铃响后,我故意迟一分钟进教室。然后由刚才同学们在上课后老师还没有来时的不同表现引入课文。这样的导入,直接来自生活实际,既真实又自然,能迅速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之中,使学生对本课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及需明白的道理引起高度重视,为达成教学目标并养成良好习惯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课中联系生活实际,掀起思辨高潮。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在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思想品德教材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开展各种探讨活动与游戏活动,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发学生的自主体验,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教学实效。如在教《尊重他人》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实际,设计了以下几道辨析题:1、小红的爸爸是菜农,长得矮小粗壮。班里的一些同学就在小红面前做着挑担的姿势,喊着“矮脚 菜”来了,小红被他们气哭了。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2、明明的学习成绩不错,作业也做得很好。可是每当由他来发作业本时,总会冲着一些同学扔作业本,还叫着:“给你这烂作业本!”明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3、丽丽总是穿着一件旧衣服,学习用品也没有一样是名牌产品,同学们就都不跟她玩,连老师组织同学们分组做游戏时也没有人乐意跟她分在一起。 如果你刚来到丽丽班里,发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通过上述题目的辨析,可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之中,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作一“洗涤”,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中加深了他们对尊重他人种种行为表现的认识。 在课堂中,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四、课后走向生活实践,增强道德余韵。 《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是本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不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不通过多种活动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及时的训练与实践,那么,即使是已经认同的道德标准也会较快地遗忘,已经升华的道德情感也易渐渐地冲淡。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把好明理导行关,更应抓好课后延伸这一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强化训练,以利于学生把课文中讲明的道理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如教了《幸福不会从天降》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每个小队负责调查两三个同学参加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的情况及一两个劳动致富或因懒惰受穷的家庭,而后举行“我爱劳动”的中队会,进行多种形式的实例汇报并畅谈感想,再结合学校开展的成功奖评比制度进行“劳动奖” 的评比。这样,将学校、家庭、社会相统一,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在活生生的事例面前,学生实实在在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不再认为“热爱劳动”只是一句空口号。 课后的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感悟、体验,使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更体现了思品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特点,对于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不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吗? 将思品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生活,改变了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能使学生的“知”与“行”共同奏出和谐美妙的生活乐章。 [参考文献] 肖贤:《步入多彩生活 提高德育实效》,《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