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

语文论文之让语文教学渗透美育 ‎ ‎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却有不同的认识,当代学生总认为现行中学教材枯燥乏味,这警示着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重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审美教育必须贯穿我们的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是对中学生实施美学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语文课具有文学的品格是必然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和课堂教学中的美,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和流下自然而然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如何引导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 ‎  一、美丽的课文等待发现美的眼睛 ‎  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 语文教材中有圆润的诗歌,优美动人的散文,摄人心魄的小说……美,到处都在,而且总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 雅。这些美都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如果老师定调,贴上标签,易导致美育的反向效应。只要是美质兼美的文章,随时都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匠心,用自己美的心灵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运用“有为而为”的审美艺术去挖掘课文中的美。‎ ‎  1、用形象欣赏法感受人物美。‎ ‎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人物形象,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胸怀柔情;《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质朴,真诚爱情;《荷花淀》中勤劳、深明大义的水生嫂。‎ ‎  对于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先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像,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活起来,做到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肖像美、语言美、细节美、环境美等,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形象或人物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  当然,课本中也不乏“丑”的形象,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中的老葛朗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等。这些“丑”‎ 无不具有美感,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获得审美效果。‎ ‎  2、用情感体验法感受情感美。‎ ‎  课文总是要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的,读书的过程其实是读者接受作者传情的过程,读者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我愿是激流》传达的是对爱情无私的奉献;《依依惜别的深情》抒发的是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了忘却的纪念》抒发的是对烈士的歌颂、钦佩,对敌人的憎恨……我们只有让 学生用心用情去体验,才能与作者共鸣,受到震撼,才会潸然泪下。情感体验的方法往往受到个性差异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因此,要多从作品的表层感受深到对作品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魅力体验。这样融情入书,身历其境,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  3、用涌读法体验文章的气势神韵 ‎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文自现,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诵读得好,静止的诗文就会活起来,就会带我们进入一种可见、可闻、可感的意境美中去。苏轼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精读,这样在诵读中把握豪放词派的词风:气贯长虹,体验词的神韵。‎ ‎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注重文章的内在结构和形式。‎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诗,一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本诗时只是读读,背背、译译。这样,学生也就无从感受到它的艺术美。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对本诗有其独到的理解,他认为这首诗的好处在其独特的时空结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里的“归期”属于未来。第2名(巴山夜雨涨秋池)则是目前的即景。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展望未来,诗人和妻子重聚之时,西窗之下,烛光之中,如何向他倾诉此时的心情。而末句(却 活巴山夜雨时),固然是指未来,但到了那里“巴山夜雨”早已成为过去)。余先生通过对本诗中关键词语的把握,解读出诗人在诗中还用了时空转接。正是这种时空结构的往复,使一首短短的七绝形成深情绵邈的巨大艺术魅力。在这首诗歌中,教师还应注意分析本 诗的意象采用了对照式,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象中,“山”是高的,“夜”是黑的,“秋”是冷的,“雨、涨、池”都是湿冷深沉的,而下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形象却亲密而温暖。和上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前句是雨的世界,是大水,后一句是烛的世界,是 小火。凄凉的雨意一人当之,温暖的烛光则两人共享,这样诗由原来的凄凉化为了烛光夜话的回忆,而苦中带甜。这样使人人都会有的思念之情化为了文学所要体现的审美情感,从而使感情具有审美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读、只背,而必须注重文章的结构和形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审美熏陶,体味语文的审美情趣。‎ ‎  三、融入真情,注重传授的语言美 ‎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规范、简洁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叩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  总之,语文课里蕴含着的美学因素很多,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多掌握一些现代文学理论,多运用文学理论知识,也多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文学作品;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