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中学法迁移的运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中学法迁移的运用

语文论文之阅读教学中学法迁移的运用 ‎ 阅读教学中学法迁移的运用苦竹乡徐碾小学  柳记标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一种普通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就可以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是“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的具体体现。笔者就阅读教学中学法迁移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作法。一、根据文章结构指导迁移叶圣陶早就倡导“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在学会上逐步达到会说,这就要求教师把学法寓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法。随后运用迁移规律,采用扶、放、循法自学、运用。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因而学生才乐意学,进而陶冶了情趣,锻炼了思维,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了深切表达人民沉痛悼念和无限怀念总理的强烈感情,作者采用了悖理反常的写法。在教学此文时,遵循课文的特点,确定了“分析矛盾,体会感情”的方法指导学习;导学等买车,领悟学法;扶学望买车,迁移学法;自学追买车,运用学法;由于寓学于教、学法迁移,学生很快就学懂了全文。又如《桂林山水》一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先是采用对比的写法,然后是抓住特点。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一种活动的改变引起另一种活动的改变,只有它们有着相同要素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因此,教学中精讲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中学习方法,产生“举一”的效果,然后学法迁移尝试学法,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培养了自学能力,达到“反三”的目的。二、根据课文类型体现迁移教育心理学家贾德认为:“两个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份,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进行概括归类,那么就有利于使所学知识发生迁移。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随着教学步骤的步步落实,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古诗。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即“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接着对重点段“议花生”采用讨论的方法,通过比较指出花生的可贵品质——实美而不外露;再用联系的方法将花生的品质与人默默无闻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归纳的学习方法是:读课文——理条理——抓重点——明道理。并要求将这个方法迁移到其它借物喻人的文章的学习。    三、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促使迁移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诉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一反三’这个目的的精械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这一教学思想已成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渗透着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读和写有各自的目的,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阅读时学生通过感知文字材料,根据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作文时,学生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选择和组织生活中积累和观察到的材料,以一定的先后顺序、段落层次恰当的语言进行有条理的叙述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阅读和写作的心理活动是互逆的过程。如《伟大的友谊》一文有这样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主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上面写的是恩格斯怎样在生活上热忱帮助马克思,下面是他们怎样互相关,互相帮助,亲密合作。“承上启下”的重点部分是“启下”。对此,引导学生读中学写。有位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老师不但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更重要的是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因此,学生的作文段落清楚,中心突出。这样从阅读中学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写。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