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引导探究 促进创新
小学科学论文之引导探究 促进创新 小学科学课是向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科学课不仅要交给学生最起码的自然及生活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经历“探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着手于“探究”氛围,营造创新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一名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开,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掘”。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适时地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猜想和构思,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自由、民主。”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民主,就是要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想的无为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千方百计使学生能够大胆猜想,自由畅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自由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讨论、自由探索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满足其表现欲,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着眼于“探究”兴趣,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从事创造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是创造性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决定了人们善不善于创造、敢不敢于创造、能不能够创造的问题。而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在于对问题本身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习的最好激发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发生的过程,对问题越有兴趣就越投入,越投入就越有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着力于“探究”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创造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启发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查阅、收集资料,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倡小组讨论,开展课堂辩论,自己得出结论。 (二)鼓励质疑。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把质疑作为必不可缺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敢问,引导学生善问,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问题。 (三)重视求异思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思维就无所谓创新,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而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思维定势。教学中,要让他们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 (四)启发创造想象。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缺乏想象力的人不会有创造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善想、善做,鼓励标新立异。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为限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以探究的自由,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有效的探究活动,把新知识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