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谈新课改下乡村中学如何将时事政治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浅谈新课改下乡村中学如何将时事政治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 摘要:随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全面提到日程上来,特别是今年秋季我市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质量检查开始全面实施开卷考,而且时事考试不再统一划定范围复习。我市对时事政治改革的这一举措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新课改下时事政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乡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改革的现状和乡村中学如何将时事政治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的应对措施进行具体阐述。重点阐述应对措施,大致分为两大类:课内型和课外型。课内活动形式有报道型、学以致用型、评论型和综述型。课外活动形式主要有时事知识竞赛、模拟活动、参观访问、报刊剪辑展览、手抄报比赛、时政园地、社会调查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乡村中学 时事政治教学 融入 思想品德教学 措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全面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这几年的开卷题型的实施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从今年秋季起我市对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质量检查全面实施开卷考,并且时事考试不再统一划定范围复习,则更是加大了改革的力度。这一举措,无疑在新课程改革中下了一剂猛药。面对改革的新举措,有人喜欢有人忧,城镇中学实施起来可能是不难;但对于乡村中学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着种种困难而不知道如何去应对。 以下我就试着对新课程改革下乡村中学如何将时事政治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特别是将采取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时事政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的时事政治教学,普遍是采取考前由老师划出的一些重要时事范围,接着让学生记忆,然后参加考试,其题目基本上是单项选择。这种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因而考试完没多久,学生们就将时事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被动式教与学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时事的积极性,也往往达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时给学生造成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时事学习只是记条条、背条条和考条条,把时事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一种包袱而不是一种乐趣。这样日久天长学生对这些原本有兴趣的东西也会产生厌恶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改变上述这种状况,就必须改革和优化时事的教学方法。因此,今年秋季我市对时事考试改革的这一举措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这一改革举措也是与新课标的理念相一致的。全面推广开卷考试题型、不再划定时事复习范围,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时事和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的负担。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再划定时事范围复习、实行开卷题型、进一步增强考试的开放程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不过,这从乡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乡村中学的师生却面临着一大难题。因为这种完全开放式的时事考试不再划定范围,师生面对一个学期以来国内外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时事,可有点束手无策;要想把一个学期以来许许多多的时事一下子挑选出来,真所谓大海捞针,无所适从。 二、乡村中学时事教与学的现状 作为乡村中学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努力实践和探索新课改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乡村中学的特殊地域性和一些具体的困难。乡村中学是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地方,有着它独特且不利的现状。 首先,从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来看,城镇中学与乡村中学存在很大的差距。城镇中学的教师随时可以通过电脑利用网络下载一些有用的图像、声音、文本之类的东西,再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课件),然后利用多媒体课室来教学,其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上网浏览网页、读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听广播信息……然而,乡村中学的情况就大相径庭,地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信息系统还十分不完善,不要说农村网络的普及程度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怎么样,就连电脑、电视、投影仪和报刊杂志的普及率都还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中学的学生在新课改下进行时事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活动的开展。 其次,从家庭生活软的环境来看,乡村中学的学生更是没有学习时事的氛围。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低,再加之一天到晚都在忙农活或生意,根本无暇关心国事和天下大事;就是有时间闲聊也只是关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学生根本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来一些关于时事的知识。当然,现在电视十分普及,学生完全可以回到家里通过看电视来了解时事,但是实事并非如此。现在的乡村的学生大都对娱乐节目情有独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学生基本上热衷于港澳台的娱乐节目,往往对于普通话节目是不屑一顾,那就更不用说对那些说普通话的新闻节目感兴趣了。 诚然,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乡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中的利与不利的现状,只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处理得好,找到良好的对策,完全可以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毕竟思想品德学科比中学教学中的其它任何科目的时代感更强,而且只要我们教师在努力注重时事政治教学的同时加以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为平时许多学生在课下私自聊天时,一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反恐、神州六号……就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思想品德课就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忽视时事的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忽视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时事学习活动的开展;而是一味强调考试的好坏和分数的多少。其实,青少年对时事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国家大事也是非常关心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时事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已。 因此,乡村中学若能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的指导思想,结合时事政治教学并开展适当的活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时事政治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那么,鉴于乡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乡村中学更应该在新课改下如何将时事政治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到底我们将采取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呢? 三、乡村中学在新课改下将时事政治教学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的应对措施 基于乡村中学时事政治教学的不良现状,我校针对实际,就新形势下的时事政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作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现将我们自己的做法作为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 时事政治教学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两大类:课内型和课外型。课内活动形式大致有报道型、学以致用型、评论型和综述型。 1、报道型。即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重要新闻信息。它通常在思想品德课前,由教师指定学生5分钟新闻报道,内容大致包括国内外大事、港澳台和本地区要闻。至于具体的内容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学生发布后,由其他同学补充或指正,然后教师作简要评论。这种发布会一般每周举行两三次,每次发布近两天来的重要新闻,较好地体现了时事教育的及时性和经常性。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在课余时间看报刊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搞摘抄、整理要闻等,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等。 2、学以致用型。时事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大部分学校都把精力放在必考课内容上,所以一般都不安排单独的时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将时事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完成时事政治教学任务,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述七年级第四课《人生当自强》时,及时引用了“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丛飞和洪战辉的事迹,与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为他们的感人事迹所折服,学习起来也格外认真。又如:在讲到八年级《无形财产》一课的“维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时,我适时插入了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西雅图并到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次家作客所承诺“中国要加大保护好知识产权力度”的新闻。这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保护好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再如:在讲到八年级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时,我故意提问学生:“这几天,所罗门群岛国发生骚乱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考。将时事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3、评论型。即主题探究式 “时事评论”或“时事开讲” 。也就是针对某一重大时事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达到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目的。评论需要正确的观点,这就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运用所学书本原理和知识,有利于深化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评论需要充分的根据,这就促使学生翻阅报纸,查找有关资料,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论要言之成理,这就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探究能力和其他多种能力。评论一般一事一议,但对于复杂事件也可以一事多议,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评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较全面地接受思想教育。 4、综述型。即利用课堂进行新闻综述。一些重大的时事往往是多种矛盾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新闻的联系性和连贯性,若局限与一点,不容易看清全貌和本质。因此,教师有必要加以综合叙述,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他们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新闻综述的内容通常有一定跨度,学生平时是懂非懂。有的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经教师讲解,学生大多“豁然开朗”,所以这种课型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从中学到分析复杂事件的正确方法。 时事政治教学的课外活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时事知识竞赛、模拟活动、参观访问、报刊剪辑展览、手抄报比赛、时政园地、社会调查等。 1、时事知识竞赛。时事知识竞赛通常是将一定时期内的重大时政问题和有关新闻知识编制成多种形式的赛题,如填空、辨析、选择、问答题等,要求学生按指定的方式(必答、抢答、轮答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加以回答,评判员依据回答的正确程度评分,然后以得分多少决定名次。时事知识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平时学习,增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自觉性。 2、答记者问。它是带有模拟性质的形势教育形式。由一部分同学担任主持人,负责答问;另一部分同学扮作小记者,负责发问。由于发问者想方设法问得尖锐,答问者尽可能答得圆满,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敏捷反应能力。这种形式能够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时事,广泛地涉猎新闻知识,真正地领会和掌握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并深入思考一些时事的“热点”问题。这对于知识、能力和觉悟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参观访问。通常是由学校的教师组织学生到科学馆、展览馆或者与时事背景有关的地方去参观访问。教师事先要指导学生怎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参观访问,最好事先设计好一些问题。这样才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活动。这种形式能够使学生对某个时事问题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和比较深刻的感悟。假如能够抓住时机,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活教科书”,及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可以让他们接近现实,明白道理,激发斗志。例如: 2005年10月17日 “神舟”六号的顺利成功地着陆后,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到广州市天河航天奇观参观访问。参观访问后,收到了极大的教育效果,同学们一个个扬眉吐气,信心倍增,爱国情绪高涨,都想为报效祖国而作大贡献。 4、报刊剪辑展览或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收集各种与时事有关的新闻图片、新闻的背景材料、名人轶事等,然后将这些东西剪辑并粘在一块,做成报刊集锦。或者发动学生自己手抄,并编辑成小报纸。最后,同学和老师共同根据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美观度等方面来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放在橱窗展览。这样既鼓励了获胜的同学,又激励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起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 5、时政园地。先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再由学生们自己在班里民主选举一些书法、绘画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并将这些同学分派到不同组。然后,在教室的墙壁上专门划出一块的专区来作为时政园地。各组成员相隔一定时间负责收集报刊剪辑、手抄报等各种作品贴在园地内。到了期末由同学和教师一起评比出优秀组。这种形式既可以增长学生时事知识,又同时提高学生们的组织能力、编辑能力、欣赏水平、竞争意识等。 6、社会调查。它是一种通过直接考察社会实际进行形势教育的方法。一般说来,学生通过读报、听广播、课堂教学获得的时政知识属于间接知识。仅仅依靠这些间接知识,难以对时政问题形成深刻的理解。要真正理解时事问题离不开直接经验,离不开直接接触和考察社会实际。所以时事教育同思想品德教学一样,也应经常采取社会调查的方法。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时事政治教学的形式不一而足,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真确地选择、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节课都一定要用所有形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出色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无论是采纳哪一种形式都是要真正体现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思想。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时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合作探究学习,去分析时事现象,并努力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时事的能力,以养成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大事的良好的习惯,从而使自己自觉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何克抗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程组编写 3、《浅谈利用网络培养学生在政治课中的自主性学习》 徐萍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1日第一版 5、《新课程改革的标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唐春良 著《教学与管理》 6、《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程组 编写 7、《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程组编写 8、《新课程期待的中学政治教师角色》 戴湖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11期 9、《新课程理念 新学习方式》 胡乐花,《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6期 10、《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方红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7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