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心得)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化学论文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 一、重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鲜明、新异、有趣的实验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长处,以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熟悉中学化学的实验内容、体系和结构,掌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安排实验。  如教“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变两个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由于这两个实验现象鲜明有趣,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学生得出“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规律,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为这一结论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一些认识,他们必然会产生“这是为什么?”的探究心理,同时注意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提出为什么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大于铁丝的质量?”等问题,致力引导学生自己寻求和发现真知,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这种以实验诱发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精心设疑,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境     创新思维源于疑问。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疑,展现矛盾冲突,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境,诱导学生去创新。    疑问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较大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只有这种有刺激有“磁力”‎ 的情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需要。     设计创新思维情境,可以从多方面人手。    1.新课引入,要展示矛盾,形成“悬念”,激发思维。教学实践表明,老套平淡、无矛盾冲突地引入课题,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无法刺激学生去创新了。而新课一开始,就击起“波涛”,造成“悬念”,势必“引人入胜”,使学生注意力很快集中,迅速进入角色,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2.不仅引入新课要设置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导演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学习情境。教师应善于驾驭教材内容,及时分析掌握学习动态,巧妙设汁,灵活处理,恰到火候时 抛出问题。例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提出“反应中不断有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排出,威胁实验者,污染空气,如何更好的处理呢?”这样,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始终处于“活化”、“深化”的状态。    3.一堂课结束,不能草草收兵,要精心布置,或者留有余味,造成学生继续探讨和创新的心理状态。例如:每节课教学结束后,教师这样提出:“对于本书(某个)内容,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解释呢?”教师即使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积极思考,探索新的理解或解释,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4.生产生活实际是设计创新思维情境的生动材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之一。就化学教学内容而言,联系生产生活的内容丰富生动,就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而言,他们对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现象很感兴趣,并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创新思维情境激发创新欲望。例如,课本上关于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情况内容,提出“对空气产生污染的一氧化碳,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汽车排放的废气.我们如何减少这种废气的污染呢?”等等,另外,还可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学生制作一些小化工产品,如肥皂、墨水、五彩照明弹等。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让他们直接感受在学习创新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民主,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保护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是否活跃,创新欲是否强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民主程度。 民主化程度愈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才能愈易得到发展。教学的民主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体现在:不“唯教材”,不“唯老师”,克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气氛。   1.不“唯教材”,就是要打破教材“绝对正确”的观念,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质疑。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在传授知识时,更应注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诱导创新思维。如“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能否做—些改进呢?”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热情支持和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既使对他们有时提出的问题或做的设想“不切实际”或“异想天开”‎ ‎,也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决不能横加指责、讽刺、嘲笑。其实,初中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只要引导得当,一旦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我的学生曾改进了教材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使实验效果大大提高。      2.不“唯教师”,就是要打破教师“绝对正确”的观念,允许学生怀疑甚至反对教材的观点,鼓励他们“班门弄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事实卜,教师的学识、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把自己的作用提到不恰当的高度。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学生的疑难时,最好只给学生提供有关资料的途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去寻求结论,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提问,若不能解决的或一下于不能解决的,决不能敷衍或勉强,最好说“让我想想看”,“让我查查资料看”,决不要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怎样讲你就怎样做吧!”,否则,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堵塞言路,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上坚决不搞“注入式”,要搞“启发式”和“点拨式”,想方设法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杜绝那种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师活动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多思,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学生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充分体现教学中“学”‎ 为主体。      4.教师应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教学之间泾渭分明的严肃紧张的气氛,只能压抑约束甚至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消极地学习,教学效果彻底违背初衷。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自己亲切热情、不断创新进取的形象,成为学生尊敬的师长和朋友。让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创新意识的教育,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中,在情感交融的理解中获得启迪。   四、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结构所决定的,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情况,是初中生在创新活动中不可回避的,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活动包括创新活动是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创新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而理论的教学往往因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缺乏直观性,而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制作CAI课件,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播媒体,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对化学理论的认识。    总之,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诱发学生创新的起因,赖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