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关于导学案的撰写思考
其他论文之关于导学案的撰写思考 一、关于导学案使用中的忧虑 课改已多日,导学案的撰写是教学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形式,而是老师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呈现,更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途径,但是在撰写过程中存在很多忧虑,现将这些忧虑交流给大家。 1、关于预习案。上网查了很多导学案,发现了大多的预习案框架是以填空形式呈现知识结构。对此,我有些困惑,因为以这种形式展现预习案,虽然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建构,但是却没有了“导”的过程,因此不赞成这种形式。 2、关于探究案。很多导学案的探究形式,多是以材料和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呈现,辅以历史试题。这固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选择和方式,编写者一定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达到重难点的突破。但是这里有个学情问题,如果学生预习案方面都不能顺利过关,那么这种探究案对学生而言比较难,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 3、关于训练案。试题的量多少为宜?现在的学校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仍旧进行题海战术。学生课外的作业量很大,究竟好还是不好呢? 二、解决忧虑的暂定措施 新学期尚未开学,对已撰写的导学案是否符合学情,是否高效,还无定论。所以针对上述忧虑,我暂定几项解决措施。 1、关于预习案的问题,我决定给学生发每单元的学习笔记,这个笔记与导学案一起发放。 2、关于探究案的问题,进行预习案的指导,这个指导主要分组进行。探究问题设计与解决循学情而适当调整。 3、关于训练案的问题,决定习题适量,以选择12个左右,材料一个为宜,前提是要做到精选,让试题与探究问题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一切尽在变化之中,需用心设计和思考,希望自己经过一段实践达到一个高效动态的教学课堂。 近几年来,随着山东杜郎口中学、南京东庐中学以及泰兴洋思中学等一批薄弱学校的崛起,其“起家”的法宝——“导学案”这类“课堂学习材料”等样式(导学稿、讲学稿、学案、预习稿、前置性学习、学习单等等)开始规模化流行,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渐渐成为主流。 导学案为什么会迅速走红?我们通常会听到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走自主学习之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事实上,许多学校移植导学案,主要是看中其能迅速提高学习成绩的神奇效果,我们只要从许多学校为学生设计海量的导学案,让学生整天埋头于导学案的“习题” 中,就可以窥见一斑。不过,许多学校实施导学案之后,学生考试成绩似乎的确有了提高。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如何正确看待导学案?本文拟对此展开分析。 三、对于“导学案”的基本认识 就导学案的积极意义而言,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还与新课改核心理念十分一致,应当成为未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首先,导学案的运用试图改变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有效处理“学”与“教”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应当说,这一努力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关系实际上就是“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基本的标志就是从“教师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对于这种规模化、草根式、民间性的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我们首先应当肯定,应当大力支持这些中小学在重建“教”与“学”关系上的尝试,支持他们在建构自主课堂方面进行探索。 其次,导学案的运用符合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教师节前接见全国优秀教师的会议上曾指出:“ (教育的)第一件事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温总理的讲话切中了教育的要害。独立思考意味着自主学习,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创新思维意味着学什么、获得什么样的素质才算是好的教育的问题。这实际上点明了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同时也为导学案的运用指明了科学方向。 再次,导学案的运用与新课改核心理念十分一致。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根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改纲要》)中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来看,具有“共识”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互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意义。《课改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