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感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感想

2021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感想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一) 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 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 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 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 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 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 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 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 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 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 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 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 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 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二) 1995 年以后,张桂梅离开大理喜洲,只身来到丽江华坪。初来乍到,她便放弃了进入条件 最好的华坪一中的机会,而是选择了中心中学,承担了 4 个毕业班的政治教学工作,毕业班 的女生工作,此外还协助学校搞文艺工作。在工作中,她尽职尽责,奉献了所有精力。 1997 年 8 月,民中分设成立正在住院做手术的张老师得知民中学生最穷,生源素质最差, 经费最紧张,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设备最差时,她又主动要求调到民中工作,抓学生学 习、管学生日常都亲历亲为,一步步推动着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她的努力下民中的教育成果 不断涌现。 1999 年 2 月,华坪县教育局党委和中共华坪县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县教职工和全县人民 向她学习,县委还授予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并奖给她 1000 元,但张桂梅把 1000 元奖金当场就捐给了县慈善机构。 说到慈善,张桂梅这一生几乎都与慈善事业挂钩。在民中的教育工作中,女生很少,张桂梅 意识到,提高山区女孩的素质,至少可以改变三代人。由此,她便萌生了筹建一所免费女子 高中的想法,从 2002 年起她便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 2007 年,张桂梅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张桂梅和她筹建免费女高的想法逐渐被更多人知 道。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 100 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2008 年 8 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建成。 张桂梅表示,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 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捐款 人姓名。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她都记在心里。 为了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很重要的工作。办校 10 多年来,张桂梅走了 11 万公里家访路,走 进 1300 多名学生家中。山区偏远、山路艰辛,很多学生的家只能靠步行达到,连爬山过去 都得好几个小时。 在她的带动下,10 多年来,华坪女高以自身独有的特色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发展成长。 张桂梅也非常注重新材视角,不断摸索出贫困山区学生教育的规律;把育人当作教育的前提 和目标,走到学生心里;她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竭力改变教育背后的贫困。“山里的学 生太穷太苦了,又那么善良懂事,我想帮帮她们。”正是秉承着一颗仁爱之心,张桂梅“让 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三) 云南一位县级领导在教育局工作的时候,有幸和张老师有了面对面的接触。 2008 年香港教育工会组织了“向张桂梅老师学习分享活动”,一行 30 多人到了儿童福利院 看望张桂梅老师。 香港教育工会的副理事长李副秘书长临行前,特意递了个信封给这位领导,说“张老师身体 虚弱需要加强营养,建议每天喝袋牛奶,但没有冰箱牛奶不易存储,上半年我给了她 3000 元嘱咐她买个冰箱,昨天去她住房看没有买,这笔钱都用孩子们身上了!这里面有 2600 元, 请你在张老师搬到新的儿童福利院时,帮忙用这笔钱给她买个冰箱,拜托了!”这位领导深 深地感受到了李副秘书长的用心良苦,接受了这个重托。 可还没等到张老师搬新家,组织安排这位领导到了新的岗位,临行前他到儿童福利院看望张 老师,一是辞行,二是把李副秘书长的心意告知张老师。他诚恳地对张老师说,“请您不要 辜负李副秘书长的心意,一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笔钱只能用来买冰箱……”再三嘱托后 便离开了。 半年之后,这位领导到新福利院看望张老师,发现宿舍里除了原有的书和物件外,没有看到 冰箱的影子!“牛奶只是我喝,孩子们却没得喝,我怎么能喝呢?”张老师说到。 后来知道张老师把钱用在购买孩子们的生活用品上了。这位领导深深地自责,觉得辜负了李 副秘书长的重托!耳边回响起秘书长的话“张桂梅老师的身体太弱了,她的工资不用在自己 身上,连我们寄给她买药的钱,她也用在孩子们身上了,请你给她买个冰箱,华坪天气热, 鲜奶必须放冰箱保鲜,希望她能每天喝上一袋鲜奶。” 万般懊悔之后,这位领导陷入沉思,每天喝一袋牛奶于常人不过是平常之事无可厚非,况且 身体健康需要,张老师却视为奢侈,孩子们有的她才能有,有人说张老师“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他真诚赞同。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四)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 这都源于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今天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女排精神”的指引 下,中国女排时隔 12 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 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与最终胜负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单以实力来看, 篮球和足球,无疑将成为中国球迷永远的伤心地,但有多少人会只以成绩论英雄?我们只是 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而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更高,因为她们取得 过辉煌的成绩,她们有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只是在感受、发扬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 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 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但奔向梦想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中国女 排就是这样成功的。站在冠军的领奖台往回看女排的里约征程,我们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 伟大。 小组赛 2 胜 3 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 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斗志”是姑娘们的“洪荒之力”,是主教练郎 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女排精神”。它让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 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比赛之激烈,过程之曲折,结果之振奋,让人看的心惊动魄、喜极而泣。她们的胜利真的是 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是一次次飞身一跃的扑救,是一次次高高跳起的重扣,更是一次次逆境 之后的绝地反击。 女排姑娘们绝不放弃任何希望,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分必争,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再现, 它让中国女排打出的竞技状态,所向披靡,这样的中国女排,怎能不取胜? 的确,排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所有队员积极配合互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看到每得 一分,大家都挥臂庆祝,相互加油鼓劲;每失一分,也在相互提醒,研究战术。 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来到里约的 12 名队员全部上场,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 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敢于拼搏,这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指引 下,这种力量势不可挡。 带领中国女排团结一致的人就是郎平!历史证明,郎平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更是一名传 奇的教练。 当球员她是“铁榔头”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当教练,她总是临危受命,挽救低谷中的 中国女排。这一次她也终于获得金牌教练的称号。 更重要的是,从队员到教练,郎平是“女排精神”的传承者。 32 年前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注入强劲的动力; 12 年前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得以传承发扬,振奋了中国体育各项目不 断突破; 今天中国女排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在实现“中国梦”的 道路上振奋人心,给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动力。 “女排精神”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今天我们愿意为女排夺冠刷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五) 2020 年 5 月 17 日晚 8 点,《感动中国 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四川木里火灾中牺牲的 27 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 3 名当地扑火 人员、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顾方舟、浙江省嘉兴市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中 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等人获得“感动中国 20_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 14 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 20_年度人物” 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 “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 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 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 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 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 年 10 月 1 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 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 87 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 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 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 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 30 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 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 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 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 医师,从事推拿工作 30 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 100 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 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 480 人次,为希望工程 捐款达 373 万元。 恰巧,17 日是第 30 个全国助残日。朱丽华本身是残疾人,靠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为 残疾人提供了巨大帮助,不仅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让这个社会更美好,可敬可赞。 我们有责任用感奋回馈他们。每位获奖者身上都蕴藏着“精神富矿”,他们用数年乃至数十 年的坚守,诠释和定义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特 别在当下,更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战和大考,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举世瞩目。 比如,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 命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同样的逻辑是, 从获奖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更有勇气走过苦难,走向胜利。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 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 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 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获奖者中有一名美国人,名叫潘维廉,1988 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后来成为福建 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潘维廉令人感佩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他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哪里,能够做推动社会进步、 推动国际合作的事,就是有价值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尽的。”如果说主流媒体发力道德模范宣传报道, 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媒体责任,那么从中不断 获取精神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进工作岗位中,则是我辈责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